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2023-02-19 23:22罗晓帅
长治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罗晓帅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着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进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价值日益多元,当代大学生既面临外部世界的种种诱惑乃至打击,又对自己即将步入社会忧心忡忡,部分大学生由此深受失落、无奈、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之困扰。大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需要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上述因素之中,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群体接触最为密切者,适时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诉求的及时回应,又是辅导员的职责所在,同时辅导员的特殊角色和地位优势则为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提供了制度保障。基于此,文章基于社会互构论视角探索辅导员和大学生通过良性互动获得共同成长,二者与家长、心理咨询师等共同形成多元主体育人体系和日常心理教育体系,形塑“互构谐变”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期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解析框架和参照路径。

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精神诉求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历经从高中到大学过渡阶段的特殊知识群体,他们面临着转变学习方法、在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之间找寻衔接点、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处理学业与情感尤其是恋爱之间的矛盾、融洽各种关系、决定将来出路等诸多问题[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关注的焦点,高校和相关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辅导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部分同学在经过高中严格化的学习之后,在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并不能很快、较好的适应新环境,由此带来一些心理与精神等方面的问题。一般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1 刚入大学时出现迷茫与困惑心理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少部分学生可能会延续到第二学期或更长时间。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不断扩大的人际交往圈、纷繁多样的社会活动等完全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单一且稳定的学习环境,极易冲击他们的心理和固有认知,无形中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案例一中的王同学就是这一情况的典型例子。但也有一些同学在经历了一年左右的调适后,找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案例二的张同学就是这种典型。

案例一:王同学(男,大一,来自农村)

Q:初入大学生活,你感觉与高中有什么不同?

A: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自由了,没有高中那么多条件的束缚,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大多数时间是由自己支配,好像突然多出那么多的时间自己都无法很好的规划支配,就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吧。

Q:那你有想过要去做些什么去利用好这些时间吗?

A:我也有想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我挺想学弹吉他,开学也加入了咱学校的吉他社团,但我发现里面好多同学都学过弹得很好,自己就跟他们差的有点远,跟不上他们的速度就又不想学了;然后就是自己心里也想着好好学习,但就突然缺少老师管教,没人管你了,就光想着玩,就很矛盾。

案例二:张同学(女,大二,来自高知家庭)

Q:经历一年的大学生活后,你现在适应了吗?相较于刚入学有什么改变吗?

A:经历了一年,大概也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了,现在基本就是该学学该玩玩,也适应了这种自己支配的方式了。要说改变,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更多了吧,相较于大一时的成群结队,现在感觉还是自己一个人更舒服。

1.2 大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与紧张心理

部分大学生为在奖学金级别评定、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考取等方面获得优异成绩而长期埋头苦学,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压抑状态中,案例三的周同学就是这一情况的典型例子。

案例三:周同学(女,大三,来自城市)

Q:同学处于大三这个“分岔路口”,你目前的主要规划是什么呢?有什么焦虑的地方吗?

A:我的想法是继续上学,所以现在就是在着手准备考研,但现在考研的压力有点大,疫情原因嘛,报考的人太多了,我现在就很纠结报考院校的选择上,报好的学校害怕报的人太多考不上,报个一般点的学校又有点不甘心,就很矛盾。自己有时候挺想找个人聊聊,但室友也忙着学习,父母又不太了解考研这方面的事情,就很苦恼。

1.3 部分大学生出现较为明显的自卑与苦闷心理

大学生曾经是高中同学中的成绩优秀者,但进入大学后面对一个个更加优秀、多才多艺的大学同学(部分学生还存在家庭背景差异大)而信心大减,面对心仪的异性却因经验、条件有限极易出现情绪冲动、不够理性现实等举止结果事与愿违从而陷入痛苦中。

案例四:肖同学(女,大一,来自乡镇)

Q:同学你好,听说你说你们专业入学成绩最高的,你觉得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继续保持吗?

A:这说不好,但我会尽力去保持的,毕竟除了成绩我好像并没有其他的方面能拿得出手了。

Q:啊,同学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A:看着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不是歌唱的好就是球打的棒,而我什么也不会,从小也就只知道学习。想跟着人家学,发现学的还很慢。

1.4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忧虑、恐慌、抑郁等心理

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及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动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相处中极易出现误解、产生矛盾与冲突等。大学生爱与尊重的需求受到挑战,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严重的会出现社交忧虑、封闭自我等症状[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增,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大学生既期待顺利毕业,又担心毕业后不能找到(理想)工作。害怕“毕业即失业”,极易形成恐惧心理甚至出现强迫症、神经衰弱、失眠等现象。

案例五:刘同学(男,大四,来自农村)

Q:同学你好,你为什么没有选择考研选择直接就业呢?

A:一个是自身的原因吧,上这四年学感觉自己也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想再上了;第二就是家庭原因,我爸妈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家里还有三个弟弟妹妹,还是早点出来赚钱养家吧。

Q:那你现在找到合适的工作了吗?

A:我现在还在纠结,我们专业是文科类专业,专业性又不强,现在能干的大部分都是销售岗,要不就是去偏远的地方。本省的工资还不高,但去外省吧,工资是高了点,但房租、生活开支也会很高,就怎么样都有不利的地方,就很烦。

磐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素有 “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为纯山区地质特征,“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地貌,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全县1~10万m3重要山塘131座,其中53座为屋顶山塘。近几年随着对水库、河道加固改造,有效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运行。目前水利工程防汛压力主要集中在山塘安全运行上。山塘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严重威胁到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县山塘总蓄水量315.13万m3,是30个小型灌区近5万亩 (1 hm2=15亩)农田的主要水源。此外,山塘还承担着农民饮水、农村环境、农居消防等综合功能,是山区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为磐安县工农业生产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部分大学生因处理不当、压力较大而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健康成长。正确引导他们及时有效地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至关重要。

2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互动状况分析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核心力量,同时亦是半专业的心理助人者,他们的这一特殊身份和专业素养以及独特优势成为其为大学生科学开展精准性、专业性、个性化之心理健康教育、形塑健康阳光心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对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根据对某省会城市部分高校的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典型个案访谈情况,发现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围绕心理健康领域的问题进行的互动交流状况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2.1 辅导员主动与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沟通

辅导员如果发现某一学生A(为行文方便,文中根据需要用“学生A”、“学生B”等用语)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不寻常的表现时,一般会通过手机电话、短信、微信、当面谈话等方式与学他(她)进行联系、接触。初次或前期交流多是从宏观层面开展一些思想工作,给予一些关心和帮助。比如督促、教育学生A 好好学习,询问是否需要生活方面的帮助等,一般不直接涉及心理障碍。如果学生A 之后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就会特意安排班干部或热心的同学适时多与学生A交流,使学生A 感觉到关爱和温暖,将心理障碍扼杀在萌芽状态。这类情况多是出现在心理问题初期,学生积极配合会较好的得到解决。如果学生A 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辅导员会增加与其交流的次数,必要时会与心理咨询师、专业心理医生以及家长一道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个别情况下会让学生A 休学一段时间,等心理状况稳定后再返校。返校后辅导员会(联合班委及其好友等)给予较多的关心,比如一起上自习、谈话交流、共同运动等,尽力保证学生A 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出现过返校一段时间后学生A 因心理疾病复发或病情有加重倾向而休学(个别会退学)、进行专业治疗的个案,但这种情况极少,一般出现在有自我伤害倾向的个案身上。

2.2 大学生普遍期待辅导员的关心关爱和心理交流

大学生无论心理是否出现障碍,都希望能够从辅导员老师处获得较多的关注、关心和心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有(或潜在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更希望得到心理咨询服务等较多的相关支持,在学业困惑、融入集体生活、学会为人处世、克服自卑心理、失恋等方面给予他们针对性的辅导和专业化的咨询,以期帮助他们走出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案例六:张老师(大学辅导员,男)

Q:您好,张老师!平时您工作重心主要是哪些方面?

A:我的工作内容侧重于学生学业方面,就比如学生课程表制定、选课安排、开题报告提交审核,毕业论文送审这些方面的工作。

Q:我看你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行政方面的事宜,除了学业方面与学生的交流外,其他方面与学生的交流多吗?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吗?

A:除了工作方面的,其他交流就不是很多了,我的工作不太需要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以与学生的交流都不多。加之我也不是学心理学专业,自身工作任务也比较重,所以关注较少。

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普遍存在顾此失彼、主次颠倒、本末倒置等现象,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定位混乱;以个体咨询能力为主,以集体预防能力为辅;重心理治疗能力,轻事件预防能力。辅导员多是从事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知不够清晰[4]。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者弱化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及地位。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如缺乏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多是年长辅导员“传、帮、带”年轻辅导员,大部分辅导员没有接受过较为完整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或者系列培训。心理知识和辅导方法较为匮乏,加之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熟的培训体系以及具体的执行规则等,致使辅导员不能科学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不能灵活运用心理辅导技巧开展具体个案辅导,更没有形成一套应对(较为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干预机制、应急机制等。同时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养也不够好,遇到心理障碍严重的问题学生时辅导员自己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极易出现焦虑、情绪紊乱等不良现象,个人生活质量也受到影响。

案例七:董老师(大学辅导员,女)

Q:您好,董老师!您现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

A:我主要就是处理与学生相关的日常事宜,像学生信息录入更新、学生奖学金评定事宜这方面的工作,协助解决同学们出现的问题。

Q: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多吗?会留心管理班级的学生心理状况吗?

A:关注是肯定的,这也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嘛,通常就是和同学们坐在一起聊聊天,问问近期日常生活有什么困惑、难题啊。学生主动找我们的情况不多,我们主要是通过开班会来了解学生近期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这些局限性势必使其开展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心理)诉求。备受抑郁、焦虑等困惑的大学生往往需要自己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个别甚至选择休学或者退学等。整体上看,目前高校辅导员提供的服务与大学生实际期待的(心理咨询)服务尚存一定距离,辅导员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较为有限,提升空间较大。

3 社会互构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社会互构论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在借鉴社会建构论等西方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个人与社会“同构互生、互构共变尤其是互构谐变”、行动主体“多元互构、并立共变”、国家与社会“相互形塑”,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等核心观点[5]。它是郑杭生教授社会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亦是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及“二元对立”观点)的一种超越,对中国社会学乃至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史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互构论”是当前社会学领域最重要之研究成果,对于社会实践和个体行动均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价值。社会互构论秉持的“建构性”“互构性”“互构谐变”等理念和方法论意义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以及家长等“多元主体”围绕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交互建塑型构、达至谐变共赢具有启发意义,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通过发挥多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经由协商合作,有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服务提供与诉求满足、资源链接与潜能挖掘的有机统一,推进辅导员与大学生形成共同成长、共赢谐变之理想师生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3.1 运用优势视角,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构“美人之美”之和谐人际关系

高校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辅导员运用自身的地位和角色等独特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开展理想与价值观教育。适时与大学生交流互动,建立师生常态化联系机制,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随时解答学生们的思想困惑,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在形塑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优势视角,善于发现优势、开发潜能,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和学习他人之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借鉴他人的优势和有益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或局限。形塑丰富的想象力,不断提升政治觉悟、思想修养及学业水平,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异,学会比较,不断超越自己,提升交往合作能力。形塑独立、阳光、自信的健全人格,消解自卑、封闭、依赖(家人、亲友等)等心理困扰,与老师、同学、异性等和谐相处,体悟“美美与共”之愉悦。

3.2 链接有效资源,精准把握学生诉求,促进师生“谐变”与良性发展

高校要不断健全日常心理教育体系。高校辅导员拥有的心理知识相对有限,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但辅导员可以与心理学领域的一些老师、咨询师、医生等建立联系,结合实际情况邀请他们开展心理知识、卫生与健康、咨询服务等专题讲座。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自尊自信、坚韧顽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学们可根据自身情况,现场或课后与主讲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强化个案辅导。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同时学到了心理专业知识,知识结构得以优化,心理素养得以提升,既为辅导员今后做好日常心理教育与引导、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夯实基础,增强其专业助人能力,学生也提升了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与调适能力,学会理性思考、调节情绪、控制冲动等,从而有效预防、缓解、消解其抑郁、忧虑、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师生实现“共学共赢”。

3.3 加强辅导员能力建设,整合优化资源,健全多元主体共同育人体系

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既响应了高校思想政治“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的时代需求,也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的迫切需要。首先,加强辅导员能力建设,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为“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用”;以集体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主,以个体心理咨询能力为辅;以心理事件预防能力为重点,以心理治疗能力为补充。其次,辅导员要适时联手家长、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做好个性化、专业化辅导,实现师生、家长、心理咨询师等多元主体“互构共赢”。针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将专业课学习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使其学会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培育独立学习能力、提升自制力,优化学习方法,走出课堂过于紧张、课后又无事可做的“松紧失调”状态;同时与学生家长一道,支持、鼓励学生和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及时沟通,有序接受专业治疗,消解他们在大学阶段尤其是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出现的学业压力、困惑迷茫等心理障碍。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心理咨询师和家长正确引导大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将压力转变成动力。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广泛结交朋友等,保持乐观情绪,在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实现互构共赢,健康成长为时代英才。

3.4 借助媒体、科技手段,拓宽辅导员与大学生及相关群体的交流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便利,辅导员要借助诸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来展开工作。大学生群体活跃于网络世界的方方面面,具有好奇心重、参与感强等特点。网络平台的高时效性可以使得借助网络的双方随时进行交流,同时无需面对面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咨询方的心理顾虑,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其真实想法和心理状态。种种优势完美的契合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做到信息畅通,建立师生常态化之联系机制,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及时发布学校管理政策、制度建设、信息等。设置学生意见、建立反馈渠道,确保能够及时聆听同学们的“心声”,随时解答学生们的思想困惑,营造良好的线上线下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健康乐观的成长。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