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造中巩固:基于皖西苏区政权建设的考察

2023-02-20 10:19梁家贵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皖西特委六安

李 论,梁家贵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苏区的成立、巩固与发展,对于鄂豫皖根据地的壮大有着重要意义。皖西作为鄂豫皖苏区所辖的三块苏区之一,是鄂豫皖地区较早发动武装暴动,建立工农武装和红色政权的地区。目前学界关于鄂豫皖根据地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是对于皖西苏区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只集中在文化宣传动员、干部教育等方面[1-5],鲜有关于皖西苏区政权建设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党史文献资料,对皖西苏区的政权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探究皖西苏区发展壮大的过程与内在因素,以求推进关于皖西苏区的研究。

一、皖西苏区的成立与发展

(一)皖西苏区的成立

八七会议后,中共确立了发动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的新路线。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安徽省临委的部署,大批在外求学、工作的皖西籍共产党员回到家乡,同地方的党员一起开展工作。这些在外党员的回归,不仅为当时的皖西地区带来党的八七会议的最新指示,也为皖西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做出较大贡献①(P64)。

1927年8月,在中共安徽省临委的指示下,中共六安特别区委会正式成立,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合肥等地的党的工作。中共六安特别区委会成立后,积极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号召,在皖西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在乡村建立党的组织,为日后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做准备。同年10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召开第二次执委会,会议决定:“以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五县为第一暴动区域,以六安为中心”②(P33-35),为指导便利,省临委决定在六安成立中共皖中特委,指导第一暴动区域的暴动和党务工作,并明确第一暴动区域的主要任务为夺取六安300支枪、秘密组织工农武装、即刻发起零星暴动,在二三个月内发生大暴动、实行改造党的工作等四个方面②(P33-35)。

在省临委的领导下,皖西各地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1928年3月,重建后的中共安徽省临委认为皖西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较为迅速,具备发动农民暴动的条件。因此省临委指示以六霍县委为中心,立即举行农民暴动。六霍县委经过分析,认为目前皖西地区尚不具备发动大规模暴动的条件,需要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领导群众抗租反霸,尽可能多地争取群众,为武装暴动做准备。在六霍县委的坚持下,中共中央同意六霍县委的意见,使皖西地区的革命力量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①(P73)。

1929年5月,邻近皖西地区的豫东南地区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并胜利,随后成功地开辟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红三十二师。这一系列的胜利,推动了皖西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同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暂时取消中共安徽省临委,并在芜湖、安庆、六安、阜阳4个中心区域建立中心县委,由中央直接领导工作[6](P80)。其中,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指导六安、霍山、霍邱、寿县等地党的工作,中央指派舒传贤任书记。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成立,加强了党对皖西各地革命斗争的统一指挥领导,为皖西地区发动全面武装暴动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1929年11月8日,六霍起义正式爆发。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大批农民加入起义队伍,在皖西各地形成一呼百应的连锁大暴动,这场以农民起义为主体与地方民团起义相结合的暴动最终取得成功。六霍起义的胜利将皖西地区的革命形势推向高潮,为皖西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6](P95-104)。

1930年1月,为了适应新的革命形势,争取地方暴动的更大胜利,六安中心县委认为必须把分散的地方武装集中起来,建立地方红军。1月20日,六安中心县委将下辖的两支游击纵队集结,与六安六区游击大队会合,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将三支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这是当时鄂豫皖边区创建的第三支主力红军,也是安徽诞生的第一支主力红军①(P99)。

随着皖西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红三十三师的壮大,在皖西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可能。1930年3月底,六安中心县委主持召开了六霍六县及红三十三师联席会议。为了“推进六县党的工作向前发展,与各地的革命高潮紧相联系”,会议提出:加紧领导群众的日常斗争,且更进一步汇合各种斗争深入到土地革命的武装暴动;加强领导游击战争,扩大苏维埃区域与红军;扩大党的政治宣传,争取广大的无组织群众围绕党的周围等政治任务③(P126-130)。六县联席会议召开之后,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在皖西开展迅速,极大促进了皖西苏区的形成。到1930年4月,在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经过红三十三师和皖西各地革命群众的努力下,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五县地区,初步形成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北至丁家集,南北200多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余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成为鄂豫皖边区成立的第三块革命根据地①(P105)。根据地内先后建立了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六安县革命委员会、潜山县革命委员会等县级苏维埃政权。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成立,为鄂豫皖根据地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皖西苏区的发展

1.皖西根据地的巩固

皖西苏区成立后,国民党反动势力就一直寻找时机,企图将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1930年5月,六安地区的国民党驻军新编第五旅对皖西苏区发动进攻,霍山县委和县苏维埃被迫转移。在当地反动民团的配合下,敌军占领了霍山县城和部分根据地。同年6月,由于中原大战战况紧张,负责进攻皖西苏区的正规军队被调到前线参战,只留下地方反动武装驻守,为苏区的红军收复失地、进一步扩大根据地提供了条件。6月中旬,红一军收复霍山县城,恢复了被敌人占领的根据地。随后,红一军在当地休整,并于7月初与英山县委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准备南下攻打英山县城。7月中旬,红一军成功占领英山县城。

红一军在皖西苏区作战胜利,使皖西各地苏维埃政权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皖西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向南发展,下辖霍山、英山两座县城,四个县级工农政权—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六安县革命委员会、潜山县革命委员会、英山县革命委员会。

2.皖西根据地的向北扩展

1931年2月,在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中央指示在皖西成立中央教导二师。教导二师成立后,便开往霍邱,帮助当地开辟革命根据地。当时的霍邱被国民党反动势力统治,由于离皖西苏区较近,霍邱当地的军捐、枪捐较重,加之当地土匪猖獗,当地人民生活困苦,希望通过革命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霍邱当地的党组织根据革命形式的发展,决定组织当地农民进行武装暴动,从而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皖西苏区。在教导二师的指导下,霍邱当地徐家集、江家店两处民团起义扩编成的六安四区游击大队,后又被改变为六安红军游击师,共500余人。4月27日,六安游击师和当地赤卫队负责人召开会议,商讨河西起义计划。5月1日,游击师与赤卫队会合,成立了六安河西暴动指挥部,第二天起义正式爆发,起义队伍很快攻占新安集、丁家集、王家集等地,歼灭当地的反动武装①(P124)。起义胜利后,新安集、丁家集成立了区委和苏维埃政府,使皖西苏区开始向北扩展。

河西起义爆发后,中共皖西北特委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派部队支援河西起义,并肃清霍邱南部的土匪,巩固根据地,从而继续向北发展,开辟新的根据地。在皖西北特委的领导下,皖西苏区原有的根据地得到巩固,六安淠河以西的新苏区正式开辟,东西300多里、南北400多里的皖西北苏区正式形成①(P127)。

二、皖西苏区的政权建设

皖西苏区成立后,党组织高度重视开展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与巩固工作。虽然皖西苏区党的领导机关曾发生变化,但无论是六安中心县委还是皖西北特委,都把政权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力求苏区取得更大的发展,皖西苏区的领导机构按照中央与鄂豫皖中央分局的指示,结合皖西苏区的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巩固地方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一)改造苏区领导机关

随着皖西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六安中心县委意识到必须要成立特委才能够更好地领导皖西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六安中心县委就六县联席会议情况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皖省西北特委,并就这一提议作出解释:“1、六安中委不健全。2、中委下有三十三师,行动的范围甚大,皖西六、英、霍各县许多问题非中委所能解决。3、许多邻县(如阜阳、凤台、颍上)过去与上级失了联系,很多工作迄今都未推动。建立特委与六霍的群众斗争联系起来,便可以影响以至于推动他们的工作。4、中委一方面要注意本县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属于中委的邻县工作,事实上顾此失彼。5、群众的斗争的形势及武装暴动的范围日渐紧张而扩大,以现在中委的力量决不能够尽领导之责。6、建立特委,可以平衡的发展各县工作,扩大政治影响。”③(P128)除了上述六条理由外,六安中心县委还就皖西北特委的管辖范围、特委机关的位置提出意见,认为特委在管辖中心县委所辖的六县之外,还应把潜山、舒城、凤台、阜阳、颍上等地划入治内,特委机关拟设在霍邱某大集镇,方便统筹联系。1931年初,六安中心县委派代表参加鄂豫皖及红军中党联席会。会上,中央特派员曾中生指示皖西工作,决定成立中共皖西分区特委,指导六霍合英霍寿舒桐潜等九县工作①(P119)。

在这些筹备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1931年4月17日,皖西分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撤销中共皖西分特委,成立中共皖西北特区委员会。会议讨论产生22名特委委员,其中高中林任书记、杨继昌任组织部部长、窦克难任宣传部部长。特委领导皖西北地区19个县,其中包括苏区四个县:六安、霍邱、霍山、商城,非苏区十五个县:英山、合肥、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寿县、颍上、阜阳、凤台、涡阳、蒙城、息县、固始、新蔡①(P125)。本次除讨论了特委成立的各项工作外,还切实传达了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开辟了皖西北工作的新局面。

(二)改造地方苏维埃政权

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存在的其他苏区一样,皖西苏区自成立后,便格外重视地方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力求将皖西所辖的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成为成分好、领导力强的组织。

皖西北特委在给霍邱县委的指示信中批评了当地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霍邱的暴动区域一贯忽视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以乡农协来代替了苏维埃,这是错误的。”③(P268-274)除此之外,乡农协中还混入了许多地主、富农、流氓,导致乡农协散漫腐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皖西北特委指导霍邱县委:“你们应立即开始组织调查委员会,将各级农会里面的错误,一点一滴的调查出来向群众宣布,同时组织宣传队,作广大的普遍的建立苏维埃运动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了苏维埃的意义和任务与了解过去农会的错误,推选出真正能代表自己的积极坚决而有威信和工作能力的贫苦工农分子,参加到自己的政权机关工作。”③(P268-274)从这份文件中可以看出,领导皖西苏区的皖西北特委高度重视下辖各县区的基层苏维埃建设工作,并且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准备工作,以及参与管理苏维埃政权的成员结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一指导思想在皖西苏区后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1931年6月,皖西北特委召开第十四次常委扩大会,重点讨论了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形式,以及皖西北特委今后工作的中心任务,会议形成通过了皖西北特委政治决议案。这份决议案中明确提出了“改造苏维埃”的问题。皖西北特委认为当时皖西苏区下辖的各区县“苏维埃各部工作还未很好建立起了,党团根本没有经常工作与实际工作之领导,所以苏维埃工作完全是党或同志个人包办着。”③(P319-330)基于这种现实情况,皖西北特委在皖西苏区提出了改造苏维埃这一口号,并制定了详细的改造措施:

1.将腐化分子驱逐出苏维埃机关

为了苏维埃机关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行和领导革命工作,应该将不良分子及时驱逐出苏维埃机关。特委号召各级苏维埃都应该及时地清除工作中的不良分子③(P319-330)。

2.经济必须统一集中与支配

特委认为,苏区的基层苏维埃政权在经济建设上缺少相应的计划,例如“各地区乡苏维埃每月经济支出没有清账,每月用去也没有计划,有些地方完全是割据一方,封建军阀的观点,不愿把钱与粮食剩余的集中到上级苏维埃,此种行动是违反苏维埃法律的。”③(P319-330)为解决这一乱象,皖西北特委提出要加强经济领域中的党的领导作用,各级苏维埃的收入指出都必须要有预算,并及时将每月预算集中报告到上级领导机关。除此之外,特委还在苏区成立了工农银行,积极向苏区的百姓宣传,鼓励他们使用工农银行发行的苏维埃纸币。最后,在当时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封闭和围剿的情况下,特委提出要加强苏区的经济流通速度,只有努力建设苏区的工业、商业、农业,才能打破困难,巩固苏区的发展壮大。

3.加强文化建设

特委表示要彻底改造封建落后文化,并针对苏区小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提出要在苏区宣传无产阶级思想,为皖西苏区的巩固发展提供后备力量。1932年2月,苏区赤色教师、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提出:“我们的文化教育完全是为了广大工农群众的需要,建筑在广大工农群众身上,把过去陈腐的资产阶级专利教育完全废除,实现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使工农群众都有识字的机会,把文化教育工作运用到工农实际生活上去。”[7](P1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皖西苏区的各级党组织,以及学校本身,格外重视做好课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工作。

工农成人教育,也是皖西苏区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重点,在特委的领导下,皖西苏区各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组织,最普遍的便是工农识字班、妇女识字速成班、农民夜校等机构,这些机构为苏区的群众教育和扫盲工作做出较大贡献,也让无产阶级文化在苏区的宣传与普及成为可能。

4.解决粮食问题

粮食短缺是当时鄂豫皖苏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鄂豫皖苏区以山区地形为主,耕地较少,加之国民党的围剿封闭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参加红军,导致粮食短缺严重[8]。作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皖西苏区的粮食短缺问题也较为严重。皖西北特委在决议案中提出:“我们必须领导苏区人民参加生产,不劳动没有饭吃,使苏区粮食能自己求其解决,才是巩固苏区的最好的办法。”③(P326)除此之外,特委决定在皖西苏区开展生产运动周,除了号召各级党组织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外,还要求各机关单位积极组织干部参加到生产运动中去。

通过以上几条措施,有效地改造了皖西苏区下辖的各级苏维埃政权,解决了基层苏维埃政权初设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为皖西苏区的壮大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改造宣传机构

皖西苏区成立后,在苏区各地成立了较多的宣传队,这些宣传队多带有临时属性,一般只在某些特定的纪念活动临时成立,活动结束后便解散③(P352)。为了加强苏区的宣传工作,皖西北特委成立后,按照中央和鄂豫皖中央分局的指示,专门成立了特委宣传部,除此之外,还在苏区下辖的各区县成立专门的宣传部。

特委宣传部成立后,皖西苏区的宣传工作开展更为顺利。首先,特委宣传部会制定每个月具体的工作计划,指示各区县的宣传部完成制定的工作,如印发报纸、宣传刊物,在地方成立阅报室等工作。其次,特委宣传部会组织编印各种宣传品,例如1931年4月20日至5月20日曾编印了告国民党军队士兵书、告枪会群众书、告红军战士书、反包围会剿告群众书、告妇女书、兵变歌、变兵团给未变士兵的信、“五一”宣传大纲、“五一”宣言等十余种宣传材料,印发约五百份③(P357)。最后,特委宣传部重视对于宣传干部的培养和宣传方式的转变,经常召开关于宣传工作的专门会议,如区委的宣传会议、县委的宣传会议、特委的宣传会议等。各级的宣传会议不仅要求基层宣传工作人员出席,各级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俱乐部、主要负责宣传的负责人员都需要参加。

(四)兵员补充与扩红运动

相较于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距离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较近,其生存发展所要面临的限制更多。国民党不会坐视中共在其核心区域发展壮大,因此,鄂豫皖苏区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多次围剿。面对这种紧迫形势,鄂豫皖苏区的巩固与发展离不开扩充红军、壮大苏区武装力量。作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苏区也高度重视兵员补充与扩红运动。

1930年3月,为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中央决定将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被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红一军改编成功后,于1930年6月指挥下辖的第二师、第三师反击入侵皖西苏区的反动势力,成功攻占霍山县城,恢复了根据地,同年7月,红一军又先后解放了英山县城①(P110)。红一军在皖西取得重大胜利,离不开皖西苏区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及时的兵员补充。

为了配合红一军的行动,六安中心县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在皖西苏区号召群众参军,支援红军,为红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问题。皖西苏区下辖的一些区、乡苏维埃专门在地方成立扩大红军委员会,积极在基层宣传扩红工作,号召苏区群众参与红军,保卫苏区,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在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皖西苏区的扩红运动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绩,红一军在收复麻埠、独山等地时,吸收了300余名青壮农民加入红军。在解放英山县城后,又有几百名农民加入红军。红二师、红三师由改编时的900余人迅速发展到1800余人①(P110)。除了在扩红工作取得成绩外,皖西苏区的拥军工作也开展得较为出色,皖西群众积极捐赠物资,还在地方苏维埃的领导下组织起救护队、运输队、侦察队、交通队、洗衣队、做鞋队等后勤保障部门,有效地支援了红一军的战略行动①(P110)。

三、皖西苏区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

皖西苏区从初创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谓面临种种困难。不仅要应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战争,还要克服苏区粮食短缺、经济发展落后等种种问题。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皖西苏区能够生存发展下去,离不开坚持党的领导。在皖西苏区未创建前,皖西开展的各项革命斗争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皖西当地外出的知识分子接受新思想,从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八七会议后在党的指导下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从而推动了皖西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归乡的早期党员、知识分子回到皖西后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在地方成立党的组织,并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寻找时机领导地方武装暴动。可以说,皖西苏区是皖西当地党员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成立的,是皖西工农群众积极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走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路线的结果。

皖西苏区成立后,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将苏区的各项工作计划,以及政治、军事、组织发展等方面的情况用报告的形式告知上级党组织和中央。结合皖西革命发展的形式,六安中心县委在报告中向中央提出:“群众的斗争的形式及武装暴动的范围日渐紧张而扩大,以现在中委(六安中心县委)的力量决不能够尽领导之责,建立特委,可以平衡的发展各县工作,扩大政治影响。”③(P126-130)后得到中央回复:“皖西现即成立特委,管辖苏区非苏区十余县工作,归鄂豫皖中央分局直接管辖。”[9](P116)苏区初创之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领导机构,皖西苏区根据地方工作的实际情况,向中央提出成立特委的工作需要,在得到中央批准后,才成立中共皖西北特委,这充分体现出皖西苏区重视党的领导,充分重视组织纪律,不会因地方的急切需求,就忽视上级组织的意见。

(二)坚持群众路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地方苏维埃政权之一,皖西苏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坚持群众路线。

和当时的其他苏区一样,皖西苏区也进行了土地分配,使很多贫苦群众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除此之外,皖西苏区还发动群众,成立了较多群众机构,例如,创办了革命互济会、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劳动童子团、运输队、交通队、侦探队等群众机构。这些由党领导,群众参与的组织,不仅为苏区群众提供了参与建设苏区的机会,也为他们用实际行动保卫苏区,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提供机会。在皖西苏区的领导下,这些群众机构在反围剿战争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为红军的兵员补充和后勤补给做出很大贡献。

(三)重视党的建设

皖西苏区的领导机构虽然发生过变化,但是无论是六安中心县委还是后来的皖西北特委都高度重视自身的建设问题。没有强大的党组织,领导苏区各项工作,更无法巩固和发展苏区。皖西北特委非常重视建设下辖各级党组织,曾提出:“将各级指导机关改造健全起来,并吸引积极工农干部参加指导机关工作。”③(P307)除此之外,特委在第一次决议案就将“按期召集特委执行委员会议和常委会议,整顿宣传部、组织部和秘书处的工作,健全各县苏维埃及革命群众组织中党团的工作,建立经常巡视制度”作为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可见皖西北特委高度重视自身机关的建设与完善,并积极与下辖党组织建立好的联系。

1931年5月,皖西北特委在工作决议案中提出:“要最高限度的提高各级党部的积极性和党内纪律,最高限度的改善和巩固党的各个县委区委的组织。”为完成这个目标,“必须彻底改造党的队伍,严密党的组织,洗刷腐化怠工动摇犹豫不积极工作的及富农投机分子出党,尤其是要检查和肃清隐蔽在党内的异己分子。必须大量的吸引工农干部参加指导机关工作,建立很好的工作系统。”③(P308)这样才能为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提供组织保证,更好地使特委的各项工作计划得到落实。在皖西北特委的努力下,苏区的党员人数发展较快,各级党组织机构也逐步完善,党员成分较之前得到很大改善,为皖西苏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力量。

四、结语

作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苏区的巩固与发展,对于当时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形式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自皖西苏区成立后,苏区的领导机构格外重视政权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皖西苏区从组织、文化、宣传、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造。皖西苏区在改造中得以巩固,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壮大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史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0]作为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局部执政的有益成果,皖西苏区在政权巩固与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值得学习。只有继承并继续发扬革命先辈敢于革命、敢于斗争的宝贵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注释:

①参见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1年编纂的《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六安历史:第一卷》。

②参见安徽档案馆1986年编篡的《安徽历史革命文件汇编(第2册)》。

③参见中央档案馆1985年编篡的《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4册)》。

猜你喜欢
皖西特委六安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西安文理学院王延华教授关中特委旧址写生选
回马枪
回马枪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