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管理育人的意义、困境及路径探究

2023-02-20 18:16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人院校职业

张 莉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管理育人是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被管理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使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法制观念等施加影响”。[1]在高等教育不断强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高职院校管理与育人的深度融合,把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观念、学习习惯、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育,融入学校有关行政事务、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和有序管理中,是现代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深化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意义

(一)是促进“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领域全面落地的必然要求

管理工作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主要功能的基础和依托,也是高校各管理部门协调高效运转的核心纽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构建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三全育人”改革的重要体系之一[2],充分彰显管理育人在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提高育人质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生命线。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指导下,深化产教融合,将社会文明和企业文化资源转变为思政教育资源;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引领;完善专职辅导员、基层党团组织干部队伍的培养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步推进;构建内外协同、上下联动、人人参与的育人新格局,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转型升级,这些管理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是确保“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领域全面落地的必然要求。

(二)是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在2021年4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用“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高度评价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现代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三)是构建“以生为本”的新时代高职教育治理体系的根本要求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启动实施,高校管理模式正逐渐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治理,对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校育人宗旨,强化“学生本位”的高职院校管理育人新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优化高校治理过程中突出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是充分发挥高校管理育人职能的根本要求。

二、深化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困境

(一)导向不鲜明,管理与育人协同不够

管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科学化标准来塑造学生,把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教育管理每一个环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思路的新拓展。正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要将育人融入学校管理的始终。”[4]而现实中,仍有为管理而管理的现象:把习得一项技能视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唯一依据;制度制定缺乏激励引导,重管束、轻育人,侧重于条文式的训诫和处罚;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更多关注学生对显性校纪校规的遵守,忽视对学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等隐性素质的关注。育人是向真、向善、向美的活动,是极度崇高、极富温情的工作,如果缺乏育人的高度和人文关怀的温度,其结果是技能教育的工具化特征愈加明显,教育的人性化特征逐渐淡化。

(二)人员素养参差不齐,德育效果弱化

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主体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学生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实验实训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教辅、后勤管理人员等,对照“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管理人员的素养还有待提升。首先,管理理念需要改变。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部分管理者对所在岗位的育人责任意识不明,有的误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工管理人员的事,或者一味将学生视为被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其次,管理方式需要改变。“我们目前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熟悉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都迫切需要做出改革和调整。”[5]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形势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特征,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依靠僵化、落后的经验来开展工作,面对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增量化的管理事务,其管理模式和质量很难满足学生需求。再次,管理者的自我修养需要提升。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就是影响和感化管理对象的榜样和教材,但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能有意识地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去引导、教育、督促学生。

(三)制度科学性有待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优质的管理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制度基础之上,高职院校管理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必须依托科学的管理制度。部分高职院校并未能抓住管理育人的规律,未能一体化设计管理体制机制,未能有效发挥每个岗位的育人功能。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出台的管理制度与高中阶段没有太大区别,不能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精心设计,并加以调整;有的高职院校出台的管理制度与学术型本科院校无异,无视近年来高职多渠道招生带来的生源层次复杂性现状,格式化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有些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过于陈旧,不能适应世情社情学情的变化;有的不够人性化,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有的过于理想化,脱离高职院校实际;有的过于粗线条,弹性太大,执行起来有很大难度;有的制度没有充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评议权,如违纪处理、奖助学金评定、宿舍熄灯时间等制度,出台前未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等等。上述种种现象说明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从拟定到执行,尚未建立让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限制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三、深化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路径

(一)强化育人导向,管理与育人互融共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6]毋庸置疑,管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破时空限制,将育人导向有机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不同时间、不同场域、不同管理参与者的育人功能,构建一个全方位协同、全领域覆盖、全要素联动的立体化育人体系,真正实现管理与育人的互融互促。首先,在高职院校,不管是哪个管理岗位,管理者都要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乐观的心态等良好形象认真履职,使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由敬畏变为敬佩,自觉配合管理、接受教育,达到不令而行的效果。例如,要想让“严禁学生在实训工厂、宿舍等处抽烟”的禁令切实生效,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其次,高职院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一切管理活动中,均须树立“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的大育人观,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思想实际,关心他们的实际困难,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磨砺。再次,发挥党团组织在管理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推行主要管理岗位“一岗双责”制度,党员干部、部门负责人要多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各部门间要形成顺畅的沟通机制,在全校形成良性互动的育人格局。例如,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很多高校实行封闭管理,此时,需要教务、学工与餐饮、宿管等后勤部门迅速建立起上下贯通、协调运行的管理体系,对学生的消费、健身、娱乐、实习就业等合理诉求给予高度关注,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管理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萌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之情。

(二)强化队伍建设,德技兼修协同育人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7]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德技并显”的人才培养新定位呼吁高职教育的管理育人要有新作为。首先,要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规则遵循和道德养成的良好空间,这是提高管理效能和育人水平的决定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人与制度相比,制度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制度有毛病,好人也要犯错误。”[8]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陈旧的经验型管理模式,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在“破”“立”并举中实现管理制度的“德法兼治”。在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既要用法律规范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较高要求。其次,高质量的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高职院校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及“双高校”建设的新标准,有计划、多途径地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无论是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还是教辅部门工作人员、后勤岗位工作人员,均应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方可上岗。在互联网时代,学工和后勤管理团队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出勤、用水用电等日常行为进行科学管控。通过打造一支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双过硬的管理团队,为学生提供优质管理服务。再次,高校的管理育人工作繁杂而艰辛,只有建立健全教职员工的管理、监督、考核等制度,明确责、权、利,提高全体教职工管理育人的光荣感、使命感和积极性、主动性,在全校范围内达成管理育人共识,形成育人合力,才能促进管理育人在高职院校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强化制度建设,以生为本科学管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尤其近几年,“00后”进入大学校园,这一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强烈,当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得不到尊重时,积极性就得不到发挥。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想让学校管理走向科学、民主和高效的良性轨道,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重视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民主法治因素,切实维护学生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让决策者能够听到学生的真实声音,确保学生对有关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和规章制度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其次,疏通和拓宽学生对学校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相关工作的反馈渠道,欢迎他们对管理工作的决策和推进过程进行监督,以便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各高校均出台了相应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要求师生每天完成日查日报、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按时参加核酸抽检等,一旦有学生违反了相关规定,会受到校纪处分,但如果学生提出以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来弥补自己在校园内偶尔未佩戴口罩的过错(前提是并未造成疫情传播等不良后果),管理部门应予以认真考虑,因为惩罚并不是制度出台的终极目的,优化学生的言行才是制度管理的真正出发点。再次,树立广义管理育人观。现阶段,高校育人不再是狭义的“德育”,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的效率,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舆论氛围等,都属于高职教育管理育人范畴。高职院校每一位管理工作者都应增强育人意识,明确育人职责,学工、团委、教务等各相关部门定期征询学生意见,研讨制度出台和推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同协商解决路径,优化管理措施,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灵活运用于管理工作中,才能使制度管理更具人性化,才能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从而构建起有中国特色、高职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为党为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院校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