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2-20 07:53许元勇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

许元勇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各国文化之间的碰触与融合也更加频繁与密切,广泛深入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是成功地走向世界,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 因此,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受到社会和英语教育教学的广泛关注。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1]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应积极承担起培育青年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责任。 早在2006 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教学要求提出:“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时隔十五年,教育部在2021 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提到:“多元文化交流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识别、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 多元文化交流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3]从上述三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中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同样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使命。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书本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营造跨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对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育教学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 文 化 交 际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 一 术 语 首次出现在1959 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编著的《无声的语言》作品中,该部作品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产生、进行的交际活动。历经60 多年,虽然中外专家学者们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界定一直在不断讨论与研究中,但仍可分析、归纳出各位专家、学者们意见一致的三个层面能力:跨文化敏觉力(情感),跨文化认知能力(知识)和跨文化行为能力 (技能)。 三个层面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价值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依据与策略。

2.2 调查对象

本问卷调查的设计对象均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022 年9 月入学的大一学生, 生源主要为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和参加分类招生的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随机对2022 级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四个专业学生23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230 份,回收228 份,有效问卷228 份,有效回收率99%。从调查结果来看,参加测试的学生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为59 人,电子商务专业为50 人,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为54 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65 人;男生为62 人,女生为166 人;受试者有出国经历的仅有3人, 有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交流过的也只有68人(总是 1 人,经常 5 人,偶尔 62 人)。从总体上看,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薄弱, 跨文化经历非常少,但是他们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学习积极性也较高。此次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答题方式, 结果较为真实客观。

2.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计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围绕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三个层面共15 题展开,主要内容如下:

2.3.1 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

第一个层面“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内容参照敖静的问卷设计[4],该层面内容设计主要是了解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有无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 他们是否愿意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是否对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兴趣、是否认为文化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了解外国的交际礼仪、英语国家的习俗、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等方面内容。

2.3.2 跨文化交际知识

第二个层面“跨文化交际知识”内容参照陈桂琴的问卷设计[5],该层面内容设计主要是了解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情况, 涉及打招呼、约会见面、餐桌礼仪、言语行为等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交际知识方面内容。

2.3.3 跨文化交际技能

第三个层面“跨文化交际技能”内容同样参照敖静的问卷设计[4],该层面内容设计主要是了解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程度,测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是否能够应对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以及各种社会情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

2.4 调查结果

2.4.1 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层面

该层面围绕受试者的态度与意识设置5 道题,题目编制采用莱克特(Likert)五分量表形式,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赋分依次为“5”到“1”。通过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四个专业学生大部分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 其中,68.5%的学生对是否愿意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表示非常同意或基本同意;70.6%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很感兴趣;66.2%的学生认为文化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74.56%的学生表示会尽力去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笑话和幽默;71.93%的学生表示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尽量随时体验对方的情绪使交际顺利进行。表1 呈现了采用莱克特(Likert)五分量表形式,学生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层面的调查结果。

表1 学生跨文化态度际态度与意识调查结果

2.4.2 跨文化交际知识层面

该层面围绕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设置5 道题。跨文化交际知识数据的统计方式是将每一题错误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加以对比统计分析, 计算出每一题的平均失误率。表2 呈现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层面的调查结果。

表2 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调查结果

2.4.3 跨文化交际技能层面

该层面围绕跨文化交际技能设置5 道题。 调查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四个专业学生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时,能够应对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以及各种社会情景、人际关系等技能时百分比数据值均较低。数据显示,目前,高职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情况还是不是很是理想,可以说是非常薄弱。 表3 呈现了目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调查结果。

3 调查结果分析

从上述围绕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三个层面开展的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结果来看,可以很明显地得出结论:目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上较低,学生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尽人意。虽然大部分学生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较强, 但是他们缺乏真实的文化氛围,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技能较为薄弱。 在此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有效和顺利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与部分抽样测试学生的谈话可知,造成我院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理想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表3 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调查结果

3.1 学生跨文化交际基础薄弱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跨文化教学的效果。一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学习英语时间都比较长,但是他们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加上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地引导,英语学习愈加困难,长此下去,英语学习动力和兴趣渐渐下降甚至消失。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掌握的欠缺给交流带来困难,少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对国外文化背景和内容了解不够, 同时缺乏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技能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交际障碍和冲突。二是在信息化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或多或少有机会接触和感受到多元文化, 但往往也仅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的、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三是现阶段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英语被动性,缺乏主动性。他们在不同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认为学习英语就是掌握一定词汇量与基本语法, 学习英语知识, 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他们综合技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英语可能会在将来他们进入职场中带来的促进作用。他们仅仅认为英语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或者大学英语B 级考试。

3.2 教师跨文化交际培养意识不足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和英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了跨文化教学的价值和必要性, 但理想和现实仍然存在差距, 实践仍然任重道远。高职英语课堂不仅要看重学生理论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水平。 但就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情况而言, 英语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和通过考试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传授理论知识, 一味地强调英语单词背诵、词语分析、语法的讲解与掌握,注重听说读写译知识讲解,忽略了语言教学中文化元素的重要价值,忽视了多元文化交流这一重要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应用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不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文化知识教学互动不够, 从而导致学生掌握跨文化知识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 此外,有些高职院校一味地重视培养专业课教师, 忽视英语等公共基础学科教师的培养。 英语学科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课程的机会较少, 参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培训更少, 中西方文化交际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在此情形下,教师向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输出能力明显缺乏。

3.3 选用教材跨文化交际提炼不够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 教材是教师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 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的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设计也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而制定的。目前,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基本上都能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的内容也具有知识性、生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内容包含了词汇、语法、阅读、写作以及翻译等方面,但在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方面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与充实。

3.4 跨文化交际环境营造不够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营造跨文化交际的外部环境。 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有效性不够。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大多局限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大部分也是通过中国教师课堂上讲解,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知识。此外,多数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语境创设与实践有限,在供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聆听英文歌曲,赏析英语经典影片等语言学习资源建设还不是很完善。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少有与外籍人士或同学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致使学生交际专注度不够,参与度不强,课堂缺乏交际愉悦感。

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院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结果不是很理想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合理的解决方式,优化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上文分析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后, 本文提出以下培养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4.1 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认为通过大学英语A 级、B 级考试就是高职英语课程开设目标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要把传统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转化为寓教于乐的英语互动式教学, 并且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营造跨文化交际学习氛围。

4.2 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2021 年版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师发展中指出:“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访学、研修等项目,拓宽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他们同样需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同时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专业素养, 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各高等职业学校应帮助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师自身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教授英语语言知识、 文化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 因为只有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队伍, 才能实现专业课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统筹兼顾。比如,各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学校及教师实际情况, 提供英语教师参与各类跨文化交际课程培训或校外文化交流的机会,系统性地学习西方文化、社会、历史、经济,以及相关商务礼仪等内容。另外,各高等职业学校有条件的话可分期安排英语专业教师赴国外进行学习交流, 这样的话, 他们就能切身体会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与差异性。

4.3 重视教材选编工作

当前, 各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课程是公共英语, 选用的教材也是以语言教学为主。 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很少有开设专门的跨文化类课程, 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这就极大影响了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工作。 因此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材选编工作, 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又能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实际的需要。

4.4 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内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 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与技能, 而且又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一是英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在日常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和掌握英语技能时,努力构建一种真实的文化氛围来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针对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国外文化、习俗,以及交际礼仪等方面内容时,可以拓展相关跨文化知识,同时开展中外文化对比。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中西文化在方方面面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讲解《新编英语实用教程》第一册 Unit7 Let’s Throw a Party 中关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习俗”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节日庆祝专题学习之前, 可以结合中国重要的、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例,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进行节日活动的文化传统、风俗的对比,演绎出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是合理利用线上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雨课堂”“职教云”和“Ismart”学习平台里对“线上 + 线下”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与充实,面向学生随时开放。同时,教师结合不同的生源进行差异化指导,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是教师应充分挖掘涵括音乐、电影、新闻、报纸和杂志等真实的文化材料,因为文化材料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最佳途径, 而新闻、 报纸和杂志等能提供目的文化最快最新的信息。学生直接参与文化场景,设计、制作相关的文化作品。能够培养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比如,学校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 外籍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学生在聆听讲座时可以直观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 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与英语为母语者面对面交谈,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实践成果。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并巩固所学的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办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赏析经典英语电影片段等课外活动,将知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5 结束语

通过对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发现,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具有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态度与意识,但是他们跨文化经历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薄弱。 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从改变英语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视教材选编工作和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四个方面培养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效开展跨文化交际,以期为同类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