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研究综述

2023-02-23 21:57齐卫军韩洲雄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组群高水平逻辑

齐卫军 邵 华 韩洲雄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文献研究是一种高效便捷地认知某一研究对象现有研究成果的有效工具。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信息统计来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关键词,检索2013年以前对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最早相关文献始于2001年。检索2013—2022年十年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1221篇文章,其中核心文章143篇,CSSCI文章23篇,文章主要结合23篇CSSCI文章的核心论述观点展开。

一、历史沿革

国内关于专业群建设的早期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些职业高中或中专学校进行改革尝试,也包括从专业内部拓展专业方向,进行所谓“厚基础,宽口径”渐进式探索。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在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首次正式确认专业群的概念。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以及150个骨干专业(群);同年3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4月,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文章明确提出专业群建设项目须定位准确,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组建逻辑清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并对师资团队,招生就业质量、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具体建设要求。首批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197所入围,入选专业群累计253个。与专业群建设政策密集出台相对应,2018—2020年,也是研究文献发表快速增长的年份,其中2019—2020年增速最为明显,年增量达到67篇。

二、研究现状

专业群建设的研究面较广,研究范畴覆盖专业群设计建构、建设实施、运行评价的整个实施过程。研究对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研究现状的综述,分别从认知基础、建构设计、建设实施、运行提升共四个方面展开。

(一)认知基础

1.意义分析。学者们高度评价专业群建设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专业群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推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对优质人力资源需求的重要支撑,是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管理单元,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是破解高职教育“质量”和“结构”两大问题、完成“双高”建设计划的关键。

2.理论基础。梳理对专业群本身的认知,其发展过程有“相近论”与“合力论”之说。“相近论”认为专业群可视为高度系统化组织化的整体,其横向与纵向均具有密切关联关系的专业结构要素组成,是由若干个工作对象相近、技术领域相近或者专业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合力论”则认为专业群是一组结构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的内在组成决定了专业外在的服务形式或者服务面向。与“合力论”相呼应,资源共享理论提出,专业集合事实上是要将核心专业获得的一部分建设资源(如师资、实验、实训等)在群内实现共建共享,实现技术创新促成专业协同。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产业领域技术与组织加速融合,则被认为是专业群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压力来源。

关于组群基础理论,很多学者认为,基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是专业群建设最基本的理论。集群就是要在一定区域的特定领域,集聚起一组相互关联的利益主体,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的洼地,而集群竞争力的大小是由初始条件所决定的知识存量,迭加集群生产和获取知识能力所形成的知识增量所决定的,知识增量则依赖共享资源、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等成本,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产业集聚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高职院校专业群作为集群的一种类型,自然具备同样的形成路径和特征。要围绕产业群办专业群,不断彰显“群效应”是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和要旨;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区域产业群的发展,对接产业群中优势产业链上的一组适切的岗位群;专业群建设的本质是课程秩序重构,要从对接产业程度、产教融合程度、教学标准、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创新团队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概括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涵就是要对所服务的区域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群,进行精准分析与定位,开设并组建能够同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精准对接的专业群。

也有学者强调无界化理念,诟病专业群建设时“划界”较为严重的弊端,认为现实中的问题本身是不分界限的,无法看到工程之间或学科专业之间的截然界限,专业之间的教条划分和藩篱割据不仅毫无意义而且阻碍创新,要支持跨系部的专业群合作,打破界限,以开放的理念积极探索组建项目导向型的专业群,致力于跨系科、多元技能的专业群项目开发。其他组群理论还有人的全面发展和协同创新理论等。

(二)建构设计

1.组群逻辑。梳理组群逻辑是专业群建构设计的首要问题,是专业群研究的重点和关键。关于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认知,有学者认为应涵盖理论逻辑、组群逻辑和行动逻辑。围绕组群逻辑,学者们基于对专业群本质内涵的不同认识,给出了多样化的组群依据,如基于产业链组群、基于职业岗位群组群、基于学科关联性组群、基于共通专业技术组群等。

不少学者认为组群逻辑从根本上取决于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融合和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融合。从组群逻辑要对接产业、契合岗位,满足专业需要出发,组群主要遵循知识逻辑与产业逻辑相互协同的内在逻辑(隐性逻辑);人才培养逻辑和资源整合逻辑则是组群的外在逻辑(显性逻辑)。从内在逻辑上看,产业的相关性对应产业逻辑,知识的相关性对应知识逻辑,“契合岗位”强调专业群岗位的相关性。产业逻辑作为组建专业群的根本遵循,组建专业群需要考虑各职业岗位群在服务和面向的产业中存在何种关联;知识逻辑表达出专业作为一个知识传递和生产的载体,其最根本的逻辑要放在知识的相关性上,有学者将其表述为群内(专业间)知识的相关性;专业群能否实现资源整合,培养何种复合型人才,根本上是由专业组群的产业逻辑与知识逻辑决定的,而职业逻辑是本质逻辑,即要从职业岗位群在产业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和职业岗位群知识基础的共通性,出发组建专业群。

还有学者从教育主旨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认为人的发展是高水平专业群组建的根本逻辑、主要逻辑,是其他逻辑的主线,并蕴藏在产业逻辑、岗位逻辑、知识逻辑之中。

2.理念策略。学者普遍认为,专业群概念蕴示着高职教育教学组织观念的转变,专业群建设首先要有“群思维”,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专业群建设理念应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持续改进;关注利益相关者需求,多方共赢以及注重组织目标达成,成果导向等,要结合产业发展、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科学合理设计专业群结构。专业群组建的策略,包含专业群编组策略、专业群平台课程开发策略、专业群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策略。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三动三高”建设策略,即动态调整专业结构,高吻合度对接产业链发展需求;动态升级专业内涵,高共享整合教学资源以及动态优化评价机制,高产出度培养人才的专业群建设策略。

3.建构模式。学者研究认为专业群是一个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复杂系统,具有系统的基本特性和建构特征。专业群是一组结构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的内在组成决定了专业外在的服务形式或服务面向;依据在产业聚焦、知识共通性以及资源整合三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高职专业群可以从学科技术关联、行业业务关联、组织管理方式三个维度,将专业群建构为学科技术型、行业聚焦型、行业松散型和紧密复合型共四种主要模式。专业群的建设方式,可以是单一学院建群和跨学院建群,即“以群建院”和“以院群建”两种方式。

关于专业群建设的模型,有学者提出了基于驱动要素和结果要素有机构成的“两衔接四机制”专业群建设模型,“两衔接”是指“驱动(手段)要素—结果要素”整合互动,有效衔接专业群内各要素,促进要素之间协调发展,提高专业群预期目标与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四机制”是指诉求输入机制、诉求转换机制、结果输出机制、反馈改进机制。“三输入三输出”专业群系统模型提出,产业界与专业群是互为输入输出的系统,从产业界输入人才培养需求信息(输入一),通过内部的信息传递通道,将源自产业和职业适切的技术资源融入课程,从而实现向产业界输送高质量人才输出(输出一)。企业委托的技术研发项目(输入二),通过跨专业技术研发团队的自主创新得到项目开发成果,继而实现项目开发成果交付委托方是为入输出(输出二)。专业群接受政府指导,争取政府支持(输入三),通过专业群治理机构,协调群内资源,建立内部机制,做出高质量的业绩回报(输出三)。

(三)建设实施

1.建设内容。关于专业群建设的内容,学者们提出了要从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两个维度明晰专业群建设任务;科学组群、重构课程、因材施教、柔性管理;提升集成发展能力、综合改革能力、适应需求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产教融合、课程设置、双师队伍、1+X等方面的建设内容;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团队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深化发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科学研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国际化教育等八个方面来革新专业建设实践。

2.实施路径。关于专业群实施的路径,学者们指出:从产业集群与专业群协同的视角设置专业群,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办学的新途径;高职教育专业组群是一个视野从产业到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再对接专业(群)的一个不断缩小的过程,专业群建设的路径,要通过调研产业以明确服务目标,然后结合办学基础与目标产业内部职业分工定位职业岗位群,最后依据职业岗位群内的知识关联性组建适宜的专业群;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突破原有管理机制,科学组群、校企合作育人。

3.建设困境。据2022年“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发现,在建的253个专业群,依然存在着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不高,资源共享度不高,组织协同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第三方职业评价机构等外在力量参与专业群建设存在责任不明,动力不足,机制掣肘,支持有限等问题。专业群内部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组群逻辑不清晰、“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教学标准不完善以及专业群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而其中的关键难题则在于缺少催生教育教学活动发生明显改变的现实力量,大部分普通教师参与度不足。

(四)运行提升

1.成效评价。学者认为现有专业群评价体系存在导向理性彰显与评价行为工具性的矛盾,专业群建设的成效应该从科学性、协同性、贡献度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要构建专业群多元评价机制等。但也承认,专业群建设成形与产生成效,需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要提高成效评价的体系性包容性、针对性、导向性、公信度与认可度。

2.群的治理。有学者认为,专业群治理是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师及学生群体等多元利益主体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重大事务的决策结构与过程。将建立统合性的组织机构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标志性任务,创建专业群工作部,创建跨专业的工作团队,发挥专业群建设整体效应。专业群治理优化路径为:组织基础从“虚化”走向“实体”,决策结构从“管治”走向“共治”,制度规范从“刚性”走向“柔性”,评价体系从“割裂”走向“融通”。

3.激励机制。有学者提出,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观照,激发一线普通教师的参与动力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根本之道。根据双因素激励理论重构高职院校的薪酬制度,要大力强化与专业群相适应的文化建设,着意构建共同愿景,激发一线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分析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专业群构建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要根植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着眼高水平设计构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展望高水平专业群未来建设,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创新发展。

(一)立足于组群逻辑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与严谨性

现有组群逻辑研究往往是基于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辨,实证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大样本的实证支撑,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此外,当前关于专业组群的研究,则多聚焦在专业组群逻辑要素的简单罗列,对专业组群不同逻辑的关联性、专业组群的形态特征以及科学路径深入探究匮乏。立足建群逻辑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严谨性,认知思维要从单一要素为核心聚焦组群向多因素系统性建构转变,寻求资源最优配置组群方案,基于系统化设计、项目化运行,保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建设。

(二)增强专业群资源共享开放性,打造群创新发展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证明,当集群处于开放系统的状态下,集群内各主体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竞争密切协调,发生知识转移、共享、创新,从而提升集群竞争力。高水平专业群应该是一种聚焦某个区域现代产业发展,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群落,群内专业交叉融合,相关主体相互支撑,集聚共享资源,节约办学成本,凸显集群竞争优势。要创新认知思维,打破人为划界、机构机制封闭和路径依赖,专业群建设要与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融合发展,立足创新发展和特色化打造,让竞争力成为专业群发展的活力与源泉。

(三)建立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与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与质量保证体系,科学规范开发完善专业群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多方协同建立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是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效果的保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实践代表了专业群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该学院引入欧洲质量奖评审工具EFQM卓越模型,结合建设实际,对其基本理念、要素模型和RADAR逻辑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持续改进”“关注利益相关者需求,多方共赢”“注重组织目标达成,成果导向”三大专业群建设理念,驱动(手段)要素和结果要素有机构成的“两衔接四机制”专业群建设模型,提供了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和实施结果质量相统一可借鉴的范例。

猜你喜欢
组群高水平逻辑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逻辑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创新的逻辑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