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育人模式探究

2023-02-23 21:57周银凤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外语育人思政

周银凤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5)

解决专业课程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的问题,外语学科教学要突破过分偏重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拘囿,兼顾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才能够培育出具有“中国心、世界眼”,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才能够回答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一、外语学科的人文属性及其育人功能

语言作为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承载着使用者的文化、情感、人生观、价值观,蕴含着人的思想文化,可以说文化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同时,人们以语言为沟通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不同文化,提升自身人文科学素养,因而语言不仅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而且两者是难以分开的(蔡基刚,2017)。外语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认同语言的双重属性,也都倾向于在外语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认为外语教学能够实现知识获取、技能提升和人文教育的统一(蔡基刚,2017)。语言的双重属性要求外语教师不单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让学生识别、推断文本所隐含的思想观点,正确认识英美文化传统,熟悉中外文化差异,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化现象及社会问题,形成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正如孙有中教授(2021)所提到的“外语教育天然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天然带有立场,外语教育者无法忽略课程内容中内在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而“在外语教学中,要通过跨文化思辨活动,增强人文素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外语教师要反思语言的本质属性,在进行外语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审视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在提升国际视野的同时铸就中国情怀。

作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阵地,外语课程更应该大力推进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糅合起来,既要教育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及要求,激发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外语教师积极响应,一方面深入挖掘外语类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有效路径,推动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成效显著。当然,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难题,如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浅显理解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在外语教学中机械加入思政内容”(王会花等,2021),造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割裂。专业课程教材更新较慢,存在“国家意识元素的缺位(文旭等,2020)。

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地位,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思考不同的文化现象,并就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表达观点。综合英语的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积累、提升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还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树立家国意识,涵养爱国情怀,在跨文化沟通中具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

三、综合英语课程“一体四翼”育人模式构建及实施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综合英语教学团队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语言育人”功能,在语言材料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思政元素中融入语言知识,将学科育人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团队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以主题大观念为统领,以教材为依托,重构、充实课程内容,注重融入具有思政和思辨特质的新文科内容,以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为着力点,以项目或任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单元主题意义,探寻主题背后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能够以多元视角鉴赏中西文化,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实现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

(一)课程育人目标的确立

结合综合英语的课程特点和外语学科的育人属性,课程团队将“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纳入课程目标。

(二)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路径

在课程育人目标的指引下,课程团队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确保思政育人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聚焦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品格的有效养成,团队以教材为依托,按照家庭教育、职场生活、生态自然、语言文化、科学伦理、文学艺术、经济风尚、信仰体系、教书育人9个模块重构、充实课程内容,特别注重融入具有思政与思辨特质的新文科内容,引领学生在中西对话中树理想信念,涵人文精神,养家国情怀,凸显思政育人。如学习《打折购物》单元时,从中西文化、商业伦理、社会责任、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不同视角,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对比“双十一”与“黑色星期五”,分析电商经济,慎思“网红带货”,明辨“生态购物”,探讨技术应用、过度包装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引领中西对话,凸显思政、思辨育人。

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综合英语课程设计要突出价值引领,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学生语言能力,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活动,能够用接地气、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外语课程思政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教师要以课程育人目标为指引,深入挖掘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显性语言核心知识及语言技能,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设计师生和生生互动环节,灵活采用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或独立进行延伸性学习,让学生在“体验式”“沉浸式”课堂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思政的熏陶。以《叔祖父弃职》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系列问题设计,带领学生理解和分析叔祖父“笨拙”的具体事例,解读叔祖父辞职的必然性;通过问题,激发课堂讨论与深度思考,品味语篇中细节描写的魅力,体会幽默文体的语言特征;通过问题,组织学生评判叔祖父的弃职之举与职业操守;通过问题,探讨如何看待无心之过,并进行评论性写作。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师用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用问题链贯穿线上线下课堂,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情。

翻转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能。以智慧树在线课程、云班课、批改网等线上资源平台为支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助力课程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将“课程思政”扩展到云端,增强教学辐射面和渗透度。课前学生通过智慧树在线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单元主题,课中在单元主题意义的讨论和探究中逐步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理解,课后在批改网完成相关主题的写作任务,对单元主题进行反思,利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将所思所想付之以文。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衔接。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多维立体化评价和应用程序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技术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主题的反思情况,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效融合,促进课程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更新评价体系,检验育人效果。持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要把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态度等内容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创新评价体系,使蕴藏在评价体系中的思政功能显性化,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综合英语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将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等纳入过程性评价范畴,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搭建小组及个人可视化电子档案,学生实时了解自我及团队的成长数据,并主动采取调整、提升措施,教师基于后台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学习难点,并能够及时给予反馈、指导与帮助。

四、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促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团队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将各类实践活动作为隐性课堂,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服务,如“金砖国家青年外交官论坛”“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RCEP区域国际合作交流会”和各类展销会。协助学生组织对话“一带一路”外语角、“丝路再出发、外语蕴芳华”外语演讲比赛、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我的舞台我的剧”等社团活动,特色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了文化育人的功能。读书沙龙、师范大讲堂等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专家、专业教师及优秀校友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体会,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个性化学习也得到充分发展。

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调查访问、课题研究、当地政府和合作企业的语言服务实践项目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有助于营造师生课外交流互动的和谐氛围,进一步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育人职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五、育人模式成效及启示

“一体四翼”课程育人模式改变了学生以往“坐、等、靠”的学习习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索,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深度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课程目标达成的问卷调研数据表明,课程教学实践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课程学生一致认为课程内容的重构和整合、“思政”与“思辨”元素的合理融入,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强化了价值引领,促进了他们思辨能力的提升。课程学生在省级、国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专业四、八级通过率稳步提升。

为了持续优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团队教师坚持进行阶段性反思和总结,基于反思和反馈结果及时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完善评价方法,挖掘育人元素,提升育人艺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滋养学生的品格、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逆向设计,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依据“驱动—促成—评价”的理念对每个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创设真实的、贯穿整个单元的大情景或大任务,围绕主题意义探究设计进阶问题,充分挖掘每个语篇的主题及内容背后的育人元素,以问题推动思辨能力培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造思维课堂

智慧树在线课程、云班课、批改网助力课程学习,打造翻转课堂,提升学习效能。采取项目式、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真实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识别语篇表意手段,分析语篇的思想观点,正确看待社会文化现象。

(三)把好课程考核关,检验育人效果

采取非标准答案考试,加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对标课程目标,细化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具体、可达成、可衡量。课程考核要做到学科知识能力化、技能获得体验化和素养养成行为化。

六、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考察时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教师育德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外语教师要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学习评价,不断探寻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的新路径,在实践中反思、改进、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将思政育人纳入课程实施全过程,以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在外语课程教学中的统一。

猜你喜欢
外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