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2023-02-24 03:11靳玉楼王廷宽吴鹏程高大珍
甘肃畜牧兽医 2023年1期
关键词:永登县虹鳟鱼虹鳟

靳玉楼,王廷宽,吴鹏程,高大珍

(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虹鳟鱼养殖区域分布广泛,是全球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2019年全球虹鳟鱼养殖产量为916 540 t,产值达41.55亿美元[1]。我国引进虹鳟鱼养殖已有60多年,2020年全国虹鳟鱼养殖产量为37 841 t,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为青海、云南、辽宁、新疆、甘肃、重庆[2]。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引起,主要危害鲑科鱼类,是死亡率较高的鱼类病毒病。该病于1985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养殖场陆续发现[3-6]。

2009年因从外省引进携带IHNV的发眼卵,使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在甘肃省暴发性流行,对甘肃省虹鳟鱼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2010年甘肃省鳟鱼养殖产量仅为722 t,较2008年的1 312 t减少45%[7-8],尤其对永登县的养鳟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使得绝大多数虹鳟鱼养殖场处于停产状态。

目前,防控IHN的主要有效手段是疫苗免疫。国外研究人员通过不同方式制备了多种类型的IHN疫苗[9-12],尤其是加拿大研究人员研制的DNA疫苗已经获得商业化批准[13]。我国研究人员对国内的IHN病毒做了系统研究,研制出了相应疫苗,并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研究[14-18]。但目前关于浸泡免疫的研究报道不多,因此本试验在成功研制IHN疫苗的基础上,以开展免疫浸泡试验和攻毒效果观察试验为主要内容,对研制的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分析,探索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免疫防控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疫苗

本试验所用IHN疫苗是由兰州市威特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研制的相对有效的基因工程苗制品[19-20]。

1.2 虹鳟鱼苗

本试验中的虹鳟鱼苗均采购自黑龙江省国家级虹鳟鱼良种场,所有鱼苗均由经检疫不携带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虹鳟鱼卵孵化而来。

1.3 疫苗接种方法

1.3.1 注射接种 在虹鳟鱼苗背鳍下方肌肉丰满处,顺着鳞片刺入肌肉0.2~0.5 cm注射疫苗,以疫苗注射鱼体不伤及内脏为准。注射时要防止针头夹带鳞片插入鱼体内。

1.3.2 浸泡接种 将虹鳟鱼苗放到含有一定浓度疫苗的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以达到对鱼体进行免疫的目的。浸泡期间要不断泵入空气或氧气以免缺氧。

1.4 统计结果

根据攻毒苗种总数和死亡苗种总数,计算攻毒成活率。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攻毒试验结果

2.1.1 对照试验情况 2020年6月16日,永登县谊源渔场从景泰县虹鳟鱼养殖场购买未免疫虹鳟鱼苗8 000尾,作为试验对照组。根据表1结果显示未免疫虹鳟鱼苗攻毒成活率仅3.75%,说明IHN对未经免疫的虹鳟鱼苗危害性极大,对鱼类养殖危害极大。

表1 虹鳟鱼苗成活情况(对照组)

2.1.2 2018年试验情况 将2018年3月16日进行二次浸泡免疫的虹鳟鱼苗种(在永登县鑫维养殖场进行免疫处理)投放到不同地区的4家养殖场进行攻毒试验,详见表2。结果显示:4家养殖场中经二次浸泡免疫后的虹鳟鱼苗攻毒成活率在69.7%~93.7%之间,平均攻毒成活率达81.3%,说明经二次浸泡免疫后虹鳟鱼在IHN疫区成活率明显提高,免疫效果显著。

表2 虹鳟鱼苗成活情况(2018年试验)

2.1.3 2019年试验情况 将2019年8月13日进行二次浸泡免疫的虹鳟鱼苗种(在甘肃土著鱼类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免疫处理)分别投放到永登县6家养殖场进行攻毒试验,详见表3。结果显示:除美味源养殖场外,其他5家养殖场中经第二次浸泡免疫的虹鳟鱼苗攻毒成活率均在80%以上,平均成活率达85.3%,说明经二次浸泡免疫后,虹鳟鱼苗对IHN的抵抗力增高,抗病能力明显增强。

表3 虹鳟鱼苗成活情况(2019年试验)

2.1.4 2020年试验情况 将2020年8月18日进行二次浸泡免疫的虹鳟鱼苗种(在甘肃土著鱼类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免疫处理)分别投放到2家养殖场进行攻毒试验,详见表4。结果显示:在土著鱼类养殖开发有限公司1号池塘、2号池塘和永登县谊源渔场中经二次浸泡免疫的虹鳟鱼苗攻毒成活率分别为95%、90%和80.4%,平均成活率达88.5%,与对照相比成活效果显著。

表4 虹鳟鱼苗成活情况(2020年试验)

2.1.5 浸泡免疫结果总结 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发现(2018—2020年),与对照组相比,经二次免疫后虹鳟鱼苗成活率从3.75%提高到80%以上,鱼苗对IHN的抗病性均显著增强,说明由兰州市威特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研制的IHN疫苗对IHN具有很强的免疫效果,可显著降低鱼苗在IHN疫区的死亡率,值得广泛推广。

2.2 试验总结及要点分析

2.2.1 注射与浸泡两种免疫方法的选择 2016年在永登县鑫维养殖场对1 200尾平均规格为25 g的虹鳟鱼苗进行注射免疫,并转移至永登县谊源渔场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免疫试验效果良好,攻毒试验场虹鳟鱼苗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但注射难度太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免疫操作,同时由于缺氧、注射人员操作不当等原因极易对鱼苗造成伤害,使鱼苗大量死亡,因此不适宜大面积推广。从2018年起,采用基因工程苗浸泡免疫的方法对不同规格的苗种进行二次浸泡免疫试验。将免疫后的鱼苗投放到不同区域的养殖场进行攻毒试验,发现浸泡免疫鱼苗平均成活率达80%以上,免疫效果良好。同时,浸泡免疫法可以对小规格虹鳟鱼苗进行免疫,对苗种的损耗相对较少,可进行规模化操作,因此在大型养殖场中可推广应用。

2.2.2 浸泡免疫的鱼苗规格选择 2018年的浸泡试验,第一次选择0.5 g左右的稚鱼进行浸泡免疫,45 d后待该批次浸泡苗种长到3~4 g时进行第二次浸泡免疫。放入不同区域4家养殖场进行攻毒试验平均成活率达到81.3%。但是在第一次免疫过程中发现,在鱼苗规格太小时开展免疫操作易造成苗种死亡,影响试验效果。从2019年开始,依据之前的试验经验,将第一次浸泡免疫操作选择在鱼苗4 g时进行,30 d后,待该批免疫鱼种长到10 g左右时进行第二次浸泡免疫。2019年将免疫苗种放入永登县6家水产养殖场开展攻毒试验,平均成活率达到85.3%。2020年将免疫苗种放入张掖市临泽县和永登县3家不同水产养殖场开展攻毒试验,平均成活率达到88.5%。

2.2.3 免疫用基因工程苗试剂的浓度选择 2018年在张掖临泽用4‰浓度选择4 g/尾规格鱼苗开展浸泡试验时发生大批苗种死亡现象,说明用药浓度偏高。经过多次试验总结,用1‰浓度进行免疫,效果良好,成活率达80%~90%。

2.2.4 免疫时鱼苗要停食 通过多年试验总结,免疫前、免疫后投喂饲料都会引起鱼种死亡,而免疫前停食2 d和免疫后停食2 d,免疫效果最佳,鱼种死亡率低。

2.2.5 攻毒试验注意事项 一是运输装车前要停食1 d;二是运输距离尽可能短,若运输距离长则需要充氧气或中间换水,防止运输途中损耗鱼苗;三是到达攻毒试验目的地后,可把试验池的水少量注入拉鱼车的水箱内,使鱼种运输车上的温度和试验池水温接近,然后将免疫鱼苗投放到试验池,减少鱼苗死亡。

3 讨论

利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在甘肃省内虹鳟鱼养殖中尚属首次。从试验效果来看,浸泡法接种免疫效果良好,接种后虹鳟鱼苗在疫区的成活率都达到80%以上,而对照组未接种疫苗的鱼苗成活率仅为3.75%。本次试验证明浸泡免疫接种虹鳟鱼IHN疫苗是预防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一种操作简单且效果良好的方法。

通过3年的大力宣传和推广,永登县大多数养殖户通过生产实践比较,已经认识到虹鳟鱼IHN免疫对虹鳟鱼养殖业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资金受限,虹鳟鱼IHN疫苗还处于试验初级阶段,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本研究通过攻毒试验对虹鳟鱼IHN疫苗免疫接种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推广IHN疫苗提供试验基础。

猜你喜欢
永登县虹鳟鱼虹鳟
兰州市科协联合永登县开展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
虹鳟人工繁育研究综述
牛脾转移因子联合核酸疫苗对虹鳟鱼IHN病的保护率影响研究
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虹鳟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饲料无酶褐变对雄性虹鳟鱼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虹鳟鱼的故事
三倍体虹鳟鱼的海水驯化试验
甘肃永登发现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