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 相关性涎腺炎一例及文献复习

2023-02-24 08:45杨梦蝶马衍慧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颌下腺浆细胞雷公藤

杨梦蝶 马衍慧

IgG4 相关性疾病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其累及器官和组织众多,但现对于累及涎腺的IgG4 相关性疾病即IgG4 相关性涎腺炎的报道和研究仍较少,尽早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 例IgG4 相关性涎腺炎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6 岁,因“右侧腮部肿大2 个月”于2021 年7 月6 日入院。患者入院2 个月前出现右侧腮部肿大,无明显疼痛,伴双眼肿胀、口干眼干,2021年7 月2 日超声提示双侧颌下腺肿大伴回声弥漫性改变,右侧明显(右侧大小约43 mm×27 mm,左侧大小43 mm×12 mm),附见:双侧泪腺增大伴回声弥漫性改变,考虑“Mikulicz 病”可能;查IgG4 8.29 g/L(参考范围<1.35g/L),肿瘤指标中:糖类抗原724 40.6IU/mL(参考范围0~6 IU/m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4.860 ng/mL(参考范围0.011~2.500 ng/mL),高于正常值,余处于正常范围;抗核抗体谱、免疫球蛋白5项、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蛋白酶3 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肝炎、艾滋、梅毒、结核感染特异性T 细胞(T-spot)均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 余年,不规律服药。

查体:体质量62 kg,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无异常,右侧腮部肿大,可触及约2 cm×2 cm 肿块,右侧颌下可触及约3 cm×3 cm 肿块,质韧,无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可,左侧腮部及颌下未触及明显肿块,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边界清,余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双肾区叩痛(-),双下肢无浮肿。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正常,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血沉22 mm/1 h(参考范围0~20 mm/1 h),类风湿因子42.0 U/mL(参考范围0~40 U/mL),IgG4 8.277 g/L,IgE 440 IU/mL(参考范围<87 IU/mL),凝血功能:D-二聚体0.566 mg/L(参考范围0.00~0.55 mg/L),血生化:α-羟丁酸脱氢酶206 U/L(参考范围72~182 U/L),乳酸脱氢酶241 U/L(参考范围103~227 U/L),高于正常范围,余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电解质、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在正常范围内。

眼科会诊查角膜明,泪膜破裂时间10 s,泪液分泌试验5 mm,诊断为干眼症。

胃肠镜病理示:(1)“胃窦”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特染,Hp(+);(2)“贲门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化特染;(3)“乙状结肠息肉”管状腺瘤,腺上皮轻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颌下腺穿刺病理:穿刺组织3 条,涎腺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部分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部分区纤维组织增生(见图1A-C)。唇腺活检病理:“唇腺”涎腺组织内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其中1 灶>50/灶(见图1D)。免疫组化:“右颌下腺穿刺活检”慢性颌下腺炎伴多量淋巴细胞增生及浆细胞浸润,IgG4/IgG>40%(见图1E),结合免疫组化可符合IgG4 相关性涎腺炎。

图1 病理学图片

临床诊断:IgG4 相关性涎腺炎。7 月13 日起给予甲泼尼龙针120 mg,每天1 次,连续3 d,后减量至60 mg,每天1 次,并加用雷公藤多苷片20 mg,每天2次。7 月23 日甲泼尼龙针改40 mg,每天1 次,雷公藤多苷片加量至20 mg,每天3 次,并加用托法替布5 mg,每天2 次,期间复查IgG4、IgE 逐渐下降,颌下腺腺体体积缩小。8 月2 日改甲泼尼龙片32 mg,每天1 次后出院,现门诊规律随访,控制良好。本文病例报道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件号:2022-061-A 号)。

2 讨论

IgG4 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纤维化炎症性疾病,2018 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据日本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IgG4-RD 的发病率约为(0.28~1.28)/10 万人[1]。早在1888 年,Mikulicz 报道了1 例累及双侧腮腺、泪腺的IgG4-RD 病例[2]。1995 年,Yoshida 等[3]报道了1 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且Aithal等[4]发现该疾病与血清IgG4 浓度升高有关,随后陆续有全身各个系统出现类似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报道,2003 年,Kamisawa 等[5]首次提出系统性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于2010 年被定义为IgG4-RD[6],并根据所累及的相应器官命名,如IgG4相关性涎腺炎、IgG4 相关性胰腺炎。

目前认为IgG4-RD 的可能发病机制主要包括:(1)遗传基因学因素[7];(2)感染诱发B 细胞激活因子信号通路,从而激活Toll 样受体和NOD 样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8-9];(3)抗原呈递细胞和补体系统激活[10];(4)肥大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IgE Fc 受体参与免疫调节[7,11];(5)Th 细胞及T 细胞因子、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大量分泌[12-14],并促进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浆母细胞[15-16]。

IgG4-RD 多为亚急性起病,主要特征是病变部位的肿瘤性改变、IgG4 阳性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脉管炎,伴或不伴血清IgG4 升高,以受累器官出现炎性结节或肿块,伴有因肿块压迫而引起的相应症状或器官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而少见发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和体征,且约有25%~50%患者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17]。IgG4-RD 可累及全身包括胆道、腺体、腹膜后、肾脏、肺、淋巴结等各个器官系统[18-21],北京协和医院的两项队列研究发现,淋巴结、泪腺、颌下腺、胰腺是最常见受累脏器,多数患者为多器官受累,且分别有94.1%和97.5%的患者血清IgG4 水平升高,并与IgG4-RD 反应指数(responder index,RI)呈正相关[22-23]。IgG4 相关性涎腺炎通常表现为涎腺(颌下腺、腮腺、舌下腺等)无痛性慢性肿胀,因可伴有口干眼干而易与干燥综合征混淆,但IgG4 相关性涎腺炎患者抗SSA/SSB 等自身抗体多为阴性,并可通过血清及病理学检查加以鉴别。

目前IgG4-RD 的诊断主要依据2011 年日本制定的综合性分类诊断标准[24],包括特征性临床表现、血清IgG4 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三个方面。2019 年ACR/EULAR 公布了IgG4-RD 国际分类标准[25],将计分≥20 分作为分类标准,对临床、血清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进行综合分析,在两个独立验证队列中分别得到99.2%、97.8%的特异度和85.5%、82.0%的敏感度[26]。本病例中患者右侧颌下腺肿大,血清IgG4 升高,组织病理学见IgG4/IgG 阳性浆细胞比例≥40%,2019ACR/EULAR 分类标准总计分为36 分,根据影像学及唇腺活检结果,同时伴有唇腺及泪腺、淋巴结受累。

在治疗方面,2021 年我国IgG4-RD 诊治专家共识[27]建议,参考2018 年修订的IgG4-RD RI[28]对患者病情进行治疗前后评估。糖皮质激素是一线治疗药物,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调整剂量后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反应较好,联用传统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相较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更为有效,并能减少疾病复发。雷公藤多苷片是传统中药雷公藤的成药,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产生和Th 细胞的分化[29-31];JAK 抑制剂是近年新出现的细胞因子靶向药物,可通过抑制JAK 和STAT 磷酸化阻断多种炎症因子的合成和分泌[32-33]。本病例患者确诊IgG4-RD 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后激素减量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托法替布治疗,症状平稳,暂未复发,现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清学、影像学变化进行疗效评估,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颌下腺浆细胞雷公藤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ablet (雷公藤多苷片) for lupus nep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椎旁软组织髓外浆细胞瘤1例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
浆细胞唇炎1例
原发性皮肤浆细胞瘤一例
雷公藤红素通过ROS/JNK途径诱导Saos-2细胞发生caspase依赖的凋亡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分析
以单侧下颌下腺病变为首发症状的舍格伦综合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