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

2023-02-24 05:28陈素琴
唯实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心

陈素琴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类建设平等自由的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即“人如何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一切认知都来源于人的实践,一切行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指向人这一特殊本体,只有将这个问题认识清楚,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价值所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时期都始终将人这一本体放在发展最核心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逻辑之上,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唯心主义、经验主义、机械唯物论的超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认识形成过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对客观世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不是哪个英雄的历史,而是人民的历史。推动历史前进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个别英雄或少数特权人物,而是人民群众。以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区分开来。

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行动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中国该走哪条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拨开重重迷雾,看清中国的现实。中国共产党要解救劳苦大众,为人民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中国共产党坚定走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力量。小岗村18个村民的手印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强烈意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与力量源泉,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性意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民在权力面前从来都是弱小的,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强大的内生动力,创造出了100年来最辉煌的成就。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生活的本源,人类一切的行动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既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和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动力,更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身使命,坚持一切行动为了人民,从“打土豪,分田地”到“为人民服务”,从“走群众路线”到“以人民为中心”,都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国共产党同时认识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因此不论何时,人民群众皆作为主人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和创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年来,我们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现改造世界和自身的方法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等实践紧密联系,给予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基本的方法论。

1.坚持实践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遵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想获取科学的认知,则需要科学的实践方法论,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三个客观实际。一是中国的客观实际。这个客观实际,始终面临着变与不变。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由于社会发展的变化,我们面临不同的阶段性任务。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不变,那就是我们始终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始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百年来我们党面临的最大的客观实际,无论哪个时期,我们都不能忽视这个实际。二是人民群众的客观实际。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遵循一条定律,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客观实际,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物质财富的共享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在极少数人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拉锯中,在资本逻辑和人民逻辑的利益博弈中,始终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个客观实际,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客观实际。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做到大公无私,为人民无私奉献。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进行社会革命,推进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还要实现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接受严格的党性锻炼,通过艰苦环境的磨炼以及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一个有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执政组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来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彻底的自我革命推动深刻的社会革命,以达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自身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2.尊重客观规律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事物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方法上,既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中国人民,造福全人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认为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坚定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每一个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关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代表着社会最先进的力量,代表着社会最活跃的因素,代表着社会最终发展方向,因而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遵循,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同时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亦具有指导意义。

3.坚持路线、方略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展依然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基础,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工作,两者并不矛盾。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内在关系,其中路线是根本准则,而方略是不断调整的方法策略,服从和服务于路线,而基本路线正确与否也要看基本方略最终取得的效果。从这一逻辑理路出发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位虽然不同,但具有内在统一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展开的内在规定,凸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领导是实现这一宗旨的政治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价值指引,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两者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实现社会价值关系的重构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肉体组织的存在要求发展物质生产,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两者的前提是人的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坚持人本主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价值现象产生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价值的理论对象只能是指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历史事实发生,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价值事实。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既是人本哲学,也是实践哲学。人本主义是在“认识”上揭示了价值的规定,实践哲学则是在实践上规定了人的行动使命。

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所需和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则整个社会价值关系需要重新建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的进行社会价值关系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坚持人民立场的评价标准,人民立场是新征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落实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来,成为我们党始终拥有强大力量的不竭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总结深化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实践,用人民立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再把认识和实践的成果进一步丰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强调人本主义的同时注重实践哲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实现对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民主体论理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鲜明的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力量源泉,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民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