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2023-02-24 05:28查颖冬
唯实 2023年2期
关键词:苏州养老服务

查颖冬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成章,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苏州是邓小平同志印证“小康”构想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勾画现代化目标”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生动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勃勃生机。在自觉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的丰富实践中,苏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苏州实际,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守正与创新、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持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深度发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构建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体系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强投入,夯实教育基础。2012—2021年,苏州市累计教育投入2839.6亿元。2021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8%。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100%,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达89%,在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89%,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现有教育集团258个,成员学校1169所,覆盖在校学生141.92万人。苏州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

强师资,提升教学水平。深入实施名校优才计划,系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2021年,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11.3万人。在全国率先建立地级市教师发展中心,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高端人才数和“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数保持全省前列。

强载体,深化人才培养。落实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全力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落地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签约落户。支持推动苏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苏州大学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首期启用。推进“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地”建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健全更加充分的就业促进机制

苏州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力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和归国人才首选城市。

高标准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促进职业(技工)院校与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精准匹配,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有效化供给。截至2022年10月,全市已有260家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累计培训“企业新型学徒”13317人。2022年4月1日,《人民日报》整版介绍苏州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

高质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出台《支持国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立苏州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把各级国有人力资源机构打造成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公益性与市场化兼容的优质人力资源服务商。

高效能激发就业创业活力。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方式支持力度,建成启用了全国首个建筑行业专业零工市场、全省首个综合性零工市场。推进“百万‘姑苏工匠’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制”培训,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众、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2022年1—10月,全市新增就业18.42万人,占全省16.54%;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9.2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3.4亿元。截至10月底,全市用工备案实有人数达553.33万人。

高水平打造人才集聚平台。连续14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连续12年举办“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建成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机构,发放“姑苏英才服务卡”,为来苏人才提供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服务保障,苏州连续十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截至2021年,苏州人才总量达34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34万人。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

充分认识并积极发挥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人民生活“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凸显普惠性。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提质行动,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30.46万人、560.76万人、635.88万人,均占全省参保人数的1/4以上。大力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推动苏州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人员企业年金工作,以张家港市、苏州工业园区为试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建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落实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启动实施基层快递网点从业人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建设工程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注重均衡性。认真落实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失业保险市区统筹。修订《苏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苏州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6平方米,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5.3%,已改造老旧小区1045个。

保障可及性。坚持以“用户思维”优化“办事体验”,持续加强社保窗口标准化建设,建立“家门口的人社服务站”,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人社便民服务圈。健全社保政策措施直通机制,让企业群众第一时间知晓政策变化。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电子凭证和江苏医保云平台等服务网络,不断丰富异地办事场景,拓宽“不见面”渠道,形成“大厅窗口端现场办、PC端线上办、自助端24小时办、午休假期延时办”一体化集成式服务,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

建立普惠大众的养老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聚力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苏式颐养”养老服务体系。

政策措施更加健全。制定全国设区市层面首部居家养老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苏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和多个意见办法。设立全国首个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受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委托,市社会福利总院牵头起草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苏州养老服务工作连续四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优秀成果”。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成立康养集团,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全市累计建成养老机构169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2个,日间照料中心2170个,助餐点2228个,基本形成了“兜底养老有保障,普惠养老有市场,高端养老有选择”的发展格局。

特色亮点更加突出。开展“喘息式”短期托养特色服务,依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机构护理、康复、日间照护功能,解决部分难以在家中照顾,又不便住养老院的老年人短期照护问题。推进“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起居照料、应急处置等基础服务,以及家庭保洁、代办代购等个性化服务,累计服务老年人20余万人次。大力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目前已累计改造21289户,实现困难老年人家庭全覆盖。开展“社区+物业+养老”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等优势,为小区老年人提供日常巡防、紧急救援、家电维修、代买代购等便捷服务。

优化服务全民的医疗保障政策

围绕建设“健康中国”典范城市,持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稳步增加,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全力扩充医疗卫生资源。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推动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方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在苏州古城外建立新院。“十四五”期间新建医疗卫生项目56个,总投资310亿元,总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目前苏州有三级医院29家,三甲医院12家,各级卫生机构总数超过4000家。

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80元。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在省内率先落实药品“零差率”政策。建立健全重点药品监控预警管理、短缺药品零报告及分级储备等制度。苏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苏州位列2020年度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第一。

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保障。2021年,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098.7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大病保险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实现大市范围医疗保障基金统收统支,医保就医“ 一卡通”基本完成。深入推进“长护险”试点工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缴费全覆盖,累计缴费人数1119.9万人,共惠及失能群众8.8万人,减轻照护经济负担约12.8亿元。

兜牢扶贫济困的民生保障底线

牢固树立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

困难人员兜底保障精准有力。在全省率先建立低收入家庭登记制度,率先实施社会救助信用承诺、特殊对象款物代管等制度,率先建成市级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截至2022年10月,全市认定低收入人口19214户34510人。全市构建完善44类困难人员的“弱有所扶”大救助体系。

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持续加强。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领导机制和 “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高标准推进镇级儿童“关爱之家”建设,首批开通12349儿童救助保护热线。全市有135家社工机构,500余名儿童社会工作者,积极投身未成年人保护事业。

残疾人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出台系列惠残政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困难残疾人危房改造率,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均为10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均超过98%。建成“残疾人之家”255家,建设运行“出行无障碍综合服务平台”和“聋人沟通无障碍服务平台”,累计为2838户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施“幸福亮居”无障碍改造工程。

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全力打造“乐善苏州”慈善品牌。全市共有慈善组织164个、基金会141家。近十年,全市社会捐赠总额近150亿元,共有139人次荣获“中华慈善奖”“江苏慈善奖”,均居全省首位。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选中,苏州位列全国第五。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民生保障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突出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苏州的民生保障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回过头看重要的一条,就是符合了“六个必须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在“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新征程中,苏州将把“六个必须坚持”贯穿增进民生福祉工作的全过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发扬成绩、改进不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丰富拓展“美好生活”的新内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中国式现代化在苏州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猜你喜欢
苏州养老服务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