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引领下区域劳动教学模式探索

2023-02-24 04:25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新劳动素养

吕 琪

(大连市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学指导部,辽宁 大连 116001)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能为学科教学提供较为稳定的模式化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具体规定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成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1]98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并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引导和帮助,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1]99

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指出,学习的三大定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是“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式”,练习律是“反应重复的次数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效果律则为“凡是导致满意行为反应后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加强”[1]91。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等系列主题研训活动、“课堂转型”实践研究拉练活动和近百节的课例研讨等深度沉浸的实践探索,经过“理论学导—课例研讨—总结提炼—课例验证—反思改进”,逐步探索出区域劳动教学模式。

“双新”引领下的劳动教学模式,是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识、创、做、点、议、展构成的较为稳定的劳动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一、认识劳动意义任务

认识劳动意义任务,即围绕劳动目标、项目、任务,结合具体学情,教师通过讲解说明、现场示范、微课引领、讨论探究、模仿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劳动意义价值,认识工具种类性能,掌握项目所涉及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明确劳动步骤流程,了解安全注意事项,知晓实践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等,做好劳动实践的各项准备。

二、创设劳动实践学习情境

劳动实践学习情境要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面向实际生活和现实世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选取案例故事、劳模事迹、劳动任务等,以及指导学生从相关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发现问题,从真实的问题出发,以“问”导学、研学、促学;依据当前劳动项目的实际进程,或者利用与劳动项目相关的儿歌、谚语、警句、人物事迹等,实现劳动实践学习的育人价值;结合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特定节日,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探究的热情与兴趣、情感与欲望。

例如,《劳动花开清风徐来》劳动实践学习情境创设,教师立足八年级学生生活经历提问。

问题1:烈日炎炎,教室里是谁给大家带来一阵阵清爽呢?

问题2:我们可以为这些功臣做些什么呢?

问题3:如何拆洗电风扇?第一步做什么?

问题4:如何拆卸?

问题5:拆下的各部分可以直接冲洗吗?如何清洁?

三、做学融通,知行合一

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3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

在依照劳动“项目实施方案”“任务完成计划”“劳动实践清单”,针对项目、任务、问题开启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劳动知识技能,借力劳动工具,振发劳动精神,通过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进行淬炼操作、项目实践、训练思维、创意劳动,探究解决现实问题,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完成整体的劳动实践,体认践行劳动价值,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

四、点拨指导,发展素养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点拨指导学生劳动实践。“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的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2]189。点拨指导要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关注亲历情境、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点拨指导要重视四“全”,即关注劳动实践全过程、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和全面发展。

1.关注劳动全过程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规划方案、开展实践、反思交流等劳动过程,并适时给予纠错、答疑、解惑、指导、点拨、激励。对于劳动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要给予科学可行的具体有效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质疑追问、案例展示、示范微课等,以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学生掌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不断进阶,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和习惯、劳动能力和思维,以及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是了解学生是否完成预设的任务,是否掌握必要技能等;二是注意保护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提供更广泛的自主发展空间;三是及时发现亮点与问题,点拨指导,帮助激励学生自主操作实践;四是及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将其中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转化为下阶段劳动实践的新项目或新任务。

3.全面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教师在关注学生劳动知识技能掌握运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强调“劳动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等劳动观念的导向性培养,突出劳动能力的实践性培育,强调劳动习惯和品质的持续养成,注重劳动精神的全过程培育。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重视学科育人和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依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教师要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品质的塑造。

例如,《劳动花开清风徐来》实施阶段教学活动中,教师点拨:拆卸不顺,是因为工具选取的不当;指导学生发现识别工具种类、性能的重要性,能针对不同种类型号的电风扇等器具,选用与其相符的螺丝刀等工具;强调“选取正确的劳动工具,是顺利完成劳动任务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完成任务还需劳动智慧、精益求精品质、持之以恒精神等”。

五、议论研讨,总结评价

一是交流经验。交流要基于学生现实生活和参与劳动实践亲身经历,挖掘个体潜在的“相异构想”,展开议论,引领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自主提炼工具性能功效,总结方式方法,反思劳动经验,交流收获体会,梳理步骤流程。交流可以用思维导图将劳动步骤流程、规律要点等进行汇总梳理,归纳概要,完成新旧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双向、反复的同化与顺应的学习建构,达成对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品质、精神”新的生成与理解,促进劳动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是总结评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评价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既要有即时性的表现性评价,又要有阶段性的总结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劳动结果,而且要关注劳动方法、意义、观念、习惯、品质精神。评价要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魅力、韵味的同时,引导他们反思成败得失,做到评价及时、真诚、有效,伴随劳动全过程。

六、展示激励,拓展延伸

展示成果,实现激励。通过讲述劳动共识、撰写劳动日志、制作劳动微视频等方式,全体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成果分享、经验交流;也可以通过榜样、亮点等形式实现激励。

作业拓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教师要通过巩固效能的基础性、提升难度的层次性和学科融合的开放性课后作业,课外劳动周,校外职业体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实现劳动经验、技能等的迁移应用和深化进阶;还可以设计布置书面、实践、选做、预习等层次作业,或者探究性、实践性、跨学科综合性类型的作业,实现劳动拓展延伸。

一次劳动活动的开展,不在多,而在“真实、精致、创新”。劳动教学是为迁移而教,为不教而教,要充分利用劳动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延伸思维,拓展劳动的广度、深度与难度,将一次劳动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整合深化,迁移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中,更好地服务社会,并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区域劳动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与校情、项目与任务、区域与场域、阶段与形式等灵活运用。模式各环节可相互渗透,融合使用,亦可有不同的侧重。即便是同一项目、同一任务群的劳动,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间,模式运用也是不断变化、不尽相同的。

总之,教师要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在“做中学”“学中做”,潜心研究,躬身践行,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呈现教师特点、凸显学校特质的劳动教学策略和方法等,推进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教学风格、学校教育特色的新发展,构筑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劳动教学新样态、劳动教育新态势。

猜你喜欢
双新劳动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