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3-02-24 12:07靳天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才体育评价

许 可 靳天宇

(1.北京体育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设体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2019-09-02/2023-10-27.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大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体育创新人才。一方面,体育创新人才能够提升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体育创新人才凭借其在专业领域的技术素养与创新能力,通过改进训练方法、重塑运动设备、分析与应用运动数据等方式,增强运动训练的科技力量,进而改善体育训练成效,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提升国际体育地位。另一方面,体育创新人才可以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普及。创新人才能够开发出更为有效的健身方式和健康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运动模式,提高社会成员的身体素质,改善人民整体生活质量。此外,体育创新人才可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于体育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2)曹瑞化,张鹏海.论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系统性发展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3,(3):99-101.体育创新人才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创新商业模式等方式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国家创造体育经济的增长点,从而助力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因此,培养体育创新人才一直在体育教育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王景波认为,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育人才,从而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3)王景波.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体育创新人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32-33.魏声认为高校应通过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优化调整相关课程、组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来加强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4)魏声.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27):115-116.曹瑞化和张鹏海则进一步提出应加强政府、体育企业和高校三方合作,构建系统性的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5)曹瑞化,张鹏海.论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系统性发展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3,(3):99-101.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关键抓手。一些研究关注了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刘波等分析了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和路径,结合体教融合背景提出要在形成基础理论、强化顶层设计、实现人才培养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6)刘波等.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体育学刊,2020,(6):12-19.叶雷雷提出应形成体育人才培养理论、完善运动员安置体系,深化体教融合改革。(7)叶雷雷.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及策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9):63-65.杨国庆关注了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出要强化教育、体育、社会优势资源互补,探索高水平运动队多元培养新模式等优化策略。(8)杨国庆.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历史考察、经验凝练与优化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7):33-46.总体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对新时代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较少。随着创新在强国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体育创新人才将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将深入分析新时代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存在问题和改进路径,为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启示。

二、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

(一)体育创新人才

体育创新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且能够在体育领域中推动创新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熟悉传统的体育知识和技巧,还具备对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力,能够将创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体育创新人才在体育科研、教育、训练、管理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提出新的理论框架、设计新的训练方法、推动科技应用和产业创新等方式,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体育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9)何彦辉.体育创新拔尖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132-133.首先,创新意识是指个体对于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的敏感度与接受度,有意愿在日常实践中主动寻找和尝试新方法。在体育领域,创新意识可以表现为教练员、运动员或体育行业从业者对于新技术、管理和战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意识鼓励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尝试全新的发展路径。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人们可能会固守旧有的模式和方法,这不利于体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或面对挑战时,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从其他维度思考的能力。创造思维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人才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核心。(10)陈晴,刘琼珍.培育创造思维造就创新型体育人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9-11.例如,当运动员面对技能瓶颈时,拥有创新思维的教练可能会尝试结合跨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生物力学等,为运动员量身打造新的训练方法。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健身器材逐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为智能化、个性化的健身体验。简言之,体育创新人才以其突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对提升体育竞技水平、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传播大众体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二)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的功能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指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的制度生命力、大众亲和力、国际竞争力、经济贡献力、文化软实力、世界影响力充分彰显,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11)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6/content_5644891.htm,2021-10-26/2023-10-27.。这意味着体育需要在实现内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与国家的整体发展相适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体育创新人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建设。

制度生命力。体育创新人才的制度生命力功能体现在:其一,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从国情实际出发,遵循现代体育发展模式,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体育与社会协同发展。在制度建设上,从组织架构、运营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案,推动体育朝着更科学、高效、透明的方向迈进。其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深化体育改革,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优化政府职能的同时完善社会办体育的体制机制。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激发社会活力,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众亲和力。体育创新人才的大众亲和力功能体现在:其一,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赛事、运动节、健身训练营等活动,鼓励大众参与体育运动,吸引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人群参与,推动体育生活化。其二,积极推动体育智能化发展。加强体育领域的科技研发与应用,为大众参与体育运动提供更好的设备、更广的渠道和更深的联结,提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便利性,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其三,倡导公众健康意识。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组织健康讲座、发布健康资讯,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国际竞争力。体育创新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功能体现在:其一,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体育创新人才能够研发和运用更为先进的设备,创新训练方法和技术,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升国家体育竞技水平。这有助于向世界展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其二,提升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率。大众体育运动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身体素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持。

经济贡献力。体育创新人才的经济贡献力功能体现在:其一,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组织各类国际体育赛事、打造体育主题旅行等一系列方式,吸引体育爱好者前来观赛或参与相关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体育增长点。此外,体育创新人才还能够吸引投资,推动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带来长期经济效益。其二,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开发新的体育产品、服务和技术,体育创新人才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此外,他们能够推动体育相关产业,如体育用品制造、体育传媒、体育科技等的发展,从而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文化软实力。体育创新人才的文化软实力功能体现在:其一,开发创意体育项目。体育创新人才将体育融合科技、艺术等元素,借助新技术丰富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使用,形成新时代的体育文化特色与潮流。其二,打造体育文化产品。体育创新人才通过创作文化艺术作品、策划体育文化节目、制作体育纪录片等方式,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体育文化产品,推动体育创意文化的传播力。其三,传播体育精神与价值观。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活动中传递包括团结合作、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奋发向上等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发挥体育的价值引领功能。

世界影响力。体育创新人才的世界影响力功能体现在:其一,参与国际体育治理。体育创新人才通过参与国际体育组织和赛事的管理,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促进了国际体育规则和制度的完善。同时,他们也为中国体育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促进中国体育的国际化发展。其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创新人才能够积极推动中国传统项目“走出去”,促进武术、围棋等体育项目的普及。这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其三,增进民间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作为重要的国际交往平台,为增进国际友好关系和文化理解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三、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我国目前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整,然而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设置偏重、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创新实践活动不足、创新型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阻碍着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12)柏杨.高校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及突围之道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20):110-111+120.本部分将从人才培养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三方面系统分析当前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培养模式封闭。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是由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实现的以各级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模式,是一种以行政手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13)曹瑞化,张鹏海.论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系统性发展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3,(3):99-101.。这种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利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制约了体育创新的发展。封闭的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僵化,创新思维培养不足。体育创新人才应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往往侧重于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不足。第二,学科边界固化,学科交叉融合较少。由于体育创新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对于体育创新人才而言,学科交叉培养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体育专业设置较窄且教学内容陈旧,这容易导致学生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受限、跨界合作困难等问题(14)魏瑶.体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8-9+19.。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第三,国际视野不够开阔,国际交流合作较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体育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和能力。但目前,我国的体育专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海外学习经历,人才培养过程中多缺乏国际交流机会。

资源配置不均。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包括场地设施、专业教练、科研经费等。然而,目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现状导致部分地区或项目缺乏必要的资源,无法有效地培育体育创新人才。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不均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地区间分布不均。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场地面积占全国的48.13%,而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场地面积分别占比为21.43%、21.96%和8.48%。(15)国家体育总局网站.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 https://www.sport.gov.cn/n4/n210/n218/c328625/content.html,2014-12-26/2023-10-27.其二,城乡间分布不均。2013年,我国城市体育场地面积为13. 37 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为1.83 平方米。与之对比的是,农村体育场地面积为6. 12 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仅为0.97平方米。城市体育场地面积将近农村的2.18倍,城乡体育资源差距较大。(16)同上.其三,体育项目间分布不均。我国对一些热门项目和优势项目的投入较大,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篮球场地达到110.28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数量的26.09%,位居所有运动项目第一位;乒乓球场地达到93.53万个,占比为22.13%。(17)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25365348/content.html,2023-03-23/2023-10-27.与之对比的是,非热门项目和弱势项目难以得到足够的支持。四是注重基础设施投入,对专业投入不足。当前,我国体育资源配置格局呈现以政府为主导、其他主体参与不充分的状态,但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往往更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及更为一般性、普遍性的教育投入,忽视了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较为刚性,这限制了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评价机制僵化。人才评价机制是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够为体育人才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目标,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能力,实现创新发展。当前我国的体育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较为僵化,体现在:首先,评价缺乏全面性。现有评价机制往往注重单一指标,如比赛成绩或学术论文数量等,忽视了体育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等其他方面,这种评价机制容易限制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其次,评价缺乏灵活性。体育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领域,因此,评价机制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其三,评价缺乏客观性。评价机制应当基于明确、客观和公正的标准,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目前的评价机制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容易产生争议。

四、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结合当前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应进一步推进体教融合,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协同资源配置机制与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来优化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程中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育问题,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见解。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相关的研究项目,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和思考,通过解决实际的体育问题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如:设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或社区的体育活动设计和组织,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方式。高校可以在专业设置中开设不同学科方向的选修课程,例如:体育工程、数据分析、经济与管理等,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跨学科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建立跨学科团队教学模式,鼓励院系间交流合作,引入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组织跨学科研讨会和讲座。此外,还可以推行跨学科导师指导制度。除主修的体育专业外,学生也可以选择由其他领域专家担任导师和顾问。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体育创新发展。

在扎根本土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体育创新人才应具备深刻理解本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能力,这有助于在开展创新实践时能够发现本土体育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因此,体育人才培养过程应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体育创新人才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二)协同资源配置机制

实现体育创新人才的高效培养,应进一步构建和协同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四大主体在内的资源配置机制。其中,政府是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可以推动国家或区域层面的体育教育、科研和产业整合,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高校是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体育人才,高校应当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引入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高校可以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是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伙伴。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际的应用场景和问题。进一步,企业可以为体育创新人才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价值。社会是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境。社区可以作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体育创新人才提供实践和服务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此外,社会捐赠与公益基金能够有助于改善目前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

(三)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即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方案的指导原则,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体育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第一,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创新成果、社会贡献等多个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估人才在体育创新领域的能力和潜力。第二,建立灵活、动态的评价机制。灵活的评价机制注重人才培养过程,鼓励体育创新人才勇于尝试和实践,不必过于担心评价结果。动态的评价机制则能提供即时反馈,帮助体育创新人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引入第三方评审。行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个人在体育创新领域的能力水平。他们对体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其评价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更为重要的是,行业评审和专家作为第三方独立于被评价者之外,能够以相对客观、公正的眼光来评估个人在体育创新中的表现。

猜你喜欢
人才体育评价
人才云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