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

2023-02-25 06:35刘珈吟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
文化产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弘扬文化遗产

刘珈吟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远的文化记忆。新时代下,数字影像技术等诸多现代科学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途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可能。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探讨数字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首先对数字影像的含义进行论述,其次论述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特点和应用步骤,最后就如何促进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运用提出具体建议,以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及利用既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举措,更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类新媒体、社交网络平台相继涌现,为数字影像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新时代下,我们要积极扛起保护非遗的大旗,以数字影像技术为依托,积极探索更高效、更科学的非遗保护策略,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展示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关于数字影像的基本论述

数字影像一般以数组或矩阵的形式表示,是指通过数字摄像机等一系列现代工具、设备捕捉图像资源,并对其进行剪辑、合成等一系列后期处理后形成的作品。数字影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计算机处理便捷、存储容易、支持远程存取、支持影像素材非线性编辑、比特流方式存储等。如今,数字影像技术凭借自身强大的优势在电影制作、数字化会议、数字档案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特点及步骤

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特点

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数字影像技术于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非遗纪录片拍摄、非遗文化档案管理等方面表现出强大优势。概括来讲,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纪实性。在保护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拍摄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与非遗相关的场景、人物、建筑、风俗人情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原汁原味”,以第三方视角向人们客观全面地展示非遗,这与我国当前强调的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要求高度统一。电视台或者文化机构等可以通过制作非遗故事栏目的方式向人们更加真实地展示历史悠久且极富文化底蕴的非遗。

二是跨时空性。如今,城镇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很多古色古香的原生态村落在现代文明浪潮的裹挟下被湮没,诸多非遗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载体,面临着消失或者失传的危险。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也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持。该技术不受时空因素的限制,可以对分布在各个区域不同类型的非遗进行记录、展示、保存和管理。

三是直观性。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书籍编撰、绘画创作等手段记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记录形式皆以书籍、绘画等“固形物”为依托,但是它们无法实现永续保存,一旦书籍被损坏、古代建筑坍塌等,也就意味着非遗将失去存在和发展的载体。为避免出现以上情况,可以尝试将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及传承中,该技术既能够以电子载体的形式对各类非遗进行永久储存,也能够借助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对非遗进行直观的展示,为人们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双重感官刺激,进而使人们认识和了解非遗,让更多民众自觉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任。

数字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步骤

数字影像技术的诞生及应用既为人们进行田野考察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保护与传承非遗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保护非遗方面,数字影像技术以录拍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客观全面的记录,通过各类媒介进行传播,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数字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是确定选题,多渠道收集资料。运用数字影像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拍摄与记录时,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根据非遗的特点、性质、内容及表现形式合理确定选题,在此基础上安排专业人员前往非遗集中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研,紧密围绕非遗的“人”“事”“物”三大要素收集资料。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更多关于非遗的信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们是非遗保护及传承的中坚力量,看到他们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所付出的努力。非遗具有活态流变性,工作人员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收集资料,保证资料的翔实性、客观性及全面性。其次,工作人员应对非遗的内容形式进行广泛调研,尽量形成一套完善严谨的非遗理论体系,以文字的形式对相关内容形式进行记录和分析。此外,还应对非遗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道具、载体进行调研分析。以木蜡庄傩戏《三清案》为例,工作人员在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时,应着重收集画像、乐器以及服饰等相关元素,保证非遗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二是做好拍摄准备,保证成片质量。首先,在正式拍摄之前,各相关部门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准备好录音笔、硬盘、摄像机等设备。同时,工作人员应提前制订好拍摄计划,充分明确拍摄流程、拍摄形式等相关内容,保证拍摄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在正式拍摄之前,采访人员与拍摄对象应做好沟通工作,尽可能地消除拍摄对象的紧张感,使其在摄像机面前保持自然的状态。另外,在对非遗进行数字影像记录时,工作人员要对非遗的内容、文化项目流程、涉及的服饰及道具等进行展示,尽量还原非遗的原始面貌,增进人们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在拍摄完成之后,根据制订的拍摄计划查漏补缺,以免出现流程遗漏或拍摄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三是整理素材,做好文档保管工作。每一次拍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工作人员还需要前往专门的地点进行拍摄和采访,收集的素材非常珍贵。所以,要妥善保存素材,最好将其进行多次备份,以免因素材丢失而导致拍摄工作无法开展。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要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分类,在删繁去杂的基础上保留精华,形成一份表达清晰、画面优质且覆盖内容全面的非遗录像资料,为后人了解和弘扬非遗提供重要素材。

四是科学剪辑,以片段为主要形式进行传播。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信息阅览习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如喜欢观看时长较短的短视频,在短而精的视频中汲取内容的精华。所以,在传播和弘扬非遗时,应迎合观众的信息阅览习惯,把整一部完整的非遗纪录片精心裁剪为多个片段,通过抖音、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使观众在阅览片段的过程中增进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深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播与弘扬,让更多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提升数字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水平的建议

创作纪实性纪录片,保护和弘扬各地非遗

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数字影像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大力推广和积极应用。将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和传承中,通过打造纪实性纪录片的方式记录和展现各地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增进人们对非遗的了解,使其深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在2018年10月拍摄制作完成的一部关于琉璃制作的纪实性纪录片,即琉璃非遗纪录片——《琉光溢彩》,其制作团队组围绕山东省淄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进行拍摄,着重向人们展现别具匠心的琉璃艺术,利用影像的方式展现了琉璃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同时,通过琉璃的整个制作过程,让人们看到工艺美术大师的辛苦付出,展现出了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琉璃精神,呼吁人们对琉璃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在新时代下,我国非遗传承人应以数字影像技术为依托,以记录性纪录片为载体,记录和展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动的图像、亲切的声音、详细的流程向人们展示各民族、各区域的传统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挖掘非遗之美

相较于文字等传统保护形式,数字影像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我国虽然通过数字影像来记录和展示各民族、各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缺乏对其内涵及本质的挖掘。顾名思义,还未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导致人们对非遗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感受到非遗的美。所以,在新时代下,要以数字影像技术为支撑,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及本质,讲好非遗故事,使其更具深意、更具感染力,充分发挥出其育人的功能,增强民族自信心。

例如,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五集广播连续剧《家园》。该剧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收听率非常高。此剧取材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开展的非遗传承活动,其主人公贾继伟的原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贾宏伟。该剧作借“贾继伟”之形象展现了工匠贾宏伟保护和传承当地非遗的英雄事迹,讲述了他不忘“继承传统文化”的初心,时刻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他用无私宽阔的情怀,包容和凝聚呼市地区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舍弃了个人物质利益,全力打造大青山非遗小镇,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因此,要想通过数字影像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打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且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非遗故事,让人们在故事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升华个人境界,主动肩负起保护与弘扬非遗的重任。

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多渠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运用数字影像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非遗。

如今,抖音、今日头条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发展势头迅猛,用户量数以亿计,影响力不容小觑。此类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保护、传播及弘扬非遗提供了大力支持。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大的号召力,借助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全面推广和宣传基于数字影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数字影像人才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数字影像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保护及传承中的作用发挥。在新时代下,应加强对数字影像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第一,做好人才引进及筛选工作。首先,文化等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引进数字影像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社会招聘等方式,以优渥的条件吸引更多专业的数字影像人才前来应聘。其次,要根据非遗保护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要求等制定严格合理的人才筛选标准,对来应聘的人才进行严格考核,挑选符合人才标准且综合素养较高的数字影像人才负责非遗保护及推广工作,从源头上保障人才的专业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工作高效稳定地开展夯实基础。

第二,做好人才培训及再教育工作。文化等相关部门在保护和弘扬非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邀请专家、集中教育等方法对数字影像人才进行专项化培训,帮助其了解与学习国家关于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的最新政策及相关精神,引导他们革新工作理念,系统深入地学习新知识、新技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探寻更多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及传承的方法,有效保护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国内外实现广泛传播及创新发展。

第三,加强人才考核,激发数字影像人才的工作热情。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实施激励机制,加强对数字影像人才的专业考核,从技术能力、非遗保护工作表现、工作成效等多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其薪资福利挂钩,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其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将日益精尖的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中,并创作出更多优质的非遗作品,进一步传承与弘扬非遗的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新时代下,非遗传承人应增强责任意识,以数字影像技术为依托,自觉肩负起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文化相关部门应通过创作纪实性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加强数字影像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弘扬文化遗产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作品赏析(4)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