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
——基于15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分析

2023-02-27 06:50王相东
吉林金融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商业银行

王 硕 王相东 崔 婷

(长春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吉林银行延边分行,吉林延吉 133000)

一、引言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与实施开展绿色金融制度,旨在通过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流向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2、2015、2016年国家分别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以及《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鼓励商业银行积极研发绿色金融产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根据近几年商业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在国家各项鼓励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绿色信贷余额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截止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38.5%,远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增速。另一方面,随着绿色信贷余额的不断攀升,虽然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其自身的公益性属性注定这种盈利是微利模式。短期来看,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对其经营绩效会带来一定影响。然而从长期来看,绿色信贷限制了“两高一剩”企业贷款,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健康企业,从源头上降低不良贷款率,对商业银行提升资产质量、规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践行绿色信贷政策,是有效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对商业银行社会声誉的提升以及良好口碑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综上分析,有必要厘清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优化贷款结构、增强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在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与构建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找到一条优化路径。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绿色信贷的研究起步较早。White(1996)首次对可持续金融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其是一种同时具有创新性、多样性的新型金融工具,通过实施可持续金融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E.J.Cilliers(2012)研究证实了绿色信贷可以推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国内有关绿色信贷的研究中,张平淡(2018)认为绿色信贷要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强调绿色信贷对环境质量改善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朱宁、赖晓璇(2020)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整体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的整体效率普遍较低。王韧(2021)通过评估中国绿色政策对绿色金融的治理效应得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整体治理水平还处于偏低的状态。

构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指标时,目前主流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运用商业银行某个单一指标作为其经营绩效的代表。王晓宁、朱广印(2017)认为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可以更准确的体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在量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时采用ROE进行测算。张长江、张玥(2019)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判断选择总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总资产)来量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更符合实际。二是从复合指标层面,综合考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通过三个维度来构建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迟国泰(1999)将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指标分解为与财务报表各项数据相对应,有效解决了单一指标分别对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不同影响的评分问题,使经营绩效的量化更具代表性。

关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赵娟霞、盛悦(2019)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研究得出绿色信贷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廖筠、胡伟娟(2019)对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之间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有长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短时间内会逐渐增大,长期将趋于平稳。雷博雯、时波(2020)认为,短期来看,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为正向,长期来看,绿色信贷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还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尹庆民、武景(2022)认为,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绿色信贷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倒 U型”的关系,且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异质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抑制作用或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孙红梅、姚淑琪(2021)认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具有滞后性,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负面的。王建琼、董可(2019)认为绿色信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张晨、董晓君(2018)认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Luo、Fan(2017)认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张琳、廉永辉(2019)认为当期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当期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学术界目前关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未得出一致结论,或由于研究对象、指标构建方式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权衡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指标构建方面,在“三性”原则基础上,增加了规模性,从四个维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指标进行综合测量更具代表性。同时,选取15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数据,研究绿色信贷对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根据不同性质类型对银行进行划分,分析其异质性影响。最后,从政府和商业银行自身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商业银行经营中强调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即“三性”原则,学术界大多从这三个方面构建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此外,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各大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绿色信贷规模不断攀升,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范围和信贷总规模,有利于形成信贷投放的规模效应。基于此,本文在“三性”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维度即规模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指标进行构建。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业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一是拓宽业务收入来源,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绿色信贷可以催生出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如财务顾问、金融咨询等服务,丰富银行中间业务的收益方式,从而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盈利能力。二是降低业务风险,使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得以提升。绿色信贷业务的核心是采用环保标准对贷款企业进行区分,筛选掉“两高一剩”企业的项目贷款,主要投放于节能环保型的企业或项目,优化了银行的贷款结构,降低了银行不良贷款率,对于改善资产质量、减少贷款风险有着积极作用。三是实施绿色信贷业务,能够体现出企业践行环保事业和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因此银行会收获良好的声誉、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银行带来潜在收益。此外,绿色信贷将资金投入绿色环保项目,自然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会给银行带来正的外部性,从而有助于银行经济效益的提升。

综上,提出假设1:

H1: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由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会导致绿色信贷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一般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在资本、业务能力、影响力、风险控制等方面表现更优,制度保障和业务流程设计相对更加完善,因此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可能会产生正的乘数效应,更大程度促进其经营绩效的提升;而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没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有竞争优势,但其凭借地域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在经营和管理上灵活度较高,绿色信贷政策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也值得期待。因此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银行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指导。

综上,提出假设2:

H2:绿色信贷对产权性质不同的银行具有异质性影响。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选取2011-2022年我国15家信息数据披露较为全面的上市商业银行,主要是因为上市商业银行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声誉,更有动力去履行绿色信贷政策。同时按照银行类型进行划分,包括4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各个银行在官网披露的企业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根据美国骆驼银行评级制度,同时借鉴王晓宁、朱广印(2017)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指标构建的研究,本文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规模性四个层面,一共选取八个指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测算。其中,盈利性指标选择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安全性指标选择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指标选择存贷款比率、资产负债率,规模性指标选择资产规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绩效。

2.解释变量

根据现有文献,对绿色信贷指标的衡量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总量指标是指绿色信贷余额,相对指标是指绿色信贷余额在贷款规模中所占比重。结合我国目前实际,商业银行虽然在不断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但是其在总贷款规模中所占比重依然较低,为更有效衡量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本文选用绿色信贷余额作为解释变量,用GC表示。绿色信贷规模是水平量,为降低变量的非平稳性,更好地解释模型,对信贷余额取自然对数处理。

3.控制变量

为更好地研究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同时选取银行的内部因素以及描述宏观环境的外部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包括存款增长率(CZ)、贷款增长率(DZ)、成本收入比(IR)作为银行自身层面的控制变量;同时选取经济增长率(R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宏观经济层面的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具体见表2。

(三)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2011-2022年15家上市银行,对于面板数据模型,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和F检验确定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通过表3结果显示,对整体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城市商业银行应构建混合效应模型。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

下标i和t分别代表15家商业银行与年度(i=1,2......15;t=1,2......12)。F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经营绩效值;lnGC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绿色信贷规模;α0为截距项,βi为变系数,εit为残差项;CZit、DZit、IRit、RGDPit、CPIit分别为控制变量。

表3 Hausman检验和F检验结果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测算综合经营绩效。主成分分析法可以通过降维的理念有效提取所需要的相应维度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大部分信息的前提下简化原始变量,能够更好的代表银行经营绩效指标。

首先要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判断是否满足主成分分析的条件。KMO值介于0~1之间,若KMO值小于0.5,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一般而言,KMO取值越接近1,则越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进一步判定选取的指标是否适合主成分分析。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KMO取值为0.695,根据判定规则,适合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P值为0,表明主成分分析是有效的。

表4 KMO检验统计量和Bartlett检验

表5显示了各阶段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以特征根大于1作为标准来进行主成分的提取。总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前三个公因子能够涵盖解释变量所包含全部信息的85.487%,即提取的三个主成分对解释原始变量的贡献率为85.487%,表明主成分分析是有效的。

表5 总方差解释

对总方差解释表中各个公共因子进行权重赋值,即按照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分配权重,以W1、W2、W3作为F1、F2、F3的权重,结果如下:

因此,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绩效的表达式可表示为:

(二)回归结果分析

1.绿色信贷效应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在整体银行样本以及各类型商业银行样本中,绿色信贷政策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设1得证。控制变量上,经济增长率的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贷款增长率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贷款规模大的银行经营绩效更好,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在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指标时,在“三性”之外把规模性指标纳入研究范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表6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回归结果__

2.银行异质性分析

对银行样本的分组检验结果显示:绿色信贷对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均在5%水平下显著,但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从系数的数值特征看,绿色信贷对国有大型银行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大(0.379),而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小(0.152),股份制银行介于二者之间(0.226)。这可能是由于国有大型银行自身开展绿色信贷的制度流程和业务体系比较健全,而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体现国有大行责任担当,落实绿色金融理念,这些对其声誉、规模、盈利性、流动性等方面形成了多重累积效应,从而更大程度促进经营绩效的提升。城市商业银行方面,虽然绿色信贷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为正,但是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样本数量较少,导致面板数据检验不够准确。

3.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更换被解释变量和增加控制变量两种方式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将被解释变量换做ROA(资产收益率),同时增加控制变量,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更换被解释变量之后,解释变量绿色信贷仍然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关键变量的符号与显著性水平均未发生明显改变,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7 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程度较高的15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分析了绿色信贷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可以显著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并且在不同类型银行中存在异质性。其中对大型国有银行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小。为更好的推进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本文分别从政府和商业银行视角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积极完善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定更加精细化、操作性强的可落地措施。以“赤道原则”为出发点,统一绿色信贷业务的执行标准,确保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二,国家要持续大力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使之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业务的成本,同时健全绿色信贷奖惩机制,加强信息披露与监管。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另一方面,对于流向“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要加大惩罚力度,建立问责机制。

第三,政策支持要根据商业银行具体实际体现差异化特征。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精细化、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该类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注重激发该类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内生动力,持续调整其信贷结构,丰富信贷产品种类,从而扩大利润来源,增加经营绩效;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当地政府应重点通过绿色信贷业务尽快为该类银行树立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致力于实现绿色信贷和经营绩效的双提升。从业务层面,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履行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户群体。此外,要不断拓展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延伸绿色金融服务链条,提升收入水平。从拓宽资金来源方面,商业银行应创新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比如发行具有融资期限长、成本低、数额大特征的专项绿色债券,从而实现自身绿色信贷业务与经营绩效的双赢发展。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商业银行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