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素养视域下高三讲评课的教学实践
——以2022 年全国高考历史甲卷试题为例

2023-02-28 11:55倪雅琴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史料试题考查

倪雅琴

(福清第一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针对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时指出:“试题广泛选取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增强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1]而聚焦历史学科的试题情境主要依托丰富的材料创设而成,着重考查学生不同情境下对历史现象与历史过程的理解与解释,也就意味着高考历史试题入题、析题和解题的过程都与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紧密相连。然而,学生面对素养导向下的试题解答过程,常常陷入下述的解题困境。

客观题:试题解答往往以纠错排除法来确定选项,试题评析以“为什么错”为导向,常用“与题意不符”“以偏概全”“表述错误”逐一项进行排除,却不能对“为什么对”做进一步解释。这就陷入“二选一”的思维困境,不利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主观题:试题解答往往形成两种极端趋向,一是答题没有逻辑性,繁杂无序;二是答题时无法调用所学知识,答案寥寥数语。试题评析往往执果寻因,过度关注参考答案,而忽略了基于材料、设问的角度思考和层次思考,无法形成可模仿、可操作的答题思路,造成学生在应对同类题型中无的放矢。

这些困境反映了学生面对新情境时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不足,也就是历史解释素养不足。本文以2022 年全国高考甲卷为例,通过研读试题情境、立足学科思维、聚焦问题剖析、探寻命题意图四个维度,探索以高考试题为学习支架的高三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试题情境,关注历史解释的完整性

情境是高考试题考查的载体,情境化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基于问题意识的知识运用和迁移的能力,考查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并予以合理思考,最终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根据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等级性考试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高考历史试卷中客观题多以综合情境为主,要求学生对材料所反映的史事进行深度解释:以材料情境为切入口,对考查的史事信息进行整合、提炼、辨析,最后形成对题干信息的完整提取,全面覆盖。

(2022 年全国甲卷27)①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②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___。

(注:题中①②为笔者为分析试题结构而加的说明序号,下列其他题目同)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该题从素养考查的命题依据来看,该题主要是以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3“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2]这一维度要求为主要考查落脚点。试题以康熙年间的政治和文化举措为切入口,材料选取上呈现明显复合句式的综合情境,指导学生解题时可从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先入手,分别概括①②独立句的主要信息:①清朝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后,康熙年间政府通过多种举措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为官。②康熙王朝开启《明史》和《康熙字典》两大文化工程的编撰。提取①②句主干信息完整解读,完成史事解释:康熙时期,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为了适应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在用人和文化工程两方面承续传统华夏文化,以文化认同的角度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与A 项表达呈现较高吻合度。

借力高考试题,将历史解释的能力要求表达为:依托试题情境,要求学生在获取两则史事信息的基础上与解决问题的需要相结合,建立起完整统合的认知组合。通过高三试题讲评教学和评价中理解核心素养水平要求,导向高三历史教学,在通史复习和试题讲评中精准把握评价尺度,加深学生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理解。

二、立足学科思维,关注历史解释的逻辑性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无论研究者还是受众者都难以直面研究对象,所有的“历史”都是通过历史学家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呈现。因此在面对历史试题创设的语境中,考生需要本着研究问题的意识,合理运用历史因果演绎和推理能力,厘清试题材料不同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对题干主旨的贯通解释,体现历史学科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2022 年全国甲卷34)①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②20 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该题基于特定时空框架对“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3 又一维度“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的考查要求。[2]以两次工业革命下农场发展演变的相关素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对不同类型农场的兴衰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题干材料选取综合情境,对雇佣大农场和家庭农场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指导学生解题时可从梳理材料不同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入手:①以蒸汽机发明来定位时间标段为工业革命后,从生产劳作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两方面呈现欧美雇佣大农场的发展概况。②转折句式呈现了20 世纪初,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从题干主语“这一系列变化”为思考突破口,梳理①②内在逻辑性,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进行解释,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首先是生产劳作方式从“多人协同操作”到“个人化、小型化”的转变;其次是生产组织形式上反映了“雇佣大农场”的逐渐衰落和“家庭农场”的迅速发展。这一系列变化的时间拐点是在20 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推广运用成为诸多变化的动力支持。从贯通题干信息,梳理内在关联到结合所学知识,A 项为正选项。

见微知著,从该题学业质量水平考查的能力层级为教学思考点,可以阐释为:透过历史纷繁的表象,探知史事发生的缘由、趋势和影响,探究历史演进的规律。这一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历史解释中的探求关联性为契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逻辑性,从而优化学科思维培养模式。

三、聚焦设问主体,关注历史解释的层次性

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的顶层架构,历史试题注重三大关键能力的考查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指将历史问题的各个基本特征、思维层次进行有梯度的考察,实现由浅层到深层、由现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史事到一般规律的升华。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主观题试题考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唯物史观的指导,时空观念的搭建,史料实证的推理,最终表现为历史解释的思维和表达过程,设问集中呈现出要求学生对史实展开归因、归纳、比较、评价、认识等。笔者在这里主要聚焦于原因类历史解释如何引导学生在基于材料情境下提高思考的有序性,实现作答全面性的突破。

(2022 年全国甲卷47)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薪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 部、60 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一般而言,目前高考试卷的主观题多以“小切口、大跨度、深层次”的设计思路,摘编两则或者多则材料,形成关联、比较的系列设问,依次递进考查。原因类设问是高考历史试卷中较为典型题型、高频题型。相应的设问词有“原因”“背景”“条件”等,根据汉语释义,“条件”是指事物存在、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原因”主要考查“为什么”相比,“条件”更加侧重考查“有什么”。两者的微观比较,“条件”作为设问词的正确解释路径,不仅仅要结合情境设置所依托的时代特征方面的共性,考量时代能提供什么;更需要结合材料呈现的小切口、小角色的个性化思考不同维度的条件,将两者进行双向思考,形成较为完整、全面的逻辑作答。从失分原因入手分析,学生习惯性面对设问时只是从该事件所处隐性时代——清朝时期,作答过程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宏观回答,答题落入了机械、固化的训练模式,失去了素养培养的意义。本题从“历史解释”的素养考查要求上集中体现了学业质量水平4“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层次。[2]指导学生解题时可以学业质量水平要求为着眼点,从设问的逻辑层层递进,扩大思考的广度:①时代提供了什么条件;②李时珍(角色Ⅰ)在编著医药典籍自身具备了什么条件;③《本草纲目》(角色Ⅱ)作为医学类典籍,其他医学典籍为它提供了什么条件。答案的布局整理呈现出大时代和小角色的双向思考,形成层次性、全面性的作答: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角色Ⅰ);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以及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角色Ⅰ);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奠定基础(角色Ⅱ)。

以高考试题反哺教学,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强调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性,但更要关注从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到历史原因、历史影响的延展,探究内在的价值和规律,形成有时序、有梯度、有逻辑的历史解释的过程。将知识的构建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融合于高三复习教学中,形成教考有效衔接。从该题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着眼,实现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首要从可抓取的思维起点入手,从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两方面有序引导,形成历史解释的层级性。

四、探寻命题意图,关注历史解释的准确性

2022 年文科综合命题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从不同角度发现与思考问题。[1]历史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是基于历史情境下要求学生能准确概括并灵活解读文本、运用史学方法提炼历史观点、建立探究式思维方式进行历史过程的论证,这一考查过程突出了历史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结合,反映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下的能力体现和逻辑要求。在组织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考查中,学生往往是对试题命题意图或史料作者意图的“潜在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思考不足,难以深入揣摩情境下隐喻其中的试题命制者的考查意图,历史解释的思维方向因而发生偏差,缺乏准确性。

(2022 年全国乙卷42)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表2 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表2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 年全国乙卷42 题以《后汉书》记载的东汉几位良吏的事迹为载体,主要考查的隐形知识点为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材料,挖掘史料隐性信息,形成历史认识,并且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家治理的热点话题,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史鉴功能。从命题意图看,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在多元视角下是否能够发现问题、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运用探究思维结合史事进行分析的综合性、高阶性的解释能力。因此首先要分析材料作者的意图,《后汉书》作为官方史书选取具有虚构成分的良吏事迹,其记叙所选择的视角和时代背景入手,明晰史料作者意图以及折射当时时代的社会观念。从学业质量水平的涵盖面上,该题呈现了综合性、跨越性的层级要求:既有学业质量水平2“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的要求,也有学业质量水平3“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的能力,更集中体现学业质量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等多维度能力要求。[7]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应该从设问出发,明确考查角度和范围。根据设问“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可判断出命题者要求考生首先完成史料信息的提取和初步的辨析,属于解释“是什么”的层次。本题题干摘录《后汉书》所记载的四则史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四位地方良吏任职地都发生了虎患,但他们通过“修德政”“选进儒良,黜贪残”等方式,最后都解除了虎患。但应引导学生思考四则史料存在一定的虚构成分,却被收录于官方史书《后汉书》中的意图何在。其次,要基于史料作者意图的理解进而解释史料所存真伪的原因,并结合题眼“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提取史料背后的隐性信息,属于解释“为什么”的层次。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科的实证思维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后汉书》中所记除虎事迹及人虎交流,大多是不可信的。但这些记载折射出一种历史真实,即当时有一些官员通过清明吏治,稳定了地方秩序,保障了民众的生活生产安全。《后汉书》之所以如此记述这些良吏,主要是由于汉代确立了董仲舒新儒学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它继承了先秦儒学仁义德化思想,却增加了带有神权迷信色彩的“天人感应”观。《后汉书》的这一述史方式可判断出它蕴藏着当时主流思想的深刻影响。最后,借助对史料文本的信息提取和深层分析过程,最终得出结论,也就是形成“历史认识”,本题可得出:对于史书的记载,我们要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吸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从试题分析反观日常教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有效落实学业质量水平,首先要求基于情境教学中史料的精选,基于史料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立场、价值取向等角度,充分理解史料作者的意图,精准把握历史语境,形成对史料中史事信息的准确解读;其次运用正确方法论对历史叙述进行理解,是进一步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本质的思考起点。总而言之,既能对史料进行沉浸式思考理解史事,又能对相关史事运用方法论进行合理阐释说明,是历史解释得以达成准确性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高三试题讲评过程中,面对客观题设置的多样化情境,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材料信息,或者厘清史实表达的层次,较为完整地提炼材料的主旨,体现历史解释的完整性原则;或者抓住材料叙述的内在关联,一般性的史实陈述包括史实的前后变化或者发展推进,史实叙述之间的因果、转折、承接、递进等关联性,呈现历史解释的逻辑性原则;面对主观题的“原因类”设问,要想做到形成全面有序的历史解释,应该明确历史情境的小切口不仅受到历史环境和时代特征的影响,更与原生态下的微观角色的主观行为、心理动机息息相关,寻找有序路径实现作答的层次分明,清晰完整;结合试题情境运用学科思维分析试题时,应兼顾试题命制意图,理解其中的言外音、画外语,通过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批判,提升历史解释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史料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史料二则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