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体验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3-02-28 16:25徐琼环
学苑教育 2023年24期

徐琼环

(浙江省玉环市芦浦中心小学,浙江 玉环 317608)

近年来,“体验式学习”在中小学课程中得到重视与强调,课程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和体验性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含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通过参与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获得一些经验。情感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积极促进学生发展。

一、体验音乐,身临其境

歌唱课“体验式学习”则注重学生的体验为主,通过体验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学习,生成经验,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从而获得对音乐直接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心灵得到充分发展。以布鲁纳儿童音乐学习为理论依据,结合歌唱课“体验式学习”的实施与探索,将小学音乐歌唱课“体验式学习”模式分为“初体验—细体验—深体验”这三类。

(一)初体验——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是“体验式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进入“感性体验”的起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主要参与聆听音乐、观看视频、动作表演等活动,在实践中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从感官的感知、感受中获取初体验,初步了解歌曲的风格、情绪、民俗风情等。知识的开端来源于感官。因此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音乐元素,设计活动刺激感官,伴随积极的情绪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作品的魅力,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1.感官上的熏陶

“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因此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初体验”的学习阶段中,要选择好音质,并且富有感染力的“好音乐”,这样能给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上带来丰富的音乐体验和精神享受。学生在长期的“好的音乐”熏陶下,对好的音乐会有较强的敏锐度,学生的音乐审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歌唱课的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将课外与歌曲紧密相关的音乐素材相结合,填入教学导入环节,给学生直观性的视觉、听觉的感受。例如在蒙古族民歌《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导入中,教师结合蒙古族的服饰、居住的环境以及蒙古族的民族风情营造情境,播放蒙古族特色的《挤奶舞》并以“我是草原小牧民”角色代入,带领学生在草原上感受草原的气息,引发学生在情绪上获得体验,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在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一课导入中,配以管弦乐版本的音频,观赏高山族歌舞片段《阿里山的姑娘》,了解台湾地区高山族人民会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地迎接客人,借助歌舞画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律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为体验、歌唱、理解与表达音乐做好心理铺垫。

2.音乐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初体验中设计合适的音乐活动,唤醒学生感官,让学生在参与音乐中获取对音乐的初体验。音乐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学生的感官入手,律动表演、图像视频与动觉、视觉、听觉紧密联系。进教室律动是常用的一种课前活动形式。例如歌曲《西风的话》,优美的曲调就像细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流淌进学生的心里。这节歌唱课从学生的动觉出发开始,当学生走入教室的同时,唤醒联觉,学生伴着音乐的节拍,在轻柔绵长的曲调中不知不觉地走入到美好的情境中。设计3 次不同的律动,在体验音乐中有不同的要求。律动①是让学生一拍一步进入教室,走成圆形,随着音乐的旋律进行方式向上,手慢慢送上去,音乐旋律进行方式向下,则相反。体验内容则是初次感受意境,体验旋律的悠扬。律动②是在音乐中感受手上有片叶子,它随着风儿在空中飘舞,提示:叶子在空中飞舞的是连贯的。让学生体验旋律的连贯性。律动③是聆听音乐,角色带入。你是这片叶子,放松地自由地在空中飞舞(教室)行走,注意空间感。学生在体验中并想象歌曲的意境。

教师在初体验的环节中设计了3 次律动体验,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浸润在音乐中,用身体去感受“西风”之美,在体验中品味“西风”的话语。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之后学习便更想学了。

在歌唱课的初体验阶段中,也可以设计趣味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歌曲《摇篮曲》中,教师提取主干音练声,按照节拍感进行律动体验,可以边唱边做律动拍手拍腿循环,体验节拍感。在练声环节中辅以师生接唱或生生接唱的方式丰富练声的形式巩固主干音,在唱稳主干音后由教师加入旋律声部,创编成二声部。通过感官参与的音乐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感受并掌握歌曲的音准、节拍感、情绪等。

(二)细体验——经验积累

经验积累是基于初步感知,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被触发,通过更为细致的动作表演、图像以及图谱的学习,体验作品的音乐要素。随着学生对歌曲感受的不断增加,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音乐的思维进入知觉,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也更为形象具体,设计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更真切地表达音乐美感和作品的情感。

在细体验中,音乐教学不能只关注本能的层面,这个时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深层体验,把握并达成表层体验到深层体验的变化。

1.关注审美过程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是设计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最终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细体验”阶段,需要教师对歌曲背景的领悟、歌曲相关音乐知识的解读、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实践表演的体验方式等方面都认真把握,设计符合儿童的教学活动,重视音乐美感的把控。

以四年级《采一束鲜花》为例,这一课有个难点是附点四分音符,教师在这一处设计“我们在广阔的原野上摘美丽的花朵,送给我们最爱的妈妈”这一情境进行表演学习。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寻找音乐的脚步,在律动的每一次动作中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情的爱。

学生在每一次的律动表演中,更主动地去“听”音乐,再结合图谱,认识知识点,理解并且巩固,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会更记忆深刻。

2.关注体验层次

细体验中,重视学生在感受音乐后更加深层次的体验,在细体验中,教师需要关注将联觉体验和情绪体验相融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深层体验。

例如《妈妈格桑拉》中,学生在娓娓道来的音乐中,能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这是依靠学生的直觉获得的,要获得比表面更加丰富的美感判断,需要进一步主动而深入的体验。这首歌曲是属于藏族风格特点的歌曲,抒情优美,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两个乐句中,出现大跳音程,这就更需要学生自身对音程的音高概念和判断,才能唱准音准。在这一处,通过视唱曲谱的练习,一方面提高学生识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对藏族风格音乐特色的感知力。让学生在进行交流:八度的出现,歌曲的情绪发生什么变化?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又能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呢?交流之后,出示图片,展示妈妈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妈妈的爱,也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到。妈妈的爱有润物细无声,也有轰轰烈烈,这些都是在联觉的融合下所获取的,通过对歌曲的音高、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一系列体验,也是积累音乐经验的一个过程。

(三)深体验——提升运用

从初步感知到经验积累,学生运用联觉的心理来感知、领悟音乐形象并能够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表达。随之通过讨论交流、创作等系列活动对歌曲产生联想,并且在音乐的形式、精神层次方面进行判断,由此也可发展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

以《编花篮》为例,这首歌曲是一首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民歌,描写巧手的姑娘上山采牡丹花编花篮的情景。整个曲调依照河南方言行腔,尤其是歌曲中的称词“哪哈咿呀嗨”的运用,使之具有浓郁的河南梆子的韵味,歌词散发着中原泥土的清香。在教学中,结合相关联的地方戏曲——豫剧,更直接地帮助学生感悟地方音乐的特点,学生在听豫剧的行腔特点、观看豫剧的演出视频以及在做豫剧的亮相动作等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甩腔”的韵味有更深入的体验。语言也是民歌的重要表现因素之一,采用方言演唱的地方色彩浓郁,富有朴实的乡土韵味,将方言迁移到民歌的演唱中,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歌曲的地方美丽则显得更加简单又有意思。《编花篮》歌曲中较多运用倚音,唱起来活泼、轻松,教学中通过方言再添上倚音的表达,学生在学唱方言的过程中轻松有趣地掌握倚音的演唱技巧。整体的课堂展现充分的展示出河南人民爽朗以及轻松有趣的性格特征,在学习中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我们的教学在回归到纯朴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有效的课堂。

二、体验方式,声入人心

(一)动作表演体验

动作表演包括体态律动、身体打击乐和舞蹈,学生亲身参与,多感官感知音乐,用动作来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

在开展动作表演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格外喜欢。小学生好动,往往也缺乏静下来聆听的习惯。在我们的常态音乐课中,动作表演体验,恰恰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的最佳时候。在日常课堂基础体态律动时,教师强调“音乐会给我们暗示的,让我们一起用耳朵去寻找”。日积月累,学生在参与动作表演体验中,“听”的能力逐渐提高。

以《故乡的小路》为例,歌曲节拍为3/4、4/4 变拍子, 故乡的小路旁开满了花儿,开在哪儿呢?用耳朵寻找。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歌曲的速度,旋律的起伏、力度变化。在细体验的过程中,教师抛出问题:你能听出歌曲的节拍么?出乎意料,学生在回答的时候,能够回答出3/4 和4/4 拍,但也是带着有点忐忑、不敢确定的语气回答。说错了没关系,敢于说出自己听到的,并经过判断的答案则更弥足珍贵,这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体验式学习”的歌唱课中不断地聆听,不断地歌唱,相信一路成长,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不断地提高!

(二)练习体验

练习是直接参与识谱、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将音乐知识运用于实践,内化为技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对音乐的感知。但是将学生所感受到的、体验到的表达出来,必须要依靠技能技巧的支持,所以在练习中,要做到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反馈及时,在其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进步。

在练习体验中,农村学校的孩子识谱能力处于较弱状态,往常的课堂中,学生对识谱会存在畏难情绪;而今,学生在参与动作表演体验之后,对识谱明显没有之前那么多的畏难情绪,上音乐课的状态也愈发积极,练习体验中也需要做到形式多样,可以借助图形谱、提取主干音、师生接唱等形式,减弱直接识谱的难度,再完整的出示曲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效率则会大大提高,识谱的技能也会不断巩固提升。

(三)编创体验

编创是由歌词改编、即兴创作、创作表演这几种形式组成。唤起学生的创作激情,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编创环节中可以采取游戏形式,如:接唱游戏、擦记游戏、传歌游戏等,学生在放松、自然的学习状态中学习事半功倍。

在编创体验中,创作表演是在课堂中较多出现的,学生熟悉的歌曲搭配学生的歌唱、乐器演奏和动作进行表演;即兴创作是“体验式学习”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创作能力,比如说:在节奏接龙、节奏问答以及为歌曲使用固定伴奏音型伴奏;在编创环节中还可以结合游戏的形式,将音乐知识、歌唱技能、音乐要素等学习融合在游戏中,将游戏生活化,其中擦记游戏考验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以及心里乐感。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编创的乐趣,也会觉得音乐课越来越好玩。

三、结语

音乐是人类内心情感思想的一种真实表达,借助体验式学习的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一生追求的便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学生的闪光点并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使每个学生爱上音乐课。借助体验式学习的音乐课堂希望能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展示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和对音乐的欣赏水平,让音乐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属于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