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
——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为例

2023-02-28 16:25王斌峰
学苑教育 2023年24期

王斌峰

(甘肃省肃南县教导教研室,甘肃 肃南 734400)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科技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其中,计算思维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序、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因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缺乏主观能动性,所以往往会导致他们的计算思维发展受阻。鉴于此,为了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卓有成效地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一、聚焦开放式项目主题,培养计算思维

选择、确定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是教师利用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项目式学习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面的作用,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焦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科融合为目标,选择适宜的项目学习主题。

(一)以教材内容为焦点,选择项目主题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在选择、确定项目式学习主题时,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焦点。如此,通过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学生就能自主、深入、通透地理解、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例如,文字处理、图表设计、视频编辑等,都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内容为焦点,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些项目主题:制作一幅图文并茂的电脑小报、制作一张家庭用水统计表、制作一张家庭用电统计表、用微视频记录自己的周末生活、用微视频展现自己的假日生活等。这些项目学习主题具有开放性,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自主创作空间。如,围绕项目学习主题“制作一幅图文并茂的电脑小报”,学生既可以制作一张关于古诗词的电脑小报,也可以制作一张关于数学文化的电脑小报等。

显而易见,以教材内容为焦点的项目学习主题,犹如一座联通项目学习任务与教材内容的桥梁,能够让学生以完成项目学习任务为契机,更为扎实、更为牢固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选择项目主题

在学习同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不同的学生因为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他们所产生的学习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选择项目主题。

以微视频的拍摄、编辑为例,为了选择更加接近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项目主题,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了深入调查、细致了解。调查了解的结果表明:A层次学生能够较为准确、深入、通透地理解拍摄、编辑知识;B层次学生在理解拍摄、编辑知识时,较为困难。本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之目的,教师确定、选择了这样一些项目主题:1.以流程图的形式梳理、总结教材中的视频拍摄技术;2.以利用简单的视频编辑技术美化视频;3.自选主题,制作一段微视频。

在上面的案例中,项目主题1 和项目主题2 有助于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视频拍摄、编辑知识,比较接近于B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更好地满足B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项目主题3 则更加接近于A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更好地满足A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这种接近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项目主题,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三)以学科融合为目标,选择项目主题

新课标还指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确定、选择项目学习的主题时,教师应以学科融合为目标,巧妙、恰当、适度地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

以引领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为例,以学科融合为目标,教师可选择这样一些学习项目主题:1.制作一张关于诗仙李白的电脑小报;2.制作一种关于企鹅的中英文双语海报;3.制作一张关于“鸡兔同笼”数学文化的电脑小报。学习项目主题1 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学习项目主题2 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语文、英语、科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学习项目主题3 则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数学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因为教师在学习项目主题中巧妙、恰当、适度地融入了各学科知识,所以学学习项目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形式也会变得更加有趣。同时,在完成这种跨学科项目学习任务时,学生的抽象、建模等计算思维也会得到逐步发展。

二、依托递进式项目任务,培养计算思维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等,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在围绕项目学习主题,设计项目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做好项目学习任务之间的衔接,精心设计一些递进式理论探究任务、递进式实践操作任务以及递进式能力培养任务。

(一)在递进式理论探究任务中培养计算思维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为支撑。为了夯实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教师可设计一些递进式理论探究项目学习任务。同时,递进式理论探究任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文字处理知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递进式理论知识探究任务:1.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归纳各种文字效果;2. 以流程图的形式,归纳、总结“设置字体”“调整字号”等修饰文字的方法、步骤。通过完成这两项学习任务,学生能够准确、深入、细致地理解字体种类、字体大小、字体颜色、字符间距、特殊符号等文字处理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梳理、归纳、总结相关知识。而这,也能够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理论探究任务为抓手,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分析、梳理、抽象、归纳、总结等计算思维的发展。

(二)在递进式实践操作任务中培养计算思维

实践出真知。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既离不开厚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也离不开足量的信息技术操作实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递进式实践操作任务,并依托此类任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以PPT 演示文稿的制作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些递进式实践操作任务: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主题,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PPT;2.围绕PPT 主题,搜集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为PPT 演示文稿添加背景音乐;3.搜集一些与PPT 主题相关的视频,动态展示PPT 内容。从项目主题方面分析,这三项学习任务都紧紧围绕PPT 演示文稿制作的相关知识;从难易程度方面分析,三项学习任务由易到难、彼此关联、层层深入。

通过组织学生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地完成上述递进式实践操作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扎实、熟练、牢固地掌握新建演示文稿、输入文字、插入图片、嵌入音乐、插入视频、设置版式等演示文稿操作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比能力、抽象能力等计算思维。

(三)在递进式能力培养任务中培养计算思维

培养、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项基本目标。为了达成该目标,教师应设计一些递进式能力培养任务,让这些项目学习任务成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力推手。

以“互联网”这部分内容为例,本着提升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资料搜集能力之目的,教师设计了一些递进式项目学习任务:1.请在互联网中检索、搜集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词;2.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道菜肴,从互联网中搜索制作该菜肴的方法,并以流程图的形式将烹制该菜肴的流程展示出来;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文化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绘制一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展示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思维导图。

在完成上述三项递进式能力培养项目学习任务时,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掌握、运用一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检索知识,还能够培养、发展、提升自身的信息检索、搜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建模思维等。

三、借助发展式项目评价,培养计算思维

及时、有效的评价是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项目学习评价重在提升学生完成项目的实效,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等。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式评价,如:发展式的自我评价、发展式的互相评价以及发展式的教师评价。

(一)发展式的自我评价

鼓励、组织学生对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完成项目学习任务时凸显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更能够准确、深入、细致、通透地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建模、抽象等计算思维的发展。

例如,当学生完成制作电脑小报的项目学习任务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了自我评价。为了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制定了清晰、完整、明确的项目学习任务评价标准,如:电脑小报的版面是否美观?布局是否合理?内容是否丰富?主题是否鲜明……对照这些项目学习任务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更为清晰认识自己制作电脑小报的能力。而这,也能够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电脑小报制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另外,通过对自己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及时、有效评价,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建模思维等计算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与提升。

因为是发展式自我评价,所以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找出自己在项目学习任务中的优点、亮点,还要找出自己在项目学习任务中存在的不足、短板。如此,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就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计算思维的一种行动指南。

(二)发展式的互相评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在提升项目式学习任务方面的作用,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项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发展式的互相评价,即让学生互相之间评价各自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

例如,当学生制作完成PPT 演示文稿之后,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评价标准:1.演示文稿的主题是否鲜明?演示文稿的版面是否美观?演示文稿的布局是否合理?演示文稿的内容是否丰富?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是否恰当?演示文稿中的图片、文字等,是否紧扣主题……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对照该评价标准,进行互相评价。在对比评价标准与学生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同时,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发展式的互相评价,每一位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自己在项目学习任务中的优点与不足。而这,也会成为学生发展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计算思维的新起点。

(三)发展式的教师评价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不仅项目的设计者,还是项目的评价者。针对学生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实际状况,教师应进行适时、适度的发展式评价,以此提升项目式学习在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

例如,当每一位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完成项目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巡视指导。一旦有学生遇到一些无法自主解决的困难,教师应适时介入,并适度对其进行发展式评价。如:在演示文稿、电脑小报制作过程中,怎样构图?如何配色……从教师的发展式评价中,学生不仅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还能够逐渐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当学生以教师的发展式评价为指引,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时,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为显著的发展与提升。

另外,教师通过发展式评价,还能够更为深入、细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而为优化教学计划、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效益,以及更好地利用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聚焦开放式项目学习主题、依托递进式项目学习任务以及借助发展式项目任务评价,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随着学生计算思维的提升,他们将会更为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他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将会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