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3-03-02 03:44张丽惠王钦安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

张丽惠,王钦安

(滁州学院 a.创新创业学院; b.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平台搭建、保障体系加强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创新创业理念深入人心,育人成果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出创新创业1.0模式。《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持续推进[1-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3]。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4]。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正迈向“创新创业2.0”的新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如何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厘清问题、总结经验和成果基础上,按照新时代新标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5-6],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及实施路径迭代升级,是持续巩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的历史要求,更是切实承接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纵深推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

1 创新创业1.0模式的主要瓶颈

创新1.0是工业时代的创新形态,强调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在国家政策强力推动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师生创新创业热情持续释放,创业人数和创业项目数逐年递增,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等方面逐步健全,人才培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实践中,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存在一些“堵点”,阻碍着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1.1 双创教育理念还不到位

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理念还未完全树立,部分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出现简单化、片面化、功利化倾向,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是以创新为引领,创新与创业内在联动,培养大学生敢闯的素质、会创的本领、善作的勇气。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未深化“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改革理念,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多数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堂的内在需求。

1.2 双创教育师资还不配套

部分校内老师未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学习和系统培养,对创新创业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认识不深,角色定位偏差,把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看作是“负担”,认为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是“副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多,业务指导能力与双创教育师资水平要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校外兼职导师来源范围狭窄,多以校友为主,企业家和有创业经验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保证对大学生开展指导,指导形式局限于报告或讲座,形式单一、实效不高,优秀的校外专业化双创师资队伍尚未形成。

1.3 专创深度融合还不扎实

创新创业课程覆盖面不足,没能形成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创新创业学分通常是由创新创业类通识课(必修)、公共选修课构成,在专业课模块无明确要求。创新创业课程元素挖掘不深,与专业深度融合不够。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但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综合实习等专创元素渗透不够,没有较完善的专创融合实践体系。

1.4 创新创业项目还不优良

目前从实践中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不足,创新成果特色和优势不够凸显。此外,实践平台短缺,学生创业项目以“自创”为主,缺乏市场开拓系统规划、技术含量不高、运营模式陈旧、社会融合度不高、实战性不强,创业孵化及产业化发展潜力不大,“敢闯会创善作”的能力不足。

1.5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不深入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造就新人、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协同合作、多样发展”为原则,纷纷开展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工程教育模式理念、产教融合一体化等形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7-8],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学校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落实不足。另一方面,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完整机制基本没有形成,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仍然局限于各类校外实习,校企合作班、行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成效不显著,“产学研用”项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效率不高。

2 创新创业2.0时代新要求

2.1 增强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创新创业2.0时代更强调创新驱动,聚焦国家重点产业战略产品及产业化目标,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地球科学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高科技前沿竞争力,引导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内生活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赋予新动能。

2.2 凸显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我国在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远景目标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与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进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成果转化,要与相关产业行业对接,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真正落地开花,服务社会及国家战略需求。

2.3 协同创新创业与就业发展

创新创业2.0时代要通过创新创业的活力释放与高质量发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动新业态、新产品快速成长,激发市场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构建社会资本投入、政府政策扶持、服务体系、技术支持等多要素深度融合、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新格局,让创新引领创业方向,创业提升就业能力,创新创业与就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2.4 普惠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2.0时代要着眼普及和大众化,开展惠及每一个学生的“广谱”创新创业教育,化解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全覆盖与个性化、多数与少数、广谱与专业、在校时与离校后之间的矛盾[9],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普惠化的目标要求。

2.5 健全创新创业文化生态

创新创业2.0时代将更加注重思政价值引领[10],通过创新创业赛事、创新创业活动周、树立创新创业典型等品牌活动,全方位多途径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双创氛围,使创新创业成为大学文化主要内容和学生的重要精神追求。

3 创新创业2.0时代的逻辑构建

面对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要求,高校亟待从品质、能力与环境3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内涵重构,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变革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3.1 敢闯真创的品质塑造

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价值及发展趋势,塑造“敢闯真创”精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搞搞活动”而已,也不是只停留在“第二课堂”层面上,它是新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具体实践[11],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深刻变革的切入点,也是培养新时代卓越人才的核心要素[12]。因此,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思政、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让学生“想创”“敢创”“善创”,让“创”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3.2 能创会创的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知识传授,还要训练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利用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融入真正实践场景中去,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潜力,让学生在“创”中学、在“创”中研、在“创”中赛、在“创”中长。

3.3 多维协调的环境建设

在创新创业2.0新趋势下落实新要求,只有营造多方平台及利益相关者参与、体制机制配合、资金人才保障的多维协同的环境,才能保证厚积薄发、良性向好。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应坚持“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四位一体的创新育人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与机制协同,结合地方产业需求,通过模式创新、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积极主动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联合接力,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成果转化孵化培育4个维度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探索优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育人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广谱性、全过程、普受益、可持续”[13],形成各方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4 创新创业2.0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4.1 健机制,让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立起来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系统谋划,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动力机制。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学校要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着力点、质量提升突破口,紧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特点,以服务产业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融入创新创业要求,在培养模式上对接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在条件建设上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其次,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工作,实施校、院(系)两级“一把手”工程。根据“机构真设、工作实做”的原则,学校组建创新创业学院,设立专职院长,专人专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规划及实施;各二级学院(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落实好本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日常工作;教务、学工、团委、科技等部门在自身业务范围内明确责任及工作内容,对创新创业教育各司其职、同频共振。最后,健全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和激励机制,形成政策机制“洼地效应”,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潜能与活力。

4.2 育师资,使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专起来

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建设“理念新、能力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成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要以“培育”为重,内培、外引结合,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是培训提升,采取创新创业专题培训会、创新创业教学沙龙、工作坊或外出学习等,多途径培训、交流和学习,树立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自觉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二是项目训练,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课题,加强师资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科研能力建设,破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赋能课堂效果与质量提高。三是行业加持,积极吸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媒体人、经济学家等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校内校外资源协同,优势互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4.3 建金课,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起来

学校要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切入点,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健全课程体系。以创新创业优质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完善师资结构。一是遵循思创结合原则。优化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有机融合。二是遵循专创融合原则。按照专业群重组教学内容,凝练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双创元素;以项目为支点,撬动专业类教师下沉创新创业通识类课堂,在创新创业知识中融入专业元素;将专业课程改革升级为专创融合课程,将专业知识点与创新思维、创新技巧、创业方法论相耦合。三是遵循理实并重原则。围绕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实践”3个维度,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和课程性质,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项目式教学、双师同堂、校企协同、工作坊等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深化课程考核的多元性和过程化,推进“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训代考、以成果代考”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提高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吻合度。

4.4 拓平台,使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起来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的基础性环节,实践平台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与主战场。高等院校要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搭建、拓展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全方位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训体系。加强多元化平台建设,强化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类平台建设,构筑校政企产多渠道、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做实多样化项目体系,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实验项目革新,增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新项目;依托各类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项目,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并为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类大赛做好培育。构建多元联动合力系统,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国创计划”、学科竞赛、创业孵化实践活动的协同育人功能。以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科竞赛质量,持续跟踪和孵化学科竞赛中成绩优秀的项目,提升创业成果的内涵。打造课程、项目、竞赛、孵化四大实践活动融通的育人合力系统。搭建线上信息化平台,利用新媒体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和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为学生提供线上咨询、培训与指导,促进创新成果资源与社会需求对接。

4.5 重联动,使创新创业服务实起来

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隐形平台和重要支撑,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及其相关部门要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实效为目标,建立“分工协作、联动耦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保驾护航。政府要积极引导,构建协调的社会支持体系;行业要真正指导,搭建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指导体系;企业切实主导,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要担起主体责任,制订和实施可行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从而形成四轮驱动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强化校政企合作,做实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让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成为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利益协同的契合点。校企政共同推进基础条件建设、共建创业导师队伍、共建创业实训体系。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或创新创业学院)、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多元合作载体,构建融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整合、梳理现有人才资源,按照教师的专业领域、技术特长、意向对接行业企业等信息,打造“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创新团队,提升高校科技服务质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博士教师基层挂职锻炼,实施企业行业“科技副总”工程,打通产学研用连接通道,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进产品研发。

5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双创2.0”升级版的时代背景下,要逐步清除顶层重视不够、教育理念不新、专业结合不紧、实践联系不多、师资队伍不强、实践平台不足等堵点,注重技术要素融合、成果转化、新兴产业衔接、创新创业与就业协同建立。围绕敢闯真创的品质塑造、能创会创的能力培养,构建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同参与,学校顶层体制、机制极力配合,各方资金、人才、场地保障的多维协同教育生态环境。聚焦自身特色、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2.0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为我国应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式探索及变革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一次函数“四融合”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什么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