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的人地关系与地区关联

2023-03-02 14:20韩茂莉
关键词:石峁晋北交错带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在现代地理学兴起之前,并不存在农牧交错带的概念,但农牧交错带却确切地存在着,那时的农牧交错带没有凭借地理学、气候学观测而标识出的指标界限——年降水量400mm 等值线所经行地带,但是人类在长时间的生产活动中却能清楚地感觉到什么地方适应哪种生产方式,并与环境对应形成农牧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布。 于是我们追寻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印记,开启对农牧交错带环境变迁的研究。

如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存在根源一样,农牧交错带也不是从来就有的。 距今4000 多年前,农牧交错带中人类活动方式以农业占据优势,而大约距今五六千年前,由西亚、中亚一带驯化的家畜马、牛、羊等传入中国,并在距今4000 年前后的内蒙古中部、陕北等地出现家畜饲养,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出农牧兼业行为。 由原始农业进入农牧兼业,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重要阶段。 值此之时,北方气候发生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气温降低。 伴随气温降低,以今内蒙古中部地区为起点出现了人口自北向南的迁移,南迁中家畜饲养也融入人们的生计中。 被称为“石破天惊”的石峁城及石峁文化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

石峁遗址存在于距今3800—4300 年前,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层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内城、外城总面积在400 万平方米以上,使用石料约12.5 万立方米。[1]规模之大,远胜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陶寺遗址,为已知史前时期中国最大城址。 然而,如此规模的城址却坐落在年降水量仅300 多毫米的农牧交错带——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环境的特殊性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为石峁文化自身及其与农牧交错带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思考点。

一是石峁石城的功能。 石峁城使用石料约12.5 万立方米,这是一个巨大数字。[2]一项采用考古学与地质学交叉分析的研究指出,石峁城墙建筑石料均属于就地取材。 另一项研究指出,建造石峁城墙需要100719. 4 天/人,如果每天有200 人在施工,需要503.6 天。 但此计算没有考虑从山脚下运输石头的人工成本,若此,则人工成本就更大了。[3]距今4000 多年前,需要如此人工、财力建造的巨大石城坐落在农牧交错带,究竟具备什么功能? 学界对此见解不同。 考古学界认为,石峁城属于一个酋邦中心,也有人认为从某种层面具有国家的雏形;另一种意见认为,石峁城的修建服务于祭祀。 每一种观点都存在对应道理,但若从环境条件着眼,或许会获得新的思路。 石峁城下是秃尾河支流洞川沟河,河流与石城之间高差约200 米,从河谷通过现在开通的公路抵达石峁城约2 公里。 基于这一高差与周围的环境条件,4000 多年前若以石城作为生活之地,取水困难,甚至难以解决,当下住在石城附近的考古工作队生活用水依托的是300 多米深的机井。 水是民生的基本条件,仅从生活用水的获取途径而言,很难相信石峁城修建之初的功能是服务于民生或拥有部落核心的功能。 只有用于祭祀,作为服务于神的祭坛,才更能解释这座石城与环境的对应关系。 因此,如果石峁城最初服务于神,那么祭祀的对象是什么,祭祀圈的范围究竟有多大? 这是围绕石峁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亟待研究的重要学术问题。

二是诸多石城的分布与彼此之间的关联。 位于农牧交错带的石城不仅一座,从陕北至鄂尔多斯、内蒙古中部地区,并延伸至黄河东岸晋北甚至晋南一带都分布有石城。 这些石城规模大小不等,成为这一区域史前聚落特有的建筑形式。 石峁遗址及其毗邻地区的石城,可分为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两个阶段。 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石城分布在包头附近的阿善、西园、莎木佳、黑麻板、威俊等遗址,分布于黄河南岸鄂尔多斯与陕北的有寨子圪旦、白草塔、小沙湾、寨子塔、寨子上、朱开沟Ⅶ区二期、寨峁、郑则峁、石摞摞山、后寨子峁、李家崖、寨山、金山寨等石城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城一部分叠加在仰韶文化晚期城址之上,一部分独立发展,分别位于内蒙古中部岱海地区的老虎山、西白玉、板城、大庙坡等遗址,黄河南岸鄂尔多斯与陕北则存在寨峁二期、郑则峁二期、寨子上等石城,均在一期遗址沿袭使用。 此外,陕北一带寨峁梁、石摞摞山、关胡疙瘩等石城遗址均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石城。 在山西发现了以白崖沟、林遮峪村和碧村遗址为代表的石城聚落。

这些石城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石城的修建时间自北向南由早及晚,即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石城早于陕北、晋北的石城。 二是,石城分布地带的人口从距今4000 多年具有自北向南迁移的特征,即内蒙古中部是人口的迁出地,而陕北、晋北则是迁入地。 不难看出,石城的修建年代与人口迁移方向具有同步性。 这两个特征不仅将问题的指向从内蒙古中部地区伸向陕北,并将内蒙古、陕北、晋北的石城从时间、功能联为一体,即包括石峁城在内的陕北石城不是孤立存在的,农牧交错带的石城相互关联。 石城间的关联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晚期农牧交错带的人类活动与地区发展不仅具有整体性,而且人口的自北向南迁移,推动了石城从内蒙古地区伸向陕北、晋北等地区。

新石器时代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起步时期,这一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与环境变迁的对应,一步步从以农为主演变为农牧兼业,在农牧交错带形成过程中,不仅诸多石城出现在这一地带,且围绕石峁城构成地区核心。 这一切将针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方式与环境变迁的研究,伸展到地区文化与社会的更深层面。 利用多渠道、多层面学科成果,展开农牧交错带的深层次研究,是全方位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的需求,更是北疆文化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石峁晋北交错带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中国文明的前夜
——石峁遗址
武凤杰:中国晋北蚕桑的开拓者、产业扶贫带头人
遇见石峁
石峁寻古(外一首)
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及其氮素截留效果研究进展
晋北戏曲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分析
1987-2010年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中华文明的前夜石峁遗址
绿洲-荒漠交错带沙漠扩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