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相关研究:焦点与展望

2023-03-03 16:17刘建伟李月英
关键词:斗争弘扬精神

刘建伟,李月英

■教育学

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相关研究:焦点与展望

刘建伟,李月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斗争精神是一种直面矛盾、敢于碰硬、勇于担责、破解难题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所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辉煌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斗争精神成为重要学术话语,围绕斗争精神的内涵要义、生成逻辑、时代意义及实践路径等问题,学界进行系列研究并取得诸多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的融通和歧义之处,提出未来需要深化相关研究的方向,包括:“斗争”和“斗争精神”的基本理论;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典型案例和基本经验;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品格、精神和境界等方面,以实现新时代斗争精神研究的新发展。

新时代;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斗争艺术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特质和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所锻造的优秀品格,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全国人民意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法宝。自习近平在2019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首次提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敢于斗争”作为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明确下来之后,斗争精神随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阅读相关纸质文献,并查阅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报纸、会议等专门数据库,发现关于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研究分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确立下来,进一步拓展了斗争精神研究的视域,为深化斗争精神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如何正确理解并弘扬斗争精神,是新时代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学界围绕斗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新时代提出要发扬斗争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等问题展开了理论探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聚焦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分析了已有研究的融通和歧义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深化相关研究的建议。

一、斗争精神的内涵

斗争,最简单的解释是:矛盾双方的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外一方引起的争斗;竞争、努力奋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是在冲突层面理解“斗争”一词的。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斗争”一词有着两层含义。其一,在哲学层面上,斗争是矛盾存在的产物,是认识、分析、解决对立双方矛盾的手段。不同性质的矛盾需要采用不同的斗争方式,而同一性质的矛盾因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亦可能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其二,在实践层面上,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夺取政权、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采取批判、暴力革命等形式与一切错误思潮、做法作斗争而争取自身更大利益的活动。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斗争”一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它“非庸俗意义上不同人或群体为了争夺私利而进行的争斗”,而是“社会中的先进阶级或组织为了实现社会中最大多数成员的最大范围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积极活动”[1]。斗争精神则是基于此活动所呈现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目前,学术界关于斗争精神科学内涵的界定因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一,从内在生成机理角度出发,指出斗争精神具有知、情、意三个维度。其中:斗争精神的思想基础是斗争认知;重要内容和情感表现是斗争豪情;核心要义是斗争意志[2]。其二,从精神状态角度出发,强调斗争精神是一种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但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表现,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因“伟大斗争”实践被赋予了特别内涵。吴超晟指出:“新时代斗争精神是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所展现的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拼搏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集中体现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政治品格、战略思维、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素养”[3]。其三,从斗争精神表征的角度出发,概括出了斗争精神的构成要素。不同学者亦有不同表述,如何玲玲将斗争精神界定为“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精神”[4],还有众多学者将斗争精神定义为斗争意识、斗争意志、斗争艺术和斗争本领的有机结合等。

“斗争”和“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重要构成,新时代我们党实现了革命话语的时代化转化,赋予了斗争精神新的丰富内涵。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斗争精神的内涵,为我们多维度认识和把握斗争精神的内核和实质提供了参考,但也存在着两种倾向:其一,泛化,将斗争精神定义为斗争意识、意志、艺术、本领等的集合,淹没了斗争精神本身,如果斗争精神是斗争意识、意志、本领、艺术等的集合,那为什么要提“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岂不是同义重复?其二,窄化,仅仅从政党或者国家角度理解斗争精神,缺乏对社会个体维度的关注,比如我们社会个体需不需要斗争精神?如何理解?综合学者的研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精神的相关重要论述以及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本文将斗争精神界定为:面对复杂形势、矛盾和问题及各种风险和挑战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攻坚克难、踔厉奋发的思想状态、精神风貌和气质品格。新时代斗争精神是拼搏精神、担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的综合体现,是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活力和源泉,也是提振人民群众士气、增强人民群众信心的途径和方式。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发扬斗争精神就是发挥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汇聚磅礴力量。对于社会个体特别是党员干部而言,发扬斗争精神就是正确认识国内外矛盾,勇于自我剖析,敢于同错误思潮和做法作斗争,在不断廓清错误认识、校正自身行为的过程中奋发有为、积极进取。

要准确理解斗争精神的内涵,还需要对斗争意识、斗争意志、斗争艺术与斗争精神的关系进行辨析。斗争意识是基于客观存在的情势而形成的斗争思想、行为的自我感知,是“政治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集中体现和客观反映”[5];斗争意志是直面斗争、敢于斗争、执着斗争的坚定信念和品质,它对斗争行为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具有直接影响;斗争艺术是指面临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和斗争结果的不确定性,为了赢得斗争而采取的策略、技巧、方法等,侧重于方法论层面。从概念上看,他们与斗争精神是有区别的,但同时也是有联系的。斗争意识是斗争精神的前提和条件,斗争精神是斗争意识的凝练和升华,唯有斗争意识的自觉,才能更好地发扬斗争精神;斗争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斗争精神反映到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是衡量是否具有斗争精神的重要尺度”[6],没有坚定的斗争意志,就难以形成斗争精神,更别提斗争实践;斗争艺术是斗争哲学的外在表现,是发扬斗争精神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包括党内思想斗争、反腐败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等等。要赢得这些斗争的胜利,我们必须弘扬斗争精神,培塑自觉的斗争意识、锤炼顽强的斗争意志、掌握灵活的斗争艺术,做到斗争有方法、有策略、有实效。

二、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形成并非偶然,亦非突然,有其内在依据和逻辑必然。学者大都从理论、历史和现实角度展开,分析了新时代斗争精神生成的依据、基础、动力等,阐释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新时代斗争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

新时代斗争精神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理论,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这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学者有不同论述。洪向华从马克思的人生经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斗争”和“斗争精神”的理论依据,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更是斗争的理论”[7]。刘舒皓、靳玉军认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根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8]。曹洪滔、王惠萍提出,斗争精神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斗争内容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并服务于伟大事业,斗争艺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9]。还有学者提出,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的理论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如钟瑞添、陈宏达指出,列宁关于结合时代任务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在斗争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是新时代斗争精神形成的重要理论源泉[10]。亦有部分学者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意识、斗争智慧对新时代斗争精神生成的影响。如李群群从古代“通变”的哲学原则和“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隐藏的斗争智慧,强调新时代所提倡的斗争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11]。学者论述各有角度和侧重,综合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理论内涵深刻而丰富,既包含阶级斗争,也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政治权力斗争等,是新时代斗争精神形成的基本理论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斗争智慧,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狭路相逢勇者胜”等,是新时代斗争精神形成的重要源泉。新时代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反映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一般,也体现中国的特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二)新时代斗争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不仅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还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从中华民族史角度看,新时代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彰显。刘佳指出,新时代斗争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民族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典型缩影”[12];王新想、何兵兵认为新时代斗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转化”[13]。另外,新时代斗争精神也是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女排精神等的时代化转换,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从中国共产党史角度看,新时代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史的凝练和浓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马召伟等学者立足于党的百年发展史,将斗争精神的演进划分为孕育形成、曲折探索、全面推进和开拓创新四个阶段,指出新时代斗争精神主要体现在党领导人民开展同错误意识形态的斗争、同贫困现象的斗争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14]。李翔和赵宛颖根据“斗争”话语的演变历程,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将其分为革命话语体系、以“改革开放”为主的建设话语体系、以及新时代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话语体系三个历史时期[15],分析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话语根基。此外,亦有学者从“三大规律”的高度阐述了永葆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历史依据,认为“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新时代斗争精神的“逻辑定位”[16]。新时代斗争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学者关于新时代斗争精神历史逻辑的研究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开展斗争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基本依据。

(三)新时代斗争精神形成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首先,世界局势的变化决定了必须发扬斗争精神。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复杂、更多变,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求和平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一意孤行,坚持冷战思维和单边主义思维,企图打压、遏制、阻碍中国发展,增加了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这要求我们必须“以顽强充沛的斗争精神去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新矛盾新挑战”[17],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舰继续稳步前行。其次,国情变化决定了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时期,面临的任务更重、矛盾更多、考验更大,只有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才能壮大发展力量,继续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只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才能闯过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暗礁险滩”,不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最后,党情变化决定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党要应对长期执政面临的风险挑战、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必须敢于斗争,以保证党的执政安全、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是“党实现执政安全的一种积极作为和主动防御”[18]。邱其霖等指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斗争主要反映在“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19]等方面,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需要改变斗争思路、转换斗争模式、创新斗争方法。

三、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意义

斗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斗争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具有多方面意义。

其一,有助于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斗争精神是党完成时代使命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20],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开展伟大斗争,唯有弘扬伟大斗争精神,才能成就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21]。当前,一方面,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比任何时候都雄厚,制度体系比任何时候都完善,人民群众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充足,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灰犀牛”和“黑天鹅”风险、“中等收入陷阱”等交织重叠在一起。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坚决打击损害国家利益的势力和行为,我们必须学会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在斗争中赢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斗争中巩固党执政基础和国家安全防线。通过斗争实践的锻炼,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可以廓清思想迷雾、澄清错误认识、坚定道路自信、提高行动自觉,这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了历史主动,凝聚了奋进力量。

其二,有助于把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推向纵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有效解决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与此同时,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依然存在,“七个有之”“四风”滋生的土壤尚未彻底铲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和倾向并未完全清除。现实党情要求我们必须发扬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勇于并善于同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现象和行为作坚决斗争,不断开拓党的自我革命的新境界。颜玫琳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展现了“党在自我革命问题上的斗争精神”[22]。曹洪滔、林常青认为,斗争精神作为党自我提升的持久动力,贯穿于党自我革命的全过程、各环节,不断强化着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自觉[23]。自我革命包含了自我斗争的意蕴,自我革命的精神本质就是斗争精神,只不过自我革命所展现的斗争是基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需要而进行的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斗争,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有助于保持全党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其三,有助于提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底气。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4]。斗争精神是贯穿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精神品质,它激励着社会个体始终葆有身处复杂环境、矛盾中的警惕和警觉,坚定战胜艰难险阻的自觉和自信,保持积极作为的意志和力量。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可以激起人民群众的斗争热情,培塑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鼓舞人民群众敢于同不良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作斗争,坚定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底气。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在于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敢于同敌对势力、不良思想倾向、旧俗恶习、自然灾害等作斗争,并在斗争中洗礼、磨练和成长,不断增强做中国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气、骨气、底气。

其四,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奋起、从苦难走向辉煌,始终保持着奋进的韧性和张力,其重要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斗争基因。有学者指出:“勇于斗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25]。“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悬梁刺股”等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转化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同外敌抗争、同自然灾害抗争、同自身错误斗争的优秀品格和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精神的赓续与发展,是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内生动力,它实现了中国传统斗争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斗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

四、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路径

历史总会循环重演,文明和进步不能遗赠,它必须经由每一代人重新学习、领悟和实践。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6]。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得以建构和弘扬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事业人心的精神力量,它永远不会过时。对于新时代如何发扬斗争精神,学者认为必须根据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创新理念、方式和方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强化理论引领,筑牢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思想根基和行动坐标。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实践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弘扬斗争精神也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引。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领会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斗争”范畴的科学内涵、实践规律和践行要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斗争方法论”[27],使斗争实践更有底气、智慧和力量。其次,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把握贯穿其中的斗争哲学和斗争逻辑,体悟共产党人的斗争历程和历史经验,不断“汲取斗争养分”[28]。最后,要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领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斗争及斗争精神重要理论、思想和方法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践行原则,“全面、系统、辩证地把握斗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29]。要以新时代党的斗争理论为指导,培养斗争思维,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不断将斗争实践上升为斗争经验并转化为斗争艺术。

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价值指向和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依靠力量,也是目标归宿,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最终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舒皓、靳玉军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实践方向”[8],发扬新时代斗争精神必须把握方向不动摇。另外,人民群众是斗争实践的力量源泉,发扬斗争精神必须依靠人民群众,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斗争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柯艺伟认为要把“自觉接受人民的建议和批评作为重要手段”[30],从中汲取群众智慧、拓展认知。最后,发扬斗争精神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斗争成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必须让人民群众平等、充分地享有斗争成果,不断增强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其三,注重实践锻炼,提高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本领和艺术。斗争精神作为一种意识领域范畴,不是空洞的口号或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锤炼并接受实践检验。特别是在新时代,要应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斗争环境、目标、态势、局面等,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应对斗争、参与斗争和赢得斗争的本领。社会个体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基层一线,把风险挑战、矛盾困难视为检验和磨炼自己斗争本领的契机,在复杂的斗争实践中锻造斗争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斗争经验。另外,社会个体特别是党员干部在斗争实践中还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31],恪守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的哲学原则,认识、把握和运用斗争艺术,将新时代斗争实践推向新高度。

其四,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新时代要将斗争精神融入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并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实现理念倡导和制度保障的结合,构建起长效机制。对于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保障措施和机制的具体内容,学者的说法有几种,包括:长效发展机制、科学传播机制、全面嵌入机制和主体落实机制[32];有效宣传机制、价值凝聚机制、学习教育制度[11];理论引导机制、本领锻造机制、正向激励机制、监督保障机制[33];组织领导制度、理论创新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实践涵养制度和关怀激励制度[34]。这些论述的共同之处是,聚焦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关键环节、要素提出了制度化保障的要求,存在的问题是:正式制度强调得多,非正式制度关注较少,对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舆论生态、文化氛围等论述较少,仅有侯玉环等少数学者提及了发扬斗争精神的“软性保障”问题[35]。另外,学者缺乏对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具体机制和制度之间的联动机制和耦合机制的分析,具体机制和制度运行绩效的评价研究有待深化。

五、结论

学术界围绕斗争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重要意义和发扬路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多维阐释,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空坐标下理解“斗争”“斗争精神”“斗争艺术”等的丰富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为更精准、更深刻地阐释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然而,相较于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现实需要和生动实践,现有研究还有诸多不足。其一,“斗争”和“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中的重要主题词,如何实现这一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换和重塑性建构、揭示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历史依据和时代内涵,学术界深耕不够,目前大都还停留在“斗争”和“斗争精神”话语的既知性“复制”和“套用”层面。其二,斗争精神是“实践形态的斗争在主观形式上的能动反映”[12],它聚焦客观存在形势下的具体矛盾和问题并力求解决之,所以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必须以现实矛盾和问题为出发点,并将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贯穿斗争实践和斗争目标的始终。已有的部分研究问题意识不强,还停留在党的文件相关内容的简单描述方面,缺乏对新时代中国面临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的深入关照和全面剖析,故对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问题指向和深远意义论述不够。其三,“斗争”和“斗争精神”不仅是政治话语、理论话语,也是实践话语,目前学者较多地关注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内涵、意义、方法等方面,对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案例和经验总结提炼不够。此外,学术界对社会个体包括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等特殊群体斗争精神内涵的挖掘及斗争精神的培塑关注不够。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相关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在以下方面尚需深化研究。其一,“斗争”和“斗争精神”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斗争”和“斗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与其他学科、学派所言“斗争”、“斗争精神”及世俗意义上的“斗争”、“斗争精神”的区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哲学、斗争智慧及结合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路和方法;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基本构成、内在逻辑、生成机制、实践要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智慧的继承和超越之处;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主体、客体、介体相互配合的作用机制和运行机理,以及弘扬斗争精神的战略、策略、思维和艺术等。其二,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典型案例和基本经验。选择具体领域、典型事件、代表性群体,分析新时代斗争实践的具体形态、主要策略及实际成效,总结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开展斗争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深入揭示典型案例的价值引领、舆论引导和社会示范作用,构建典型案例的社会传播机制。其三,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品格、精神和境界。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将斗争精神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过程,另外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弘扬斗争精神过程中不断彰显意志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过程。要深入挖掘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品格、精神和境界,阐释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政治优势和精神特质,凝练出新时代斗争实践转化为斗争艺术的政治密码和精神密码。其四,社会个体弘扬斗争精神的内涵、路径和方法的研究。拓展弘扬斗争精神主体研究的视域,聚焦领导干部、青年学生等群体分析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途径、方式和方法等。

[1] 李照雨.在新时代继续发扬斗争精神[N].学习时报,2018-01-10(02).

[2] 唐爱军.斗争精神的哲学阐释[N].学习时报,2019-09-16(02).

[3] 吴超晟.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实质与实践路径[J].领导科学,2019(7):65.

[4] 何玲玲.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及其主要经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1):16-20.

[5] 李松,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187.

[6] 徐俊,曹桂芝.以“五个敢不敢”涵养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J].湖湘论坛,2021,34(3):56-57.

[7] 洪向华.干部成长的六堂“必修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

[8] 刘舒皓,靳玉军.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理论导刊,2020(2):4-5,11-12.

[9] 曹洪滔,王惠萍.论习近平关于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23.

[10] 钟瑞添,陈宏达.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1):48-50.

[11] 李群群.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依据与历史探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13-15.

[12] 刘佳.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8,251-252.

[13] 王新想,何兵兵,黄义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三重逻辑[J].理论导刊,2020(8):28.

[14] 马召伟,李敏.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与基本经验[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44(2):29-30.

[15] 李翔,赵宛颖.中国共产党斗争话语的百年演进、建构逻辑与价值意蕴[J].重庆社会科学,2021(8):18-20.

[16] 廖小琴,王美霞.永葆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J].理论导刊,2020(4):41-43.

[17] 王春玺,马源.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重要经验[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2):21.

[18] 饶武元,刘建光.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求实,2020(3):13.

[19] 邱其霖,吴瑾菁.论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J].江西社会科学,2023,43(1):24-26.

[20] 何玲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党的斗争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09(005)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6.

[22] 颜玫琳.以斗争精神锤炼革命底色[J].红旗文稿,2019(22):33-34.

[23] 曹洪滔,林常青.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辩证逻辑与实践价值[J].岭南学刊,2022(3):83-84.

[2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25] 董振华.斗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71.

[2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27] 刘冠君.把握和践行发扬斗争精神的时代要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12):56.

[28] 郭国祥,郑放.从“四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斗争智慧[J].理论月刊,2021(5):5-13.

[29] 李楠.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哲学依据、历史沿革和实践路径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7):84.

[30] 柯艺伟.马克思斗争精神的理论解析与现实运用[J].人民论坛,2021(36):60-61.

[31] 辛向阳.增强新时代的斗争艺术[N].北京日报,2019-09-16(013).

[32] 胡洪彬.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蕴与践行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2):49-50.

[33] 侯玉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样态与实现机制[J].学习与实践,2023(2):19-21.

[34] 李智利,徐俊.试析新时代党永葆斗争精神的制度建构[J].天中学刊,2020,35(5):41-43.

[35] 侯玉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与弘扬路径[J].理论视野,2022(2):89-90.

Research on Carrying Out the Spirit of Struggle in the New Era:Focus and Prospects

LIU JIANWEI, LI YUEYING

The struggling spirit is a kind of spiritual state of facing contradictions, daring to confront challenges,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and solving problems. It is a valuable spiritual quality forg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its centennial struggle. To carry forward the struggling spirit in the new era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PC to lead the people to write new glories in their continuous struggle.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truggling spir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cademic discours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conducted a series of studies and achieved many research results around the connotation, generation logic, era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spirit of struggle.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convergence and ambiguity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s that need to be deepened, including the basic theory of stuggle and struggling spirit ; typical cases and basic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the struggling spirit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character, spirit and realm of the struggling spirit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struggling spirit research in the new era.

New Era; The Struggling Spirit; Fighting Skills; The Art of Struggle

D261

A

1008-472X(2023)02-0131-08

2022-12-1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BJ069)。

刘建伟(1978-),男,山东日照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月英(1997-),女,重庆开州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推荐专家:

樊晓燕,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苗光新,陕西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斗争弘扬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拿出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