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教师育德能力提升办法研究

2023-03-05 17:11钱百慧王清
科学咨询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德外语育人

钱百慧,王清

(山东华宇工学院基础教学部,山东德州 253000)

一、课程思政与外语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时代的要求,育人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四川大学石坚校长曾说,系统是课程思政的重点,融入是其焦点,对教与学的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其难点。具体来看,课程思政要求的是课堂的教与学都应具备育人功能,应该让所有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让课程思政从头到尾地融入于人才培养。

外语课程作为一门各个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所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应当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精神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引领有机地融入外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从听说读写译到读写思辨创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代中国取得的成就,帮助学生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升学生服务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除了基础知识与技能,应该更重视培育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全球视野、人文情怀以及多元文化包容性,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1]。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品格和责任心、家国情怀、大志向大抱负、国民素养、国家意识的培养[2]。

二、外语教师在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地位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第一主角”,教师是关键。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学生,用心用情用爱去教书育人。如果课程思政就是在育人过程中进行“撒盐”,那么外语课程思政就是在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撒盐”。外语教师作为外语人文教育的实施者和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者,其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外语课程思政“撒盐”的效果。《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其中谈到要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新时代背景下,打造具有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外语教师队伍,也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外语思政育人的关键,对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现状

(一)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有待提高

杨小玲在《中小学教师育德能力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一文中提到育德意识,“育德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到培养学生道德的资源或者时机,并能自觉而主动地培养学生道德的意识[3]。何天雄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中提出育德意识是高校教师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结合自身所教授的专业课程特点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意识[4]。这就是说,在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实质。

从以往来说,高校外语教师关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错误解读,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与能力应该是思政课教师承担的任务,而外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培养。高校外语教师没有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忽视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育德功能。换句话说,高校外语教师的育德意识不到位,亟待提高。

(二)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有待增强

汤国红基于对国内外教师育德能力内涵与结构多维分析的研究,得出育德能力是一种基于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实践形成的关于道德教育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教育素材进行充分整合,拥有灵活捕捉教育时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当前高校外语教师的育德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思政内容把握不全面,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够,如教材大多充斥着外国文化,教学大纲的编写更注重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二是教学方法不恰当,课程思政元素“表面化”“硬融入”,与思政相关的活动和任务停留在形式上,不加以深入展开,达不到育人效果。

这些方面导致外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形成互相依存、互相辅助的关系,更无法形成协同效应,对课程思政实施的作用和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的考核评价制度有待健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涵盖教师、教材、课程、专业、质量评价、学生、保障机制等教学要素”“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

基于此,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机制。然而长期以来,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估评价大多集中在单一课程或某类课程上。高校外语教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和外语教学管理的主导者,应当积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高校外语教师育德能力考核评价制度面临的问题是考核指标主要是课时量、科研成果、教学任务完成度等,缺乏整体性的设计。此外,学校对教师的课程育人成效关注度不高,没有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反馈,也没有对实施的结果、成效及影响做出评价。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教师育德能力提升办法

(一)教育行政部门引领

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教师育德素质培育的顶层设计,做课程思政的“总指挥”,出台规范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和实施意见,以便使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督导检查工作时更具针对性和导向性,实现借助“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在督导检查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考察高等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将政策文件落实及执行,各类课程是否与思政课真正地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针对外语课程思政,是否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态链。

第一,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或督导小组,不定期地进行巡视或检察,尽可能多而全面地了解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情况,整理相关问题及意见,及时整改并反馈,使其教学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第二,构建专门特色的育德平台,创新激励机制,发掘和释放外语教师的育德潜能和优势,推动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发展,比如,在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展示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外语课程育德平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鼓励各高校各专业英语课或公共英语课的教师参加比赛,要求其从课程或专业特点入手,深入挖掘其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课堂教学,优化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可从中评选出优秀教师,宣传优秀教师典范,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给予优秀教师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第三,搭建外语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平台,支持各高校外语教师交流合作,研发外语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外语思政教育中价值引领的作用,引领外语课程教育改革方向,推动实现外语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根本目标。也可以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下成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发中心,鼓励高校外语教师探索打造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外语课程,探讨外语课程如何更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齐头并进、协同合作,打造外语思政教育研究新格局。

(二)高等学校主导

在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是“总导演”,应该帮助外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思政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辅相成、协同育人。

第一,组建一支“学校-职能部门-教师个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政协同、校院系部联动形成育人合力,确保实施路径清晰,立德树人中心环节落到实处。创新和完善管理、检查、监督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助力全人教育。一是要积极促进教师选聘工作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等。二是鼓励设立外语课程思政专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推动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反馈反思,探索课程思政的规律和方法,并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第二,多维度发力赋能教师,强化课程思政教育责任人意识,通过多途径提升育德能力和教学能力,比如搭建校院两级外语课程示范课平台,让教师们可以进行观摩研讨,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聘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深的专家学者、教材编写单位、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等,通过思政专题讲座、优秀思政教学案例分析、课程思政类课题汇报、工作坊、外出交流学习等形式指导教师,推动教师相互听课学习常态,取长补短;提供国内外交流机会,开阔视野;还可利用学习通等线上平台研修反思,继续教育,促成长;建立教研共同体,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第三,岗位绩效牵引,激励外语教师发展。应当建立健全外语教师的考核评价内容和考核方式,将业绩考核要求细化、量化,进而使外部要求转化为教师的内在动力,例如,从培训、评价角度上要求外语教师参加教学研讨、观摩、听课、工作坊、教学比赛等活动及年度检查;通过集中听评课、说课、备课等形式检验思政教学效果;将教师参与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优课优酬和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构建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机制,推动外语教师育德能力的发展。

(三)外语教师自我提升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作为外语课程的实施者和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应聚焦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育人育德能力,铸魂育人,发挥外语课程育人作用。毋庸置疑,外语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以及外语教师的育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外语教师育德能力的自我提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外语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思想政治意识,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当今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进,学生愈发容易接触到外来文化,使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事物事情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变得更加困难。高校外语教师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外语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糅合。

其次,外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外语课堂融入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例如:外语教材本身就带有外国文化元素、外国思想意识,再加上教师挖掘的思政元素也多数以外国人物或文化背景为主,而关于中国文化或是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不是很多,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所以在高校的外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面地挖掘思政元素,尤其是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明确其中正面积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并把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最密切的内容提取出来,以引起学生共鸣。充分融合语言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提供优质营养的精神食粮,全人教育自然水到渠成。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意有所创新,最大化利用优越的教学条件,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拓宽教和学的空间,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利用随行课堂、学习通、U校园等教学平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最后,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顺应教育发展潮流。当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每个人都应不断学习,才能不掉队,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如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外语教师一方面要多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人文书籍,了解国家政治方向和教育教学最前沿的信息,坚持中国立场,拥有世界眼光,把握本学科的专业内容;另一方面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原有知识储备量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工信息,探索和活用教学方式方法,让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地教化学生的效果。

猜你喜欢
育德外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