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思考与实践
—— 以“弹药学”课程为例

2023-03-05 17:11焦志刚郭文凤王新颖
科学咨询 2023年1期
关键词:兵工弹药专业课程

焦志刚,郭文凤,王新颖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59)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时,应当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途径。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首先要明确思政教育的意义与内涵。“课程思政”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教学方式,更不是要将专业课程打造成“思政课程”的模式,改变其原有的专业属性,而是要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3]。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合理的融入机制和模式。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思想层面上引导学生,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价值引领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来进行,专业课程则侧重于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忽略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德”“才”教育普遍脱节[4]。课程思政的提出打破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独立的局面。在新时代,加强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建设“课程思政”的运转机制,已经成为一项具有紧迫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的工作。

三、弹药学课程的特点

“弹药学”是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为兵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课程主要讲授火炮系统和各类弹药系统的概念、结构、作用原理及高新技术弹药。一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弹药、火炮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各种弹药的结构特点、作用原理及发展趋势,为学生以后从事国防建设行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弹药学课程通过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充分体现我校“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校教师应对弹药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教师要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与政治元素相互交融,突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献身国防事业的信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图文并茂地讲述课程思政的相关实例和事例,并穿插活动、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大教育体系,为学生树立大教育观。

(一)绪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解决我军武器装备匮乏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黄崖洞兵工厂应运而生。从此,黄崖洞兵工厂成为我国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锤炼出了一大批军工制造人才。这支既军又民、既生产又打仗、既先进又特殊的人民军工队伍,在风餐露宿、凿磨锤锻的艰苦岁月里,不仅制造了令敌丧胆、赢得胜利的武器装备,而且铸就了弥足珍贵的黄崖洞精神—— 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自觉奉献精神、以民族图强为特质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以集成攻关为实践的科技创新精神。

绪论内容是学生接触弹药学内容的第一次课,其中的素材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弹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展示我国弹药行业从一无所有、技术低下开始,通过一代代兵工人的不懈努力与无私付出,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弹药行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凭借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国防事业的热爱。教师要在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协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沈阳理工大学是为了培养兵工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校,学生更应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为国家兵工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榴弹

“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这是人民军工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贯穿的主题和精神。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满足人民解放军对各种口径火炮枪械弹药的需求,我党在大连建立了建新工厂,用于生产中大口径弹药、引信、发射药等。建新工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聚了广大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榴弹”部分,教师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巨大贡献,将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其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牢记选择专业的初心,进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此外,教师要结合榴弹结构组成与作用的相关知识,讲述“三冠王”王泽山不忘初心、不负国家信任的实例,培养学生不忘初心、专执一事、干一行精一行的意识与决心。

王泽山在抗美援朝时期想去参军,可是学校安排他继续学习,抗美援朝刚刚结束他就怀揣着兴国强军的梦想学习了火炸药专业。一次选择,一生无悔。王泽山因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等多项关键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泽山发现了低温感含能材料,解决了炸药的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被授予1996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交了这个任务,担起这任务,你就有责任把它做好。”王泽山不负国家信任,“以身相许”火药60年,让中国火炮有了傲视全球的地位。

(三)破甲弹

在“破甲弹”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破甲弹的作用原理,将老一代兵工人在抗美援朝战争改进反坦克武器的事迹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传承老一辈兵工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师要结合气缸式尾翼稳定破甲弹的结构和作用原理,将我国破甲弹的研制经历融入教学中,讲述我国兵工战线科研工作者在新结构破甲弹研制过程中不畏艰难、百折不回,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信念、培养顽强毅力、投身国防建设、发扬兵工精神。

教师应通过红箭8与红箭10反坦克导弹的研发事例,向学生展示我国兵工战线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工作态度,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为作一个新时代的兵工人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口号,而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学生只有掌握完备的理论知识,具有恒久的毅力,才能为祖国建设做出实际的贡献。

(四)特种弹

本章以日遗化武为例,讲述化学武器作为一种特殊弹药,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使用这一弹种对我国军民造成的严重危害。据不完全统计,在二战时期,日本对中国使用化学武器达2 000余次,有确切使用时间、地点及造成伤害情况记录的多达1 791例,使用范围遍及中国19个省市,造成中国军民伤亡高达20万人。时至今日,化学武器的残留仍旧是给我们带来伤害的祸源之一,其危害性、严重性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学生在缅怀先烈的同时,要树立对历史的正确认知观念,将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根植于内心深处,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不忘选择专业的初心,进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五)智能弹药

末敏弹作为目前主流的灵巧弹药之一,已经被人们广泛熟知。本章提到末敏弹,就不得不提到末敏弹之父—— 杨绍卿。杨绍卿作为末敏弹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40年来,他带领团队科学谋划、精心研制、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实现了我国末敏弹武器装备从无到有,并在多个性能指标上赶超国外相关产品。教师通过讲述我国末敏弹研制的艰辛历程,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时代下国防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精神对于时代发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对许多武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前有钱学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国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呕心沥血地研制两弹一星;郭永怀在生命最后一刻用身体护住装有绝密科研资料的公文包;王泽山坚守责任,“以身相许”火药60年,不负国家信任,让中国火炮傲视全球;杨绍卿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实现中国末敏弹武器装备从无到有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朵英贤在内部缺少经验、外部缺少技术的情况下临危受命,设计出95式自动步枪;芮筱亭急国家之所急,做国家所需之事,为中国发射动力学贡献一生;毛明用自己的认真、专注与求新精神改变落后的国防现状,让中国科研与国际接轨,打开科研视野。后有新一代兵工学子努力学习,以前人的精神为标杆,延续其为国家力量、为科研事业奋斗的足迹,让中国的军事水平稳步提升。教师要通过伟人事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向伟人看齐,激励学生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五、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发掘兵工精神,创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将兵工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近年来,学生积极参与兵器类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18年,我校研究生获得了首届全国武器创新设计大赛创意奖,增强了学生传承兵工精神、献身国防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选择投身国防工业领域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

思政教育是对学生在品行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其成效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在建课之初,课题组老师们就如何收获课程预期成效进行了探讨与规划,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采取了集中讨论、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授课方式表示赞同与支持。实践效果表明,课程思政改革是可行有效的。

六、课程思政持续改进的方向

(一)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

思政教育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教师必须要明白“三全育人”的重要性,课题组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意识,增强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5]。

(二)优化思政教学素材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材料的选用要注意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做到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三)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要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逐步完善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升华。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的评定系统还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评价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校教务部门在推进课程建设时,在建立课程质量标准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应明确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

七、结束语

本文以弹药学课程中的各弹种为例,通过对专业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挖掘,展开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共同出发点,在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中,切实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于“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达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培养。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持久、系统的工程,这条道路既复杂又漫长,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高校要进一步关注全面挖掘课程育人价值的方法,形成育人元素清单,重视研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推进深度反思协同探究。高校也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模式,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与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实现课程思政效果的持续优化,使课程思政全方位、多维度地覆盖整个教学体系,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兵工弹药专业课程
美国狼弹药公司A16.5mm卡宾枪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打不完的弹药
弹药动态加载下破片测试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