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
—— 以临终关怀教学设计为例

2023-03-05 17:11石欣怡侯铁塔
科学咨询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生命护理

石欣怡,侯铁塔

(1.甘肃医学院护理系;2.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平凉 744000)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死亡质量位居全球倒数[1],人们对临终关怀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临终关怀是指在患者逝世前的一段时间内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和身心照料,减轻他们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舒适、有尊严地离开。临终关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桑德斯女士是其奠基人,桑德斯女士通过将医学、护理学、社会学三者进行完美融合,奠定了新的学科—— 临终关怀学。临终关怀理念在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

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有:起步晚,相关资源匮乏,公众缺乏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我国的传统文化“喜生忌死”。有研究对北京市某医科大学护生的临终关怀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有较大比例的护生对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缺乏了解,认为临终关怀主要为生理护理,将临终关怀等同于放弃治疗[2]。老龄化和癌症的发展使得临终关怀的需求呈上升趋势[3],我国每年有900万人面临临终。护生是临终关怀的核心力量,也是对死亡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加强对护生的临终关怀教育,让其坚定地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面对人生的谢幕是非常有必要的。课程设计中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临终关怀的教学,提取思政元素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护理专业的自豪感,感受生命的来源,体会生命价值的可贵。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学习内容及临床岗位的需求,确立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解释临终关怀的概念和理念;陈述临终关怀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整体护理观念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身心方面的支持和护理。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产生共情,给予患者真情与关爱;珍视生命,对待患者像对待自己的至亲。

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甘于奉献与心怀博爱的意识;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增强医护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评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授课对象为全日制四年制护理本科二年级的护生,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解剖、生理、护理学导论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学习了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人文学科。学生尽管有医院见习活动,但是遇到临终患者的机会甚少,对临终护理的体验基本没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如何让护生认识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尊重生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一)临终关怀,温暖生命的最后一程

临近生命的终点,人们怎样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是饱受折磨,用仪器支撑着最后一丝气息?还是内心平和,带着微笑优雅舒适地离开?人们知道、理解、接受并推崇临终关怀吗?通过引入“临终关怀—— 生命最后一程的温暖陪伴”的新闻视频,展现护理人员对老人不辞辛苦、关怀备至的照顾,让老人祥和、平静地离开,体现中华民族“孝老、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通过学生讲述观后感,引出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更希望得到温暖、安慰。引导护生敬畏生命,正确看待死亡,调动护生积极参与临终关怀的热情,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二)临终关怀,让生命优雅地谢幕

在临终关怀的理念中,教师可以讲述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遭受疾病的折磨,家属迫于孝道文化一次次挽救其生命的故事。巴金因为长期通过胃管进食,导致嘴巴合不上,下巴脱臼,为此巴金感叹“长寿是对我的折磨”。在煎熬六年后,巴金在痛苦的折磨中死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从事临终关怀应该给患者提供怎样的医疗和护理呢?延长生命是否是每个患者的真正所求?让学生在思考后产生共情,明确临终关怀是以人为本,适度治疗,给病人提供促进舒适、减轻疼痛、控制症状的护理服务。培养护生尊重临终、尊重生命质量、人道博爱的精神。

(三)临终关怀,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以漫画的形式呈现两位护士对待临终病人截然不同的态度,B护士因病人处于临终阶段而选择降低护理质量,而A护士一直保持好的护理水准,给予病人应有的尊重。通过对比后的提炼和升华引起学习者的共鸣,说明被尊重是任何生命阶段的本能,临终也需要尊重和关怀,这是我们护理人员的职责。让学生体会到在临终阶段患者内心很难平静的心绪,患者需要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护士要倾听患者的心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亲人。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和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关心和爱护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树立奉献精神。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举措

(一)案例讨论法

在重视生命质量的原则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一为肺癌晚期病人要求停服大剂量的药物而遭受医务人员和家属的拒绝,一直被药物的副作用所折磨。案例二为家属迫于孝道文化的压力不顾病人自己的意愿,将临终病人送入ICU治疗,最终让病人连续三天感到内心恐惧后遗憾离世。延长生命是否是每个病人的真正所求?医护人员在经历无数次死亡后对生命是否保持最初的敬畏之心?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后产生共情,尊重临终,尊重生命质量。

(二)角色扮演法

通过情景剧展现恶性肿瘤患者芳芳从发现疾病到之后治疗过程的案例剧本,让学生思考:对于临终病人,我们护理上应该做些什么?患者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有哪些护理的需求?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临终患者心理分期、不同分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的重点内容等知识的理解,阐明临终护理的主要内容,即生活护理、症状控制、心理护理和对病人的支持安慰。护生从案例的具体内容中找出临终患者心理反应的特点,感受到护士在临终关怀护理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教师要培养学生“向死而生,以终为始”的积极生命观,让护生学会换位思考,树立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

教师组织护生观看抗战电影片段,指出精神层面的临终关怀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部分,利用电影片段说明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在生命尽头发挥的重要作用。利家国、为社会的大爱是精神成长的高级阶段,其生命更加有意义,死亡时也更加安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共情心和大爱精神。

(四)游戏教学法

在课间,教师向学生推荐《平行时空—— 我要如何说再见》一款微信死亡教育小程序,通过“唤境”文字游戏,以主人公陈吉的视角展开故事,在得知母亲癌症晚期如何与医生进行交流,如何面对母亲,在每一次剧情的转折点由游戏者做出选择,引导事件的发展。通过游戏中的剧情让人感受到在面对亲人生命终点时内心的煎熬与挣扎,领悟伦理道德规范,学会正确面对生死,树立积极的生命观。

(五)教学实施

采用BOPPPS教学法突出护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整个学习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和指导。

课前要求学生观看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提高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加强学生对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依托平台进行探究学习,并将学习难点进行反馈,教师通过后台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进行督促和指导。

1.导入(Bridge in):以“青岛市北红十字护老院”的工作人员为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服务,让生者能够没有遗憾地离开的故事为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临终患者最需要的是“爱”。

2.学习目标(Objectives):教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激励并唤醒学生的学习期待,让学习内容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更努力地参与课堂学习。

3.前测(Pre-assessment):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前测试题,主要围绕临终关怀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师通过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及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实施内容和重点。

4.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该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采取引导性提问、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方式,老师给予合理的指令和引导让学生产生共情。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在我们国家,临终关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老者和濒死者的关怀和照顾以及善终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接受和欢迎临终关怀这个理念的?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善终”“白喜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5]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明确这种博爱的文化是支撑临终关怀事业的基石。

(2)怎样做到对临终患者的关爱:让学生知道临终关怀更多的是真情与爱心的关怀,引导学生讨论护士的爱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眼中有爱—— 目光有悲悯;耳中有爱——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手中有爱—— 双手抚慰患者的心灵;嘴上有爱—— 面带微笑,语气关切;身体有爱—— 身体前倾,俯探;这样可以让患者产生信任,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共情—沟通— 关怀”的能力。

(3)临终关怀能实现“身、心、灵、社”的全方位照护[6]:通过图片展示李嘉诚基金会开展的“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向民众传递临终关怀理念,例如他们开展“道谢,道歉,道爱,道别”[7]活动就极大地安慰了患者,抚慰了家属的心理创伤,提高了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这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大爱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唤醒护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让护生意识到临终关怀需要全家、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5.后测(Post-assessment):通过一例教学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认真分析,如实答题,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及学习效果。

6.总结(Summary):和学生一起通过要点板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临床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能更好地提升护生的责任意识、人文精神和合作精神。让护生更加尊重生命,护生只有从心底里敬畏生命,才能更好地践行为患者服务的使命,帮助患者在生命的临终阶段平静且有尊严地离去[8]。护生要明确为患者的健康全心全意服务的职责,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在工作中发扬“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通过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增强护生的文化自信,使护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追求真理,增强专业学习的热情,更好地发扬创新精神,强化职业素养,弘扬大爱精神,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理念的内化,发挥思政育人的功效。

BOPPPS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前认真预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才可以在课中更好地进行参与式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较高。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于被动接受,主动探究的意愿不够强烈,不能按要求预习,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较低,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效果不好,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六、结束语

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采用BOPPPS教学设计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更为高效,课堂互动氛围更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探讨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升。课程知识点结合思政元素能为护生传授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了学生的担当和使命以及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生命护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