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以“大学英语2”课程为例

2023-03-05 10:48黄江云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黄江云 李 芸

(昆明城市学院语言文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一、引言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人民日报,2016-12-09)。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中国政府网,2019-8-14)。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 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作用,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高〔2020〕3 号)。自《纲要》颁布以来,各高校大刀阔斧地推进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大学英语课程也加入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队伍。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阶段过程中学生受众面最广、学分最高、学时最多、周期最长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加之教材的内容基本涉及到的是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同时,也是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最大限度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有部分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误以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就是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简单糅合,从而导致无法对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和提炼,要么没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要么脱离课程教学内容与主题强行融入,融入方式特别生硬,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认同以及引起共鸣,从而导致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收效甚微。

近几年来,各个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在不断地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尽管有一些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其它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一定的借鉴经验,但是相比较其它非外语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还不够完善,仍处在不断摸索和探路的过程中。而且,由于学校性质不同、学生的学情不同、培养目标有所差异等因素,各个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不可能形成固定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不能直接照葫芦画瓢。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只能基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与完善。

三、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就是简单的英语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提到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大多数教师与学生会认为外语类课程缺乏思政元素,不适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思想沟通、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作为一门使用范围比较广的国际化的通用语言,在各行各业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起到较好的国际沟通桥梁作用,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这恰恰给英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而且是国际化的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 以下简称《指南》)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从《指南》中提到的教学目标来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体现在知识、能力两个层面外,对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也一直很重视,这与“课程思政”所设定的目标非常契合。从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所选用的主教材或者自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篇章文本及练习在选择或设计时都会与一定的人文主题相联系,那些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传递积极向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

作为衡量国内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英语能力评价的主要能力测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汉译英部分的改革也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情怀。自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部分改革以来,汉译英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常考话题包括传统美食、传统节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饮食风俗、社会发展、科技教育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成就等,主要目的在于希望新一代的大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都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

四、大学英语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策略

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定位,确定课程思政目标,明确方向。本校“大学英语2”课程是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所开设的一门面向非英专专业类一般本科学生的通识课程。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时,课程组从知识、能力、素养(含思政)三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具体的目标设定。知识维度主要体现在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方法策略等;能力维度体现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的综合提升;素养(含思政)维度体现在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及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中“隐性思政”元素的思政育人作用。通过确定目标,明确教学方向,督促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内化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学生培养为既充满文化自信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顺应时代发展所需的综合应用型的人才。为了更好地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本人对本校已修完“大学英语2”课程的学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针对 “教师在课堂中穿插的思政教育内容你能注意到吗?”这个问题,如图一所示,31.61%的学生总是能注意到,50%的学生基本能注意到,18.39%的学生偶尔能注意到。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所穿插的思政教育内容,大部分学生是能够注意到的。因此,要想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就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那么要融入些什么样的思政内容,并且怎样融入呢?

图一

问卷调查中,如图二所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形式是结合课文主题进行拓展引导,占比50.57%,其次是通过课堂管理进行思政教育和结合时事进行讨论两种形式,占比分别是27.59%和21.26%,还有0.57%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从学生的选择可以看出,71.83%的学生所喜欢的形式都是与课文主题与时事热点的结合。教师在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时一定要结合各单元的主题内容,寻找社会热点及时事话题与主题间的联系,并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对主题进行进一步地升华。脱离教材单元主题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显得比较生硬,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相反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

图二

五、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人民日报,2016-12-09) 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贯穿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储备语言知识、提升语言基本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顺应时代发展、敢于担当、勇于担当,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青年。为了能够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效地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们务必要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热点及话题,利用英语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进行拓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活动,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在带领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及其内涵、汲取各种文化精华、拓宽国际视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文化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内化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并在日常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场中能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