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巧解小学古诗教学之难
——品读于永正《草》教学

2023-03-05 10:49林明彦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于永正小草古诗

林明彦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我国古代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往往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在思想内容方面又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谙熟教学之道,其诗歌教学充盈诗情画意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对于强化古诗文教学的今天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下面结合于永正老师《草》的几个经典教学片段,品悟其基于审美视域的诗歌教学艺术。

一、发掘形象,感受美

刘勰说“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美妙的自然界是富有文采的。进而言之,形象是诗歌最为显著的表现特征,同时也是读者理解诗歌的有效切入点。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形象,发展诗性思维。但是通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对诗歌形象进行深入发掘和有效利用。与此相反,于永正老师善于深入挖掘诗歌的形象特征,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走进具体生动的形象世界,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维度感受形象之美。

在《草》这首古诗的学习中,起始句“离离原上草”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理解“原”就是草原之后,于永正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形象生动的“草原图”。(如下图)

引导学生结合图画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而顺利进入诗句所描绘的美景:有的学生从小草生命力旺盛的角度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到“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很茂盛;有的学生从草的颜色方面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到“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不仅近看是绿油油的,而且放眼望去,一眼望不到边。可见,在于永正老师的形象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与此相应,认识逐渐由单一变得丰富,理解也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诗歌形象所具有的真实性、多义性和整体性特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整合。

于永正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图画与句意契合无间,独具匠心。于教师精选一年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典型场景,重点展示一棵小草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富有变化性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对小草的生长和枯死变化等阶段性过程产生初步的体会,进而让这一句诗中极富概括性的“荣”字和“枯”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试想,如果没有如此具体生动的形象展示,那么学生就不能够由春夏两季体会到小草生长过程中两个重要阶段的特点,因而,也就不能深入地体会诗人极富概括力的“荣”字用在此处的高妙。诚如陈平原所说:“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1]。可以看出,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诗句中关键字表情达意的美妙之处,于永正老师精心搭建促进学生学习的“脚手架”。

二、还原情境,理解美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产生的。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来看,知识与现实的建构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在情境中得以展开的。因此,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诗歌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理解诗境之美,是古诗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就《草》最后一句诗的教学而言,按照一般的常规教学流程,既然教师已经引导学生理解了小草在一年四季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形态,执教者一般不会对最后一句诗歌“春风吹又生”进行细致品读。可是,低学段学生能不能理解小草(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呢?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因为在这句诗中,诗人用逆向思维描绘小草形态“从无到有”的系列变化,而且还隐含了环境的变化。总之,诗境不仅跳跃性大而且概括性极强。因此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更是理解上的一大难点。但是,如果执教者再次重复前面的教学方式,那么就不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诗境理解也就缺少适宜的抓手。基于此,在学生理解“野火烧不尽”这句诗的意思之后,于永正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学生自己画出“春风吹又生”的画面)的方式进行即时反馈。这样的教学设计兼具新颖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既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又能够即时反馈学生的理解情况。

一位小朋友经过思考,用绿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茂盛的草叶。(如下图)

于永正老师于是请学生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进行评价,全部学生经过思考,认为这位小朋友画的草太高(茂盛)了。因为春天刚刚到来,小草不可能一下子长那么高。在全班同学的启发下,小朋友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于永正老师对小朋友给予肯定评价,师生交流后,学生发现小朋友没有把春风画出来,于是,小朋友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于永正老师顺势启发他说:“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在老师的启发下,这位小朋友把线条和草擦掉,改为如下所示的图画。

于永正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令人拍案叫绝。表面上看,它是由一位小朋友的三次修改完成的,但实际他是与老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换言之,在这个独具匠心的教学环节,于永正老师以展现一位小朋友的绘画行动为为切入点,引导全班同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完成了“春风吹又生”诗境的理解。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活动中展现出灵动的智慧,同时,也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温度,也有深度。诚如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赵昌平先生回忆施蛰存谈读诗方法时所说:“我的老师施蛰存先生认为,诗要一句一句读,诗要一个字一个字读,不能囫囵吞枣地抓一句就来读读,或者跳过了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去读,这样是不行的,准确地理解诗,唯一的方法就是一点儿一点儿捋下来,就像在一个乱麻里面逮住一个‘诗’头,把它慢慢抽出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2]可以说,于永正老师正是用极富趣味性的情境还原方式引导学生如抽丝剥茧一般真正把诗句读透彻。

三、启迪思想,欣赏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美学家朱光潜说,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然而,正如钱颖一所指出的:“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相对而言,我们更缺乏对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3]结合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特点,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与诗歌意旨相契合的美学资源,陶冶思想,欣赏美。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暗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学生正确画出“春风吹又生”的画面时,于永正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他抚摸着该生的头,微笑着用抒情性的语言说:从你的画中,我看到了春风是从这边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同时,请小朋友跟老师朗读诗歌,体会诗作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欣赏小草的精神之美。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小草不怕烧,很勇敢”;有的学生结合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体会到“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把“坚强”一词改为“顽强”。学生对小草的生命力能够做出较为恰当的评价,究其实质而言,表明孩子们已经能够对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之美进行体认,进而能够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的最后一个戏剧表演环节,也不忘深入挖掘美育资源,陶冶思想,欣赏美。老师(奶奶角色的扮演者)动情地说:“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4]教师巧妙设置不同时代进行对比,体现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是无比的幸福,字里行间流露出“奶奶”对“孙女”健康成长的祝福和未来报答社会的殷切希望。此处既是“奶奶”对现实生活的有感而发,同时也让诗歌的意旨获得升华(由“草”及人)。学贯中西的诗论家叶嘉莹极富见地指出:中华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诗歌的感发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宝贵特质,也是中国诗歌最美妙的地方。[5]可以看出,在于永正老师润物细无声的启发诱导之下,中国古诗最高妙的审美特质与学生的思想之间产生共振和共鸣,学生思想世界的这一抹亮丽底色,被教师成功地绘就出来了。

四、情境表演,表现美

美学家李泽厚指出,自然景物不过是作家通过笔墨借以表达这种“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可见,表现是创作者美学价值的重要实现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总之,语言实践与表现既是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古诗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古诗《草》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于永正老师设计了教师和学生分角色交流分享古诗的戏剧表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精选家庭为戏剧表演的背景,在宽松自由与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设置学生与(平辈)哥哥、(长辈)奶奶之间的情境表演。通过入情入境的情景表演切实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达成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此外,于永正老师以文化比较为切入点创设戏剧情境,教师以一位奶奶身份(生于旧时期、没有文化)和学生进行对话,这样的设计,体现教师关注学生在灵活多变的生活场景中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暗合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的教学要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话中引入“写花”与“写草”的辨析(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哇?),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写作的角度探究诗人高妙的立意。此设计极具教学智慧,既与前面的阅读教学相映成趣,同时无疑又是对学生写作立意的一次具体指导。一般而言,以往课堂的收束阶段教师让学生“简要复述”,往往只注重技能上的重复操练,可是学到的技能方法不去实践运用,仅仅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了解上就无法将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与此相反,于永正老师精心设计的堪称经典的情境表演真正做到了“演得有趣”、“演中有思”、“演有所悟”,可谓一举多得。

对阅读所能达到的境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以读《论语》为例,指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二句而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基于上面的赏析,于永正老师的古诗教学,以审美的视角引导学生从入境到欢喜,进而产生喜好乃至达到享受的境界。可见于永正老师的这一经典案例,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师探索古诗教学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于永正小草古诗
小草的烦恼
小草受伤了
牛小草的牛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小草也会疼
品读古诗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