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2023-03-05 04:31胡晓岳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技能职业

单 志 胡晓岳 张 宁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成为目前重要的手段。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意见;2019年,国务院在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做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决定;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优化体系结构、补齐发展短板,从而有序合理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规模。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2022年3月,教育部将“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列为职业教育“五大突破”重点工作之一。

21世纪初以来,职业本科教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越来越深刻,对职业本科办学定位越来越清晰。潘懋元、石伟平等提出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次”,并且提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以形成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王明伦提出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基层,培养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3];张宝臣等则提出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高级技术,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在该岗位上具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4]。朱俊等、徐国庆对职业本科办学定位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职业本科办学定位应该面向工程技术应用岗位,培养技术和工程应用型人才[5,6]。2021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对此做出定论,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定位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但是职业本科教育各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构建等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

1 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石,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大而不强,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与世界制造强国存在明显差距,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先进制造业迫在眉睫,但是当前普通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制造业人才理论有余、技能不足,造成制造业市场高端技能人才紧缺与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的矛盾。发展制造类职业教育本科有利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解决制造业市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对于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的研究不少。余闯等、杨开亮对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定位研究,提出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强化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通用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和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复合型、应用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7,8]。根据教育部对职业本科的定位,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及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制造类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设计、智能制造、增材制造、职业群的中高端岗位,能够从事非标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工艺设计、复杂部件数控编程与加工、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 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提升职业素质和思政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密对接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奠定人才可持续发展基础是课程体系研究的重大课题。方泽强提出职业本科三种课程开发策略:一是沿用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职业本位课程逻辑开发课程体系,二是改造目前应用型本科和民办本科的课程体系,三是参照德国“学习领域”重构课程体系[9]。

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建设,要充分体现理想信念坚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强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对接装备制造行业的中高端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职业和技术技能高层次的特性。

采用职业本位课程逻辑重构现有民办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并建设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课程的三大子体系,即思政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以及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思政课程体系为引领,以职业岗位为中心、“X”证书融合和技能竞赛融合为两翼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为躯干,以创新创业和科研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推进器,全面提升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思岗赛证创研”建设的三大课程体系

表1 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平台+方向”课程体系

2.2 课程体系建设

2.2.1 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为引领,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一些高校对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理解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对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还不得要领,缺乏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

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纳入专业教师,在“第一课堂”中改革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深度挖掘所教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践行专业教师参与的全员育人。加强“第二课堂”中的党建实践活动,学习优秀党员事迹、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青马工程和灯塔工程等活动。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线上育人作用,加强网络育人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学校官网、学校公众号、线上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的教育和服务功能。要以学生喜欢的网络形式,润物细无声地透过学生的眼睛直达他们的心灵。探索形式多样的服务,通过建设精品在线开放共享课程资源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时事政治热点话题进行教学改造,融入课程,使之成为线上课程的导入部分(图2)。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载体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立德树人。在“第一课堂”中践行专业课和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和“第三课堂”的线上育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塑造职业教育立身之本。

2.2.2 以职业岗位为中心,“X”证书和技能竞赛为两翼,建设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主要面向设计、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产线、增材制造等制造业产业链中高端职业岗位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紧围绕产业链中高端职业岗位,将“职业化”贯穿始终,建设基础扎实、技艺精湛、就业竞争力强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1)以职业岗位为中心,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搭建宽广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深化与制造行业优质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订单班联合培养人才,互聘共用专业人才,邀请企业技术高管加入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校企共建命运共同体,相互促进发展。

第一,围绕先进制造产业链中的中高端职业岗位,展开行业产业链的中高端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明确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参照企业各个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专业相关“X”证书技能要求,将岗位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重新梳理,一一对应到专业基础课程,并增加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增材制造技术基础等初具经济规模的新技术课程。

第二,校企协同建设精品在线共享课程(包括线上线下课程以及教材等配套教学资源)。与行业优质企业展开调研活动,联合制定项目的总体规划;学校负责课程网站的建设,同时企业负责从实际项目中遴选出典型的易于教学的项目,并提供企业实际的设计、加工、生产等数据;联合制定满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内容;企业负责课程运行情况的反馈,学校根据反馈结果更新网络课程内容(图3),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迭代更新,紧跟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图3 校企协同共建精品课程

(2)课证融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职教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评价的有效手段。“1+X”证书是围绕市场需求创立的,它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两方面要素对立统一起来,反映出职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是社会、学校以及企业都认可的评价标准。其放在学校可以作为专业教学评价标准,放在企业可以作为员工技能定级、岗位晋升、升职加薪的标准,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对接,将教学评价标准与企业技能评价标准对接,提高毕业生技术技能的社会认可度。因此,“1+X”证书制度是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制度,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落实“1+X”证书制度要通过“1”与“X”的有机衔接来实现,它们的具体载体都是课程。为此,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都要和“X”证书的目标、内容进行对接。

首先,要对“X”证书的相关知识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其碎片化,融入专业基础课程中,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渗透、更新、替换、扩充;其次,建立“X”证书库,每一个专业方向建设2~3门融通实训课程,并定期更新、升级和替换(图4)。如设计方向对应“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注塑模具模流分析及工艺调试”“拉延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方向对应“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数控车铣加工与多轴数控加工”“精密数控加工”;增材制造方向对应“增材制造模型设计”“增材制造设备操作与维护”;智能制造产线方向对应“生产线数字化仿真应用”“智能制造生产线集成应用”“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与控制”,实行“X”证书选考和淘汰制度,当某证书含金量低导致课程连续三年无人选修时,即可取消该课程,甚至取消该专业方向。

图4 “X”证书内容碎片化融入专业基础课程

(3)赛课融合,拔高课程体系的技术技能水平。技能竞赛融合了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将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的子模块进行项目式教学化改造,融入对应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以大赛为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①将世界技能大赛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对大赛项目子模块进行梳理改造,将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在“第二课堂”上建设完整的线上技能大赛课程,以扩大学生受益面。

如表2所示,以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为例,内容包含模具设计模块和模具制造模块,其中模具设计模块主要内容为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块主要内容为设计与编程、数控加工、装配与抛光以及注塑成型。

表2 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内容

将世界技能大赛赛项内容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线下专业课程,并且建设专门的技能大赛线上导学课程,如图5所示。

②将世界技能大赛评价标准融入课程评价标准。大赛的评价标准融合了最新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使技能教学标准化、规范化,将设计模块、制造模块以及职业素养等模块的评分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如“工程制图”中增加模具行业标准的介绍,在设计类课程中考虑经济性,在实践类课程评价中增加安全性等指标,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求,改变了教学评价中主观分占比大的弊端[10]。

2.2.3 创新创业与科研共同融入课程体系,丰富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产业需求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1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自此之后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热烈开展。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优秀学生挥洒青春的舞台。但是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还是需要课程这个重要的载体。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坚定创新创业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前沿,也是立德树人的载体之一。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回归大学本质的根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保持知识传统与大学学术组织根本属性的唯一途径。当然,这一切最终都需要通过大学组织内部的自然人即教师来实现[12]。职业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融合更多指的是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其科研应服务于当地产业升级,更倾向于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这成为职业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创新素材的源泉,对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及创新实践课程开设起到重要作用。

科研与创新创业融合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即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中增设创新思维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培养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增强学生适应制造产业技术不断更新的能力。

如图6所示,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如增设“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培训”课程等,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在专业方向课程中的专业课程和“X”证书实训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如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塑料章节教案中,引入讨论汽车行业“以塑代钢”成就及遇到的困境,引导大家想办法提高塑料强度,替代钢铁件,实现汽车轻量化目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和态度;开设校内项目化活页式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聘请4~6名科研项目教师,将科研项目进行教学改造,以活页式项目为课程项目,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行创新创业普适性教育,训练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和态度;开设创新创业大赛培训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图6 “研创课”共融的课程体系

3 结语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但是大而不强、创新不足的问题较为严重,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建设完善的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能够适应当前制造产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技能职业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秣马厉兵强技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