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为主线 积极语用 修炼“言值”
——访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校长徐瑛

2023-03-06 07:56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口语语言

文|徐 瑛 本刊记者

记者:徐校长好!我了解到,您和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倡导“积极语用”的教学主张。能不能请您谈一谈,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积极语用”的教学探索的?其内涵和价值是什么?

徐瑛:感谢您的关注。我们做“积极语用”的教学研究主要基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少语”现象。一直以来,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学习语文应掌握的四项基本能力,然而现行考试评价缺少口语考核,导致教学中出现重文轻语、做题多说话少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说”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必然会影响到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是基于语文课标的方向指引。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版课标,都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可以说,“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三是与我们的校园文化一脉相承。我校结合校情,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中汲取经验,经十年实践,提出了“好好生活,就是教育”的办学主张。以“衣食住行财”生活空间为依托,始终坚持做自己的“新生活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教育是为了“在成事中成人”,引导儿童用积极的情绪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努力做积极的生活者、学习者。

再者就是我偶然间读到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关于“积极语用”的文章,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积极语用”是以学生的“思”为核心,着重于语言背后“思维力”的提升。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教学最终应该指向能体现学生高阶思维的“深度语用”。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做着机械认知、单向接受的“消极语用”方面的努力。反观我们当下的课堂,学生的语言表达缺少足够的安全场、实践场。语言表达是一个人终生成长的需要,“积极语用”便是这种成长需要的“蓄水池”“动力源”,以此引导学生积极生活,让他们的人生焕发自信、自觉之光。

虽然说“积极语用”在我国有近十年的研究历程,但多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实践操作层面的经验相对较少,这更坚定了我们做这项研究的决心。

记者:确实,口语表达素养是一个人的必备素养、关键能力。那么,贵校在“积极语用”方面的研究与探索,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徐瑛:我们说,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任何一项探索与研究都会经历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寻找策略、实践操作、反思总结的过程。细细想来,我们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首先是初级萌芽阶段。早在建校之初,走进我们老师的课堂,我就比较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慢慢地发现,课堂上老师讲得很多,导致学生发言的机会少。他们缺乏表达的自觉性,且发言质量不高,多数学生处于静默的被动接受状态。课堂的面貌令我很担忧,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出学校将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课堂上有所作为。改变这种现状,关键的突破口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更多“开口”的机会。记得从2015年开始,学校每年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口语表达的锻炼平台,如听故事、讲故事、百家小讲坛、整班讲演故事等,目的是让学生开口讲话,乐于表达。这是我们研究探索的第一个阶段。

其次是发展提升阶段。为了让口语表达研究从生活走向课堂,学校加盟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联盟,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组块教学思想的儿童言语表达力提升的实践研究”,聚焦语言表达,立足教学方式的转变,积极开展“课题进课堂”活动,使儿童语言表达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此期间,老师们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理论素养、教学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古人谈读书》《搭船的鸟》等课例在区域乃至全国都获得广泛关注,与课题相关的多篇论文发表、获奖。

再次是凝练深化阶段。2022年版课标提出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强调“注重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目前,我们的课题已走向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研究阶段。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合作,做基于“大学—小学伙伴关系”的口语表达力测试与教学改进探索,依托高校专业、科学的指导,将儿童口语表达素养发展研究做深、做实、做精。2021年,两个关于表达的省级课题“说为主线的小学‘图景语文’教学创新研究”“‘语情档案’支持下的小学生口语表达力测试与教学改进研究”获准立项。同时,“基于测评的儿童口语表达力培养的幼小衔接路径创新”获批苏州市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自信度、参与度、发言质量、个体发言时长等指标多角度观察、分析,以此为依据,改进课堂教与学的方式。这个阶段,教师的课堂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再成为写在纸上的理论,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课堂行为。

记者:可以看出,在徐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老师们依托课题、项目,将“积极语用”理念不断地推向新高度,在课堂上也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目前,学校的课堂样态是怎样的?

徐瑛:学生是课堂表达的主体,课堂应该成为儿童的语言实践场,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语用”理念下的课堂就是以“说”为鲜明特征的,变以往的“教师多说”为“学生主说”,追求说为主线的“图景语文”。这个“图景”应具有大框架、多情境、宽画面、深意象、强表征五大特点。

或许这样说还不够直观。举个例子,我们课题组的胡玲老师近期执教了一节研讨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牛郎织女(一)》,呈现的就是这样的课堂样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以往的教法一般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创造性复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上台展示,最后反馈评价。当然,这种教法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胡老师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以全新的视角构建本节课的教学,以大情境导入,以大任务驱动来推进整个教学。首先,胡老师以“争做故事讲述人,让经典永流传”为真实情境,再用三个任务引导学习活动:发挥想象,把情节讲具体;面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国民间经典;化身爷爷、奶奶或老师等角色,到生活中讲述故事。三个任务,三种视角,在角色的变化中实现了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课堂上,学生语言运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创新的思想内容与鲜活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课堂中生成。

记者:2022年版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看得出,您和团队已经在积极地践行这一理念。我们知道,口语表达测评有一定的难度,贵校是否开发了与之匹配的测试平台或工具?

徐瑛:潘涌教授认为,“积极语用”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唤醒语用行为的动机;二是构建全面、完整、主动的语用能力体系;三是追求语用品质的卓越,即内容与形式的高质量融合。在评价方面,我们立足于“说”,关注学生倾听的专注度、对话题理解的敏感度、表达的心理意愿、言语输入的品质等因素。我们利用现代化智能平台,在高校的专业指导下,共同研制了口语测评量表,如“小学生口语叙事测试量表”“小学生演讲测试量表”等,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做充分前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学生的“语情档案”,记录他们口语能力发展的图像。“语情档案”的开发研究,从过去教师主观模糊判断走向以数据与观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口语教学与评价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记者: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建立专门的档案,还是头一次听说。这样的做法有创意,有效能,真好!刚才,您聊了学校口语表达实践研究的背景、价值及发展的阶段,我真切地感受到您和团队下了深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期待您的团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徐瑛:这是一条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路,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努力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要持续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也会重视教师的“言值”修炼,让课堂语言充满活力,让教育迈向更高品质。

在“积极语用”的课堂上,我们还应始终秉持学科育人的理念,真正将2022年版课标精神落到实处。我们希望每个孩子从科小走出去,都能不惧表达,智慧言说,积极生活,焕发主体自觉之光。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口语语言
语言是刀
酒中的口语诗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口语对对碰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