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补丁,让表达与交流落地
——以低年级课前五分钟话题设计为例

2023-03-06 07:56江秋颖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补丁口语笔者

文|江秋颖

一、低年级教学中“表达与交流”的漏洞

2022年版课标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些素养的培养,都是需要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实践的,即离不开语文表达与交流能力。然而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一节课40 分钟,一个班级40 名左右的学生,在集体授课模式下教师很难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机会,更不用说这样的表达与交流是否真实与充分。笔者发现,日常教学实情与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建议有所相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空中楼阁”现象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是举手最积极、表达与交流欲望最强烈的学生,但我们也发现低年级学生回应他人时常常答非所问。除了低年级学生本身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性外,学生对交流主题接触不深、不感兴趣,或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样的针对性内容也是重要原因。这就导致课堂中的表达与交流如空中楼阁,虽已搭建起来,甚至看似华美,却不接地气,不稳当。口语表达频率的安排、主题架构的合理性与连贯性、真实发声的语境等地基都需要打牢。

2.“少语失语”现象

课堂教学中,表达与交流需要师生、生生或学生自己结合真实语境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但课堂中,除了口语交际课上学生能专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外,其他课上基本还是靠回答问题来表达与交流。因为教师在课堂中要带领学生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学习,所以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本身就是压缩过的,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表达机会就更少了,呈现出一种学生“少语”的现象。课堂中,教师频繁提问并让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本意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唤醒“失语”学生的思考,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完整表达因众人接力被迫截断,教师的短时评价无法在主题背景下系统性地贯穿始终。

3.“消极语用”现象

2022年版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提出“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的要求。而在真实课堂中,教师虽然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语言互动,把自己的视角转化为学生,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留出时间给更多学生表达,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仍带有“居高临下”之感,做了过度的框架限定。学生不能发自内心地畅所欲言,还要在教师的“生拉硬拽”中直奔某个终点,这就导致学生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呈现出一种“消极”的表达状态。

二、课程补丁对弥补低年级“表达与交流”漏洞的重要价值

1.课程补丁的内涵解析

既然课堂教学的完成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表达与交流,一节课40 分钟的时间又有限,那我们就需要整合教材,深挖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突破口,结合学生实情,赋予他们更多积极语用的表达机会。因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为了弥补课堂暴露的漏洞,笔者借助打课程补丁的方式,提炼出每册书、每个单元的口语表达进阶点,让其与单元主题、素养导向相结合,从课堂的前五分钟开始,逐步渗透,让学生自由而灵动地积极表达。

2.课程补丁对“表达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1)整合价值。

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课堂中的每一次表达与交流也不是单独呈现的,如何让篇与篇之间进行主题连接,让每次的口语表达步步进阶?课程补丁将课堂教学中零散或不适合立刻发散的口语表达点整合起来,利用课前五分钟的专门时间,既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缓和了教学与表达、表达与时间之间的矛盾。

(2)创新价值。

以往教师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完善教师引导语、评价语,为学生增加发言机会上,主体还是教师,所以学生的表达还是围着教师的观点。课程补丁的出现,创新性地弥补了课堂上“表达与交流”个体语言经验的空白,化繁为简,将课程中易忽视遗漏的点与要特别关注的点整合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升了表达能力,学生也更容易形成系统的概念。

(3)育人价值。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语文课程中的课程补丁“课前五分钟”活动也肯定是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的。因为课程补丁创设的情境源于学生生活中语言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所以学生在课前五分钟的活动中不仅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程补丁让低年级“表达与交流”落地的实践探索

在落实低年级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从编创班本小课程、营造小班化氛围、化问答交流为无形这三个方面展开“课前五分钟”的实践探索。

1.编创班本小课程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需要一段适应期,所以在编创班本小课程即“课前五分钟”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同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外,儿童是生命发展的个体,“课前五分钟”中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式发展的一般规律。

基于教材,笔者梳理了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跟教材有关的话题(见表1)。整个单元话题都创设在“春天”这个大环境下,且实际教学时间也是在春天,学生很感兴趣,也乐于表达。这一单元有一个口语交际专题——注意说话语气。笔者在课前五分钟创设了“我想让老师中午带大家去操场上找春天,我会跟老师这样说”的情境。因为学完前四篇关于春天的课文后,和现实生活中的春天相比,还是会有所不同,前后勾连,学生更感兴趣,也更有探索欲、求知欲、表达欲。在学生跟笔者说想出去找春天时,有的学生直接说:“老师,我想出去找春天。”语气太生硬,被我直接拒绝了。有的学生讲道理:“老师,我们最近学了这么多关于春天的课文,我想和同学出去找春天。”我又拒绝了,因为学生只是说他想,而且语气干巴巴的。有的学生撒娇说:“老师,我好想中午跟同学们出去找春天啊,我们一定会乖乖的,好吗?”我笑着同意了,感受到了学生的热情和期待,甚至自己也想出去看看。

表1

课前五分钟,笔者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跟老师说这个话题,老师同意的就坐下,等待中午时间外出,没被同意的则观察其他同学的表达。整个过程进行得很快,学生互相观察、体悟,发现每个学生想出去的理由不同,但只要语气都是委婉和温和的,就都能得到肯定答案。没有通过的学生,也能在接下来的口语交际课堂中通过其他情境模拟,然后下课再找老师表达。为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笔者会在不同的情境模拟中请学生相机点拨其他同学的表达,然后再总结,这样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能学有所得并用在实际生活的表达中。

2.营造小班化氛围

当然,“课前五分钟”不是把课堂变长,而是在课堂的前五分钟中,通过轻松、快速的方式减轻学生负担,串联单元要素,避免机械训练。只靠教师一个人跟学生交流是肯定不够的,在班级人数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小班化,让每个人都不需要等待,轮到自己就能有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呢?笔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建设开放的表达与交流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自主、合作、探究性交流能让40 多名学生瞬间变为四到六人的小班级,学生在其中可以即时生成,及时交流反馈。教师既可以邀请每组一名小代表在全班互动交流。这样,教师既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交流过程进行评价,又能观察到每个学生的交流态度、参与程度。

3.化问答交流为无形

所谓积极语用,是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主动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积极语用包含“自觉语用”“全语用”和“深度语用”三个相对独立、有机融合的子概念。为此,笔者明确“表达与交流”的定位和功能,注重表达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内在联系,追求语言表达和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如在一年级上册最开始的“我上学了”这一专题中,笔者没有通过简单反复的问答去跟孩子交流。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刚刚接触老师,内心还是会紧张、忐忑,怕回答错误,表达不具有完全真实性。笔者通过邀请学生的爸爸妈妈、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以视频的方式来表达,让学生快速熟悉这样的语境与氛围,能畅所欲言自己开学前做了哪些准备、心情怎样、上学后跟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想问问身边的老师同学,等等。化问答交流为无形,让学生能自觉地去表达,在积极的语用氛围中感受、浸染、成长。

猜你喜欢
补丁口语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健胃补丁
酒中的口语诗
绣朵花儿当补丁
补丁奶奶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大病医保期待政策“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