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探索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

2023-03-11 13:59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管理学特色理论

曹 博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2)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从曾经一个人口最多、贫困率最高、经济底子最薄弱的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国和最大商品贸易国。以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为例,1995 年,中国只有3 家企业上榜;到了2022 年,有145 家中国企业上榜,连续三年居于榜首。

中国企业取得的成就,折射出了中国企业管理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实践的改进也需要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2 月7 日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特别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专家学者认识到,中国企业管理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管理学理论,应紧密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之路,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1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不断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管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概括来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探索起步阶段(20 世纪50 至70 年代):中国企业管理学主要受苏联管理学的影响,其特点是理论研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题,注重对生产过程的规划和控制。

转型实践阶段(20 世纪7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也开始吸收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在这个阶段,中国企业管理学以企业管理实践为中心,研究领域涉及管理科学、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

系统建设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1 世纪初):中国企业管理学开始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方向涵盖了企业管理、组织管理、创新管理等多个领域,更加注重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进行本土化研究,中国特色逐渐突显出来。

创新发展阶段(21 世纪初至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企业管理学开始融入全球,并与国际管理学理论进行对话和交流,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

经过70 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企业管理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融入现代管理学理论,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管理方法;在实践创新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华为公司的“灰度管理”、海尔公司的“人单合一管理”等。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克服后发劣势、形成独特优势,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2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中国企业管理学取得成就的同时,必须清晰认识到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发展仍存在不足。在2016 年5 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研究方面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钩、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存在教条主义现象。忽视中国国情和企业管理实践,将西方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生搬硬套在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变化和发展分析不够透彻,对中国企业管理的特殊性研究不够系统,导致管理方法不接地气、不切实际。

第二,对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认识不够到位。受西方管理学研究范式影响,过度追求定量研究,缺乏定性思考,出现重科学管理而轻民主管理的现象,导致在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管理思想中“重物轻人”理念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对人民性的理解不够深刻。

第三,对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解读存在片面化、歪曲化、极端化现象。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深度和广度存在不足,过于机械地进行应用。少数企业管理者盲目推崇西方企业管理学,“文化自信”尚未完全树立。

第四,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研究。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实践变化频繁,长期性研究难以维护有效性,同时缺乏标准化评价体系,导致研究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

3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与西方企业管理学的差异

《晏子春秋·杂下之六》中写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改革开放之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企业管理理论,被大规模引入我国;国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几乎第一时间被介绍给国人。但在西方企业管理学在国内开花结果的同时,也必须正确认识到中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之间的差异。

第一,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异。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建立在西方文化、历史和商业实践的基础上,有其特殊性、限制性,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大样本统计学作为研究范式,强调研究结果的可复制性,然而这些研究多数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开展的,结果未必具有代表性。即使是相同的管理问题,环境背景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因此,必须强调管理方式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应加强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同管理问题的比较研究,找出管理方式方法间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探寻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管理理论。

第二,企业管理理念的差异。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相比,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属性。管理理论同时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是生产力属性,而社会属性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属性。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将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在对一项决策作出选择时,更多的是趋向单独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西方“经济人假设”理论影响下,资本要为资本家赚取最多利润,而管理活动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资本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扮演的角色不同,也会导致相应的管理理念出现巨大偏差。

第三,企业管理研究方法的差异。自弗雷德里克·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西方学者对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过分强调数据验证、模型分析等,擅长对“物”的管理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人”的管理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侧重于以定量的方式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实际经验和人的因素对管理决策的影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够适用。

可以看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整体更加注重对“人”的管理。如果说对“物”的管理是管理技术性的体现,那么对“人”的管理则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我们党自创立以来,便有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发动人民的优良工作传统。早在1934 年4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颁布的《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就规定在国有工厂中设立工厂管理委员会,为工人参与生产管理创造了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实践中开创了工人生产竞赛,如“新记录运动”“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等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方法。建国初期,我们党对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民主化,增强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鞍钢厂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模式是中国企业民主管理方法的成功体现。因此,在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的同时,也要着重研究它的社会属性。

4 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创新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并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发展实践,结合中国企业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更好地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怎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等重大问题,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对于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来说,也要考虑如何将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遵循党中央的决策和方针,确保企业发展方向符合党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要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历史、宗教、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中西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更多体现为契约关系,讲究的是“法、理、情”。与之相对,中华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更注重的是“情、理、法”,人情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以集体利益为重、长期规划等概念,这些文化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就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参考学习,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理念、“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说”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时代下,中国企业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企业管理文化中,形成独具优势和国情特点的企业管理文化。

第三,要促进共同富裕践行社会责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和服务的组织者,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财富分配的重要媒介。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中,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就认为,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又如“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指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树立品牌形象,增加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以此获得更多的效益。在西方,企业经常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用来吸引更多客户,以此创造更多利润。而中国企业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从单一的利润导向往利润和社会责任的双导向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企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其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在做大做好、切好分好“蛋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同样,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的构建,绝不可复制照搬西方模式,要充分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把握住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围绕中国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猜你喜欢
管理学特色理论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中医的特色
浅谈管理学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