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教育自觉的培育策略

2023-03-12 08:22张迎春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理念

张迎春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安徽·宿州 234101)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加强目标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要运用好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落实人人育人之责,重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贯通办学治校各方面,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实效。

“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是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自觉围绕“育人”这一目标开展工作,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育人使命,主动担当育人职责,牢固树立知识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基本认识,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并采取行动。 其中,教师是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主体,决定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教师只有高度的教育自觉,只有思想深处意识到自己应有的育人职责, 并深入把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入把握三全育人的方法论要领,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自觉融入工作中,履行育人职责、产生育人功效,三全育人才能落到实处。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师教育自觉

教育自觉是教师对三全育人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刻思考,进而自觉地规划、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 它是教师基于对教育的清醒认识和合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育人责任和目标,形成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围绕“育人”目标开展工作,自觉遵守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积极探索和创新,持续提升教育水平的一种态度和行为。

教育自觉不是教育者的教育本能,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内容机械反应、重复,或者是被动地应对,而是教育者心甘情愿地、主动地、有意识地为达成教育目标进行努力行动的良好教育品质。 教育自觉促使教师自觉树牢先进育人理念, 遵循先进的方法围绕育人目标,不断推进育人实践,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积极性、自觉性和发展性。 具体来说,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师教育自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自觉往往基于教育主体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反思的基础之上。 教师的教育自觉是对实施三全育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把握,形成清晰而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明确育人目标、方法和教学效果,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对学生的影响。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只有深刻认识三全育人改革给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挑战,并认识到这些要求和挑战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机遇, 深刻认识到三全育人的价值和意义,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意识和行动,才能找准自己在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中的定位,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学生发展始终, 做到时时处处育人,才会产生在教育实践中为实现立德树人任务,为实现育人之责,不断改进教学,努力发展自身,不断提高育人的自觉。

(二)强烈的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承担着神圣使命。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1]

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要有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教师的责任意识在教育活动中主要体现为作为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能把握时代的要求,将教书育人工作自觉融入社会发展和党及国家发展的大局中,自觉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作为高校教师,就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时处处发挥育人作用,用自己扎实的学识、良好的师德教育学生,熏陶学生,将立德树人贯穿学生思想教育、知识教学和社会实践全过程,引导学生做到明大德、成大才、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三)良好的课程思政素养

课程思政是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提出了新使命,因而要求全体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融入全员育人工作中,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作为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肩负着铸魂育人重任,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要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提高育德能力及价值引领能力,掌握有效的思政育人方法,以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为己任,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接受思想熏陶,在实践锻炼中增进才干,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自我更新的能力

教师教育自觉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时代使命责任担当的自觉把握,是精神状态,更是扎扎实实的实践行为。 教师的教育自觉还表现在教育者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能够摆脱盲目和无意识的教育活动,做出正确的教育抉择,不断进行改进和自我更新。 这主要表现为对当前教育一些不合时宜的理念、方法进行反思和改正, 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用以指导教育实践,切实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启智明理尚德的职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育人的理念, 主动加强对三全育人理念的学习,将育人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要做到教书育人,高校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调整,提高德行修养、加强精神塑造、境界提升,不断增长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才能内外兼修,用正确的道德呵护善的价值观,用智慧的情怀影响好的涵养,用自身言行示范熏陶美的行为。

二、教师教育自觉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

新时代高校育人培养环境及育人培养需求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应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坚持把育人为本摆在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发挥教师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师是高校全员育人的中坚力量。 拥有良好教育自觉的教师明了、认同高校实施三全育人改革的意义所在,往往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时时处处自觉地调整和改进教育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首先,教师教育自觉能够促进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有效性。 高校三全育人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教育自觉则是教师自我调节和改进的表现,是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通过教育自觉,教育者能够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在高校实施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三全育人才能形成合力,全员育人才能有力度;各种资源才能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其次,教师教育自觉能够促进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针对性。 高校三全育人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差异化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而教师的教育自觉则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 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教育自觉能够促进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创新性。 高校三全育人需要创新育人方式,构建育人新体系, 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教育自觉则是教育内部创新的表现。 通过教育自觉,高校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课程教学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整合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许多教师“走出去”,提高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教师教育自觉培育策略

随着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推进,教师教育自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高校教育中坚力量的教师,其教育自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发展。 因此,培育及加强教师的教育自觉,能够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任务。 教师教育自觉既需要外在引导与激励,也需要教师的内生动力发展,两者结合才能更有效促进教师教育自觉的生长。

(一)加强引领激励,助力教师的认识自觉和行为自觉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2]的神圣使命。 担负这样的重任和使命,没有教师自觉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明道、信道、传道,因为自身明道才能增强教师育人的本领,自身信道才能增强教师育人的动力。 教师自己只有坚信理想才能有底气、有信念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也只有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用正向的价值观塑造学生,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从而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的要求,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使教师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增强认识自觉和行为自觉,自觉去思考、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而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学生发展全过程。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作为承担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 教师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以及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具备了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时时树立起勤奋敬业的意识,处处以德立身、以身作则、以德施教,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塑造学生的品格。教师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就要坚持修师德、铸师魂,坚守育人初心,加强自我提升与自我约束,立德树人。

高校可以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促进教师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提高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 通过优化师德考核工作机制,增加教师师德自评及承诺,强化师德评价激励的引导与惩戒作用,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促使教师对自我提出严格要求;可以通过警示案例,用那些违反师德师风的反面典型案例来警示教师,促使教师进行深刻反思,并引以为戒,保持清醒,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做到自省、自励,把教书育人与提高自我修养结合起来。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激励就是对教师教育自觉进行肯定的手段,包括表彰、推广、重用等。 通过不断激励,教师的教育自觉就会出现 “激励——成果——激励——成果”的良性循环,教师的教育自觉在适时地满足中产生高昂、热情、创新等正能量。[3]这些正能量能不断激发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履行全员育人职责,也能不断激励教师更新自我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

高校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那些认真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自觉围绕“育人”目标开展工作,用心用情用智慧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进行表彰、鼓励,激励教师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情感,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评价过程中, 应注重教师在教育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主动参与评价过程的积极性,使教师在自我评定和与他人比较的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激励教师反思、改进和自我实现的途径。

(二)激发内在动力,助力教师自我追求成长

教育自觉对于教师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使命,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有着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自觉有助于教师自我成长。 培养教师的教育自觉,关键在于激发其内在动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做某件事,无论是出于理性的选择还是情感的支配,都有赖于积极主动的信念或力量,这就是内驱力。[4]作为高校教师,内驱力的作用在于教师把牢三全育人的理念,真正把自己作为全员育人的一员,并愿意为育人工作付出切实有效的努力,主动给自己加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与素养, 在时时处处育人中实现自我价值。激发教师内驱力,就是变“要求”为“自觉”,变“被动”为“主动”。

以目标引领可以激发内驱力。 用教育目标引领教师积极参与三全育人改革,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育人地位,主动参与全员育人,优化育人各环节,用心用情育人育心,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促进教师教育自觉形成。[5]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育自觉及其作用的探究, 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自觉的培育策略。 高校应不断加强外在引导与激励,同时注重教师的内生动力的发展,两者结合,才能更有效促进教师教育自觉的形成。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