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的遵循原则与主要内容研究

2023-03-12 08:22王思懿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考核思政

王思懿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课程育人作为支撑。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化高职院校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的重要选择,可以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为此,学界围绕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建设思路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理论成果,然而其中关于课程思政考核的相关研究则较为少见。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考核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和“晴雨表”,对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导向性和保障性作用。 由此,厘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的关键内容,让课程思政的推进有着科学的考核遵循原则与主要内容,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意蕴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通过“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体系,以深化各高校将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的总体要求。 ”[1]这使得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实践指导性。 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来说,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重要的目标特点,要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与职业责任感,作为重要的育人内容予以凸显。 课程思政考核作为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内容和效果进行测量评估的重要方式,不仅反映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在职业性和应用性上的实践状况,而且能够通过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聚焦,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提供着力点。 尤其是在当前深化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培养个性化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除了深化育人平台打造、育人理念革新、育人方式升级等外,更需要建立机制,促使不同的育人主体切实围绕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而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育人活动,而课程思政考核正是重要的着力点。

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表现出的问题看,无论是由于教师综合能力薄弱所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积累不够、挖掘思政元素能力欠缺及课程思政理念转变不到位,还是鉴于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健全而引发的协同育人合力不足、考核结果利用率不高等,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缺少一个系统科学的课程思政考核,作为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参照。 因为一套科学完备的考核体系不但能够从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为课程思政的科学化运作提供方向性指导,有效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等情况,而且还可以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通过强化育人意识来落实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 基于此,为了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整体水平,除了从管理制度供给、师资力量培育、教学场域优化、课堂手段创新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外,更需要从课程思政考核方面予以强化。

目前,学界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的研究现状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课程思政考核重要性的研究。 孔德兰和王玉龙通过厘定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制度设计、载体选择、融入程度、教师队伍等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完善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是破解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困境的重要切入点。[2]二是关于课程思政考评主体的构建研究。 张启鸿认为要发挥好科学考评体系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可以从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和企业四个评价主体入手。[3]三是关于课程思政考核指标构建的研究。 唐正玲和胡蕙芳以新生研讨课发挥课程思政效力的实践探索为例,指出学生的课堂状态和课外实践表现、考察作业质量、课后调研等,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有机融合“德育”与“智育”、学生的思政状况改变及自身的持续发展情况等,都是考核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4]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思政考核的研究切入,为我们深化课程思政考核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细致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于课程思政考核的研究谱系整体上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点,并不利于我们从全景的角度推进课程思政考核建设。 为此,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考核原则和考核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建构了课程思政考核的内容,以期不仅能够为有效防止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化、空洞化,让专业课教师如何有效地将价值塑造、知识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实和细化到具体章节, 提供具体的实践方向和行动指南,而且也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让课程思政各项任务的落地生根有了具体的抓手。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遵循的主要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考核在遵循原则上除了公平、公正外,还需要在契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就如何循序渐进地激发教师“以现有经验为基础不断反思,使其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精髓,创造性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5]提供有力的指导。 因为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来说,教师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力量。 为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考核原则需要有利于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为教师发掘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元素与激发育人自主性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

(一)正确政治导向原则

伴随着整个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种文化思潮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关乎着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重任。 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属性和特征,在具体的考核管理工作中要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和育人导向,既要确保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又要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有效精准地全方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可以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 那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的教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就成为考核的首要标准和基础要求。 尤其是对教师在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考核时,要将能否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内容去阐释,作为重要的规范性原则。

(二)育人自育相互兼顾原则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通过教师主动性发挥对知识载体进行再拓展的行为方式,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把知识内涵与道德教育内在关系的重新勾连,要求教师以实践教学为支点将教书育人从传统的复杂关系中超越出来,让知识重新回归到塑造美德、引领价值、激发善意的本真功能上。 可以说, 课程思政无论是对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与素养,还是教师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愿景都提出了双重要求。 课程思政不仅是专业课教师以课程教学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教育、塑造学生人格,同时也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方法。 在遵循育人和自育“双管齐下”原则之下,应对自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及时关注教师本人政治素养、政治立场的变化,是否做到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真正实现教师自我成长与学生成才的同向同行、有机统一、共同进步。

(三)自评他评互推互促的原则

从考核主体视角看,课程思政考核针对的是教师主体育人活动质量的考量,重要的目标之一在于激发教师积极整合各种育人资源,让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坚定高尚的理想信念、厚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 同时,课程思政也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深化的实践教学形态,目标之一让教师通过对外在教学表现与内在教学意识的深度反思与对标,来实现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再提高与再突破。 它要求教师既能够根据相关要求与标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外在评价结果有一个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也能够依托对自身行为的内在省思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历史演进、政策内涵与实践创新等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和理解。 其中,自评要有实实在在具体的评价内容,避免空洞泛化,让教师能够对自我教学行为面貌、风采、德行等有一个系统化的认知。 他评的重点是学生视角, 因为课程思政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从学生眼中折射出来的教师表现具有更加深远的育人意蕴。 在评价中,要把自评与他评的内容互为参照系,推动彼此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课程思政考核的恰适性内容,并以此为契机找到契合不同课程、不同主体的课程思政考核方式,从而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支撑。

(四)重在建设过程的原则

无论是从整体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效能实现来看,还是从课程知识内含的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同频共振来塑造学生成长成才来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进行系统化设计与全方位关注,才能保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就学生方面而言,关注重点在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要看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信仰,形成了健康的专业伦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要注重“教”的过程,关注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方法,及时根据反馈情况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修正。 为此,课程思政的考核应着重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变化和思维模式优化、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意识提高和育人技能提升进行考察,从而在全过程的育人活动中推动课程思政内涵的不断深化。

(五)知行有机统一原则

课程思政 “不仅仅是追问其范围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人的价值之学”,[6]是一项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伟事业。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立德树人不应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更要落在具体行动中。 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绝不能出现行为表现与内在要求相背离的情况。 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及认识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的能力外,更要考查学生是否将道德观念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知行有机统一的原则是对整个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与育人结果的有机统一,并从认知达成与实践目的、知识习得与行为转化、智慧汲取与美德践行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一方面,考核中“知”的维度为优化课程思政的思政内涵不断延展打造了鲜明的理论谱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的内容所指向的范围;另一方面,考核中“行”的维度为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生态不断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实活力,让学生“知”的内容有着生动的实践魅力。 可以说,课程思政考核的知行有机统一原则要求课程思政考核不仅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而且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良性互动。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考核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考核所关注的考核内容主要针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展开,具体来看需要将其放置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场域中去考量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性问题。 因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的出场体现了教育对人主体性、能动性的承认和激发,目的在于“帮助师生通过对学科知识、学科伦理的学习探索,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生活世界、知识理性、精神价值间的统一架构”,[7]具有鲜明的中国教育特色。 为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考核应整体上围绕中国特色育人目标、育人方式与育人结果三个维度展开,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人目标是否适当且合理

从宏观层面来看,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微观层面看,课程思政目标是否适当的问题,主要考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与课程的知识内容适配。 课程思政考核的两个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共同彰显了我们对知识与价值教育规律、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聚焦在教师身上主要体现为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总目标,通过教书育人让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履者的育人现实。 当然,不同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会有差异,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因此会各有侧重。 目标是否合理的问题,要看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是否表述明确,是否将总目标落实和细化到具体的课程章节内容中去, 以此实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同样,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必然是基于课程知识本身而生发出来的,并能够通过逻辑演绎与脉络梳理生动地确证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意蕴,而非简单地将思政要素生硬地“搬运”“堆砌”“灌输”等。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充分精准到位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以知识内涵延展和思政要素阐释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活动。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 不仅仅停留在相对表象化的政策宣传、 理念解读、价值说明等方面,更需要教师通过逻辑演绎、现实对话、 思辨阐述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明晰思政元素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其真懂、真信、真做。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专业内容本质的理解程度, 理解得越透彻, 本身就能够越高越系统地挖掘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要素, 且能够科学生动地演绎出其背后的发展脉络、指导价值、实践要义等;另一方面,挖掘度也取决于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把握越深,课程育人的挖掘度也就越高。 当然,教师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项严肃的育人活动, 需要警惕和避免歪曲甚至是误解思政要素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思政”与“专业”是否做到有机系统的融合

从课程论的角度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因为一门课程或者是学科存在的本质无法脱离于特定的政治生活, 而知识存在载体的人同样是社会化的动物。“当个体的独立性‘独立’到国家政治层面,当个体的主体性‘主体’到国家政治范畴,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基本逻辑与原则,而且必然造成教育的方向与立场的迷失”。[8]高职院校的各门课程任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时候可以通过明确知识的本原来彰显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品质与逻辑。 可以说,“思政”与“专业”的融合度决定专业课的育人影响力,越是水乳交融,育人效果就越好。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为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时,需要考察整个课程思政教学是否是在契合学生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的前提下,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理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

(四)是否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对于课程内的同一个知识点蕴藏了不同维度的思政要素,为了能够精准化地选择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政要素,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结合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前提下, 选择那些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先进性的理论与热点回应学生的各种困惑与问题。 时效性主要考核教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是否做到与时俱进。 尤其是伴随着整个社会发展步伐与产品更迭速度的不断加快,客观上要求教师能够以敏锐的视野从快速流动的信息中理清本源、探究真理、确证事实,以此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将时效性作为考核的焦点之一,体现了课程思政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 时效性的课程思政考核,一方面,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有助于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考核聚焦时效性也有利于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不足,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头脑的步伐。 同样,针对性的课程思政考核要求教师能够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提供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认知发展、 人格完善、习惯培养的有针对性的育人活动。 在考核教师是否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应重点考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教授的内容是否是现实性和鲜明时代性且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一套知识话语,尤其是关于现实问题的审视能否以一种准确而又生动的方式表达出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方法,这应是重要的考核事项。

(五)是否具有较高的达成度与共识性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考核所提倡的考核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所指涉的范围包括主体行为、实践环境、手段选择、结果运用等方面,是一种创新化与发展化的教学活动。 与传统教学考核相比,课程思政考核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倡导自己评价与同学、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就评价时机而言, 应该从过分倚重期末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就评价视角而言,应该从重分析性评价向重整体性评价转变;就评价内容而言,应该从重陈述性知识向重功能性知识转变、从重“知识”向重“行为”转变;就评价方法而言,应该从单一化考试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充分发挥学生自建思想、行为履历方法的作用。[9]当然,从具体的操作上看,对该达成度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结合学情、院情、校情等有重点地选择,尤其是伴随着整个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纵深推进,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与问题,但紧紧围绕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于“红”“专”结合、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目标是不会变的,而这正是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实践不断优化的重要育人动力与使命。

猜你喜欢
育人考核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