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妇儿关爱的路径探究
——以宿州市为例

2023-03-12 08:22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妇儿育儿综合性

李 娜 刘 苗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 安徽·宿州 2341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并应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 社区女性是社区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细观当前关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研究,多是从宏观上,站在行政角度展开的,缺乏对中心的使用者——社区民众,尤其是社区女性在中心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 如果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能将妇儿关爱功能发挥好,不仅有助于中心其他功能的实现,还能提高女性生育意愿,缓解养育压力,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助力。

一、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妇儿关爱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区女性力量的崛起

在我国,女性有参与社区活动的历史基础。 早在建国初期,居委会组织建立伊始,政府就很重视女性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 在政府的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和行政手段之后,城市妇女被动员参与到居委会中, 并逐渐成长为基层社会的主要管理者,这为新中国的基层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女性在城市基层自治中的优势地位打下了基础。 从各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织的活动中可见,相较于社区男性而言, 社区女性既是各项事务的组织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表现活跃。 她们不仅积极组织并参与社区的各类文娱活动,如舞蹈队、合唱队、牌友会、书法社等,在社区组织的其它活动中,如安全教育、垃圾分类、志愿者等,往往也是主要参与角色。 尤其在疫情期间,由于心思细腻,她们承担着防疫、交流沟通等工作,成为社区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力量。

由此可见,女性既是社区空间的密集使用者和服务对象, 也是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因此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中,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女性力量。 提升妇儿关爱功能,不仅能让女性感受到关爱,对社区产生归属感,还能辐射其它社区活动,促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其他功能的实现,让中心真正扎根在人民群众心中,实现良性发展。

(二)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2021 年9 月27 日,安徽省司法厅发布的《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安徽省2017 年至2021 年出生人口“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1]从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 年宿州市人口出生率为8.02‰,与2013 年的13.87‰相比,十年间下降5.85‰。 宿州市统计局2021 年9 月26 日发布的《从“七人普”看宿州十年人口发展变化》一文指出少子化、老龄化的结构失调和妇女低生育已经成为全市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

据调研,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职业发展压力大及生育风险大、精力消耗大是重要因素。 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应广泛开拓社会的多元化资源,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若能多措并举,做好关爱妇儿工作,缓解育龄女性的生育和养育压力,必能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施妇儿关爱的现状分析

(一)妇儿关爱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在社区中,妇女和儿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该给妇女和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如:就业支持、家庭教育指导、健康管理与促进、心理咨询服务、法律与权益保护、文化活动与交流、 教育资源共享和公益慈善活动等。2021 年,宿州市已建成110 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建成1318 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9.7%[2]。 但从实际运转来看,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硬件的建设与完善上,组织开展的妇儿关爱相关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不能常态化;其次,大多数中心并未设置妇儿活动区域,尤其缺乏幼儿活动设施和场所,配备的体育健身器材不适合幼儿;再次,缺少信息化服务平台,导致开展活动时信息滞后,服务水平不高,不能实现社区的全覆盖;最后,中心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对特殊群体,如贫困妇女、儿童(孤儿、大病儿童、艾滋病儿童等)的关爱上,对普通妇儿群体的支持措施行为明显不足。

(二)问题成因分析

1.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以宿州市为例,一是当前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少事多,矛盾突出。 由于工作力量薄弱,面对妇儿关爱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工作有时会流于形式,甚至顾此失彼。 二是专职工作人员少,待遇不高,提升空间不足,导致工作人员内驱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欠缺。 三是中心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够,对新时代妇儿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了解不足,例如缺少先进的育儿理念,对家庭教育工作不重视或者不知道怎样重视,因此难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妇儿关爱活动,导致妇儿群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2.活动经费不足

目前宿州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偏低, 中心妇儿关爱活动的经费来源较少,这也导致妇儿关爱活动开展被动,有心无力。

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妇儿关爱的实施路径

(一)关爱育龄女性,缓解生育、养育压力

据2021 年5 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可见,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仅为2.62 人, 较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0 人,减少0.48 人[3]。 小型化家庭相对于多人口家庭而言,可以减少由人口多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和纠纷, 保持小家庭生活的自由,却也意味着年轻父母在育儿期很难或无法从长辈那里得到直接的指导和帮助。 在我国,女性依旧是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的主力军, 这是由传统的观念、习惯和现代育儿环境所造成的。 若育龄女性长期处在育儿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之下,不仅会影响夫妇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1.推动建设“10 分钟育儿服务圈”,提升育儿的便利性和高效性。“10 分钟育儿服务圈”指社区内父母和孩子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10 分钟即可享受优质的儿童健康医疗、教育、娱乐、购物,让父母和孩子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就能满足日常需求,实现便捷育儿。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与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共同推动育儿事业的发展。 例如,与儿童保护、教育、健康等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跨部门合作,更好地整合资源,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为妇儿活动提供适宜的公共活动场所,增强其幸福感和归属感。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以妇女儿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为妇女儿童提供适宜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游戏设施,尤其要考虑到为婴幼儿出行、哺乳等提供便利条件,营造婴幼儿照护友好的社区环境。 同时资源共享,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文体活动室、 图书室整合利用,如配置专门的母婴室, 给哺乳期的女性提供更私密、舒适、安全的场所;在图书室为低龄儿童设立专门的阅读区域,精选童书,构建亲子阅读活动的良好环境;打造可供亲子陪伴、玩耍的游乐场所,为儿童间、亲子间提供拥抱自然,释放活力的空间。 这些都能提升妇女儿童群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3.提供育儿支持措施,减轻育儿压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一系列如育儿咨询、组织亲子活动、提供托育服务等活动,为育儿家庭提供支持,减轻其育儿压力。 例如,中心可以通过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提供专业育儿咨询,帮助解决包括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还可建成科学育儿指导点,倡导科学育儿理念,将卫生计生服务延伸到住宅小区。

4.关爱妇女身心健康,增强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一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性开展身心保健知识讲座。如为育龄女性普及孕产妇心理健康保健知识,体现暖心“生育关怀”;为更年期女性介绍更年期预防、保健知识,帮助其静心、平稳度过更年期。 二是为社区女性搭建减压、舒缓身心的平台,如通过举办健身、瑜伽、插花、合唱等活动,缓解其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为妇女儿童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2022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用效益”[4]。 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妇女儿童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1.联合社会力量,与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共同举办各种主题鲜明、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例如,与博物馆合作推出亲子展览;与出版社合作推介家庭教育主题的图书、绘本;定期邀请优秀的教育专家,举办亲子教育讲座,分享实用的教育经验和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育儿技巧。

2.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宣传、全民阅读、艺术普及、科学普及、体育运动等活动,以讲座、工作坊、培训班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主题多元、内容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组织儿童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归属感;针对妇女群体,组织开展文化修养、职业技能培训、健康义诊、反家暴公益讲座等。

3.充分开发和运用社区老年人力资源。 中心可以鼓励老年人分享养育经验, 甚至辅导儿童功课,教儿童书法、绘画等专业技能,减轻双职工父母的负担。 同时,老年人“老有所为”,能收获自信、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邻里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温暖和谐,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三)做好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 中心应积极号召拥有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或技能证书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 家长通过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有效的家庭教育技巧,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缓解育儿焦虑。

2. 积极开发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家庭教育资源,搭建家长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 一是开展科学有效,形式多样的家教家风教育指导服务,例如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理念和方法,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提高社区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共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二是建立社区文化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社区”, 将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渠道。

3.让儿童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培养其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如组织儿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老年服务工作、社区环境保护等工作,能够提升其社区治理和建设的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

4.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以与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对接, 为社区内儿童的教育提供专业保障。 如中心与高校协作,建立学前儿童服务中心,一方面由高校学前专业的学生来指导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学习等;另一方面则有效利用高校所拥有的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为社区学前儿童进行专业性更强的训练活动,这样既可解决中心在妇儿关爱上的能力不足、资金短缺、设备不足等难题,还能解决高校学前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短缺的困境,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与职业的顺利对接。

另外,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妇儿关爱功能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一方面注重培育和引进优秀的文化服务人员,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 打通职业晋升通道,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要积极运用数字赋能,让妇儿工作更智能更便捷。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化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应在中心的妇儿关爱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起社区内妇女、儿童和家庭的相应数据库,辐射家庭教育、育儿服务、创业就业、低保女性、特殊家庭等各环节,从而提升妇儿工作的效能。 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妇儿关爱活动的保障。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中心可以积极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如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赞助和支持,为中心的妇儿关爱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5]。

结 语

综上可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妇儿关爱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特别意义。 当前,宿州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持续强化妇女儿童群体的关爱和服务,营造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对于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宿州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妇儿育儿综合性
心连心手拉手爱心公益
偷偷摸摸育儿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在妇儿医院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义乌復元私立高档妇儿专科院区开业
育儿神器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