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探析

2023-03-12 09:50胡志飞
课程教学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春风古诗词意象

文∣胡志飞

古诗词是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学生主体缺失、体验情感缺乏、开拓创新缺少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古诗词含义的传授,忽视诗词审美和文化价值的挖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指出,将古诗词等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1]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探寻日常生活中的中华文化意象[2]。立象以尽意,意象来自诗人自身情感融入所写的物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思维是主客融合的情感表现,是个性思维的创新体现。意象品析使学习者在赏析诗句时感受艺术和文化之美,进而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感深入理解古诗。

笔者通过对81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意象教学意识薄弱、知识欠缺和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说明目前古诗词意象教学实践有待提升。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意象品析有提要钩玄的重要作用,从一些名师执教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可知,抓住意象并把握意象品析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

一、基于意象品析的教学关键

古诗词中意象的表现十分丰富,同一主题中有不同意象,同一个意象会被诗人、词人用在不同场合、不同心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诗词意象特点分析,诗人作诗、词人作词时常用某一个形象把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有感于现有的意象常袭用意思相同的表述,意象体现出的形象显现常联系不同角度的鉴赏,我们分别称之为主观象喻性、递相沿袭性和多义歧解性。[3]因此,教师在意象品析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

(一)浸润和体验:感知意象的关键

将学生置身于鲜活场景中,唤醒其感知器官,让物象的美浸润学生;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实地领会获得物象属性的经验,发现物象独特的美,并在大脑中留下记忆。这样浸润和体验的融合易于引领学生感受作者呈现出的内心所要表达的形象,即主观的象喻,其过程便是物我交往,从而逐步、有深度地感知意象。

(二)移情和联想:分析意象的关键

移情是把自己的主观情思转移到另外的客观物象上,联想是通过情感,由本物象而想起另外相关的物象。意象品析过程中,移情和联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验,两者间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使作者推己及物,将意象赋予生命意义,产生象征意义。品析诗人因有感于现有意象进行诗歌的意象创作时,应融合联想和移情作用,分析意象的沿袭特性。

(三)转化和表达:丰富意象的关键

转化即把所联想的物象化为艺术形象和表现语言,表达就是通过适当的表现语言创造出具有内涵和表现力的意象典型。教师需要精选范例、设计读写作为学习支架,再通过逻辑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共同作用,加工塑造形象,甄别、推断和选择材料语言。意象内涵的丰富和形象的显现常让人以不同角度进行艺术美的鉴赏,在转化和表达中阐述意象多义歧解的可能。

二、基于意象品析的教学改进

(一)感知意象:用心捕捉文本表现

古诗词历史悠久,时空变迁让内容变得不易理解。小学生知识储备较少,理解能力较弱,准确、快速理解古诗词内容殊为不易。教师应创设浸润式场景,调动学生感知,唤醒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体验;再根据文本解读,找寻意象,进行意象的初步感知,克服直接讲解概念而学生不易理解的弊端。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准确地找到古诗词中的意象,才能对意象进行感知和分析,从意象入手解读古诗词。[4]

1.发挥想象,还原诗词画面

古诗词言简意丰,许多留白之处需要读者自行想象和体会。教师要关注古诗词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留白处进行补白和合理拓展,将一句句诗词还原为一幅幅画面,从而找到诗词中的意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绝句》展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诗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在课堂里找到意象进行感知,从而感受春天的美好。首先,教师可以联系写“春天”主题作文的经历,并展示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诗句,引导学生发现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找一找《绝句》中有哪些代表性景物。然后,教师提示学生这些景物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在古诗中统称为“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画面,师生合作找出全诗中的意象:春风、花、草、泥融、燕子、沙、鸳鸯。

如果不了解诗歌意象的主观象喻性这一特点,学生就容易认为古诗词中写的都是现实中的事,就会将其同现实生活一一比对。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鸟鸣涧》教学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学生发现上半句写的是秋天的景象,而下半句却是“春山”,十分费解。教师可以借助王维的画作还原诗的画面,王维的画作中往往四时不分,如桃李、芙蓉、莲花同入一画,进而让学生认识到诗人超自然的想象之妙,体会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教学中通过引领,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一幅春山夜景图,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

2.拉近距离,梳理典型意象

不少学生缺少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机会,就难以体会“千树万树梨花开”“映日荷花别样红”“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句中表现的大自然之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意象并感受意象所蕴含的道理并不容易,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实地观察,亲身体验诗人所见场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写景的哲理诗,作者围绕自己游览的感受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哲理,庐山是诗中的典型意象。学生基本上能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但由于其抽象思维较弱,加上已有的经验限制,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一座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不一样,也就很难真正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课前,教师让学生分别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察生活中的一座山并记录下来,让学生填空:从远处看,山像;从近处看,山像;从高处看,山像;从低处看,山像。

在有了实际体会后,学生发现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形态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果你在山的里面,能观察到这些吗?”学生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教师再以“怎样才能观察到庐山的真面目”为主题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蕴藏的哲理——看事物要多角度观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教学实践拉近了学生和意象的距离,学生对庐山这一意象和作者思想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二)分析意象:揣摩理解诗词内涵

朗诵是产生情感、促进联想和领悟意象的重要方法,通过合理有效的朗诵,学生可以进行移情,实现推己及物,进而在联想中理解意象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朗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通假字,再读准停顿、节奏,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背景和整合意象,提高意象领悟的能力,共情体验意象内涵,感受审美意味和韵律之美。分析意象的移情和联想思维过程可产生三个效果:一是丰富意象,赋予生命意义;二是映射社会,产生象征意义;三是融合主客,实现物我合一。

1.求证联系,鉴赏作者情感

在不明确诗词背景的情况下,学生感觉古诗词遥不可及,很难体会诗人情感,这就需要联系背景。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可介绍作者小时候的经历作为导入: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这首诗。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诗人在十二岁时已经有了高洁的理想,这带给年龄相仿的学生不少震撼。六年级学生学过以兰花、莲花、松柏、梅花、竹子等意象表达自己节操的古诗,但作者对石灰进行赞扬,以石灰自比,学生一开始是会有疑惑的。联系于谦写《石灰吟》时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石灰意象更进一步解读,真正明白诗人赞扬的是坚贞不屈、清白做人的精神品质。

不少意象有递相沿袭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意象教学的时候可以联系其他诗词帮助学生进行意象理解。以常见的“雁”这个意象为例,大雁北归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但在诗歌中经常能见到雪中飞雁的意象。卢纶在《塞下曲》中将时间意象“夜”、天气意象“雪”和候鸟意象“雁”组合在一起,这在其他诗中也较为常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作适当迁移,如“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州”“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雨雪纷纷”。“雪”和“雁”的组合表示了沙场征战之苦,胡雁可以是边塞敌人的象征。另外,像“云月孤鸿晚,关山几路愁”“鸿雁初飞夜,羌胡正早秋”等诗句中,“夜”与“雁”的组合则表示了征人和思妇的两地愁苦。

2.组合意象,探析文化意脉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形象、音乐、意韵相结合,一些意象经常被用来表示特定的文化,其中部分意象已深入人心,学生通过沉浸式探索、组合和联想可感受意象背后丰厚的文化意味。以节日文化为例,“五日”“榴花”“艾草”等意象一般代表端午节,“菊花”“离雁”“黄花”“茱萸”等意象一般代表重阳节,“月”“桂花”“玉盘”等意象一般代表中秋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一诗中的“爆竹”“屠苏”“新桃”“旧符”等意象指向春节,教学中应组合分析这些相似的意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寻找意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和分析意象的文化内涵,运用比较法等多元化手法,如古今爆竹、新旧桃木的比较等,再针对意象所代表的春节文化进行延伸,最后组织学生收集春联,如表1所示。

表1 意象品析式教学

(三)丰富意象:挖掘拓展意象关联

如果把感知意象称为“内容推敲”,对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敲,找出最能反映本质的主题内容,把分析意象称为“形象加工”,对形象进行比对、取舍和加工,塑造最能表达情感的典型形象,那么丰富意象就是“语言选择”,对丰富的关联方式语言进行推断、深入和甄别,选择最能突出精神内涵的材料语言。[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一首诗中的某一个意象,而要科学合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组合思维,以意象为支架将诗词进行整合、比较和探究,大胆想象,开阔视野,通过丰富意象话题的互相关联,深入理解诗词意蕴。

1.挖掘主题,整合发展意象群

每一类古诗词主题都有其代表性的意象。例如,送别诗的代表性意象有柳、酒、长亭、船等,怀古诗的代表性意象有后庭花、乌衣巷等,爱情诗的代表性意象有红豆、桃花、鸳鸯等。学生积累相关词语,增加古诗词知识储备,通过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可以确定古诗词的主题,进而实现意象话题的拓展。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一诗时,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边塞诗,教师可通过回顾《凉州词》《从军行》等诗找到意象,进行边塞诗意象的归类。

师:通过《出塞》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胡马、阴山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呢?

生:“大漠孤烟直”中的“大漠”,“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羌笛”,“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城”,“轮台东门送君去”中的“轮台”……

师:边塞诗常见的意象有很多,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整理一下。

生:与自然景物有关的意象有大漠、烽烟、长城、孤城、黄沙……与战事器物有关的意象有铁骑、铁衣、旌旗……与战争地点有关的意象有轮台、夜郎、阴山、楼兰……与乐器有关的意象有羌笛、胡琴、琵琶、号角……

师:在读一首诗的时候,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我们就能初步判断这是什么主题的古诗,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也可以结合本诗开展以边塞诗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对边塞诗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可以整合边塞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为后续学习边塞诗打好基础。例如,教学《凉州词》一诗时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诗中的“琵琶”“沙场”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以点及面,拓展中丰富意境

菊花意象被许多诗人使用,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以及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这些菊花意象与作者的人格相交融,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面对丰富、灵活的意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以点及面,通过叠加感悟,让意象主题走向意象话题,在意象的关联与拓展中进行转化与表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简单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柳树”是这首诗包含的意象之一,也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一个意象。汉代以来,由于“柳”和“留”谐音,因此古人常常折柳相赠以表达惜别之情,这一习俗在唐朝时尤为兴盛,有“灞桥折柳”的典故。教师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含有“柳”字的诗句,分析发现“柳”因与“留”谐音往往和送别有关,或多用来表达对家乡、友人、亲人的思念,然后介绍折柳典故,最后介绍含有“柳”的意象的诗进行拓展。

又如,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意象指的是什么,也可以从其他的诗歌作品中寻找答案。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六)》中“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一)》中“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鼙鼓”这两例都是描述型意象。“碧水春风野外昏”中的春风就是自然意象,指春天的风,“春风入鼙鼓”中的春风是时间意象,指代春天,是春风在诗歌作品中的特殊转借义。春风在诗歌中作为象征型意象,在“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是离别的象征,在“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中是爱情的象征,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是思乡的象征,而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是作为比喻型意象存在的,春风被比作一把剪刀。教师再带领学生品读“春风不度玉门关”,可知“春风”不止一个含义:春风是个描述型意象,夸大了玉门关的荒寒,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春风还是个比喻型意象,以春风比喻皇恩浩荡,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朝廷的恩泽到不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没人关心;春风还可作为象征型意象,春风和杨柳的组合,象征了戍卒的离愁别绪。春风的意象话题让学生鉴赏了不同的艺术美,在意象多义歧解的阐述中也让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加深刻。

意象来自作者艺术传统、生平遭际和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其作为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被广泛用于诗文、曲艺、书画等领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意象教学从意象到意味,从意象主题到意象话题,[6]既是走近诗人的一扇门,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块“敲门砖”。通过有效应用意象品析这一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能改变目前古诗词课堂单一化、套路化的状态,使古诗词教学更具审美、更有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春风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