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传说中的弃儒从医现象研究

2023-03-12 07:38王秋露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丹溪朱丹溪医者

王秋露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赤岸人。他所在的村子有丹溪流过,因而得名“丹溪”。后世学者尊其为“丹溪翁”。著有《金匮钩玄》《宋论》《风水问答》等书。他的一生富有传奇性,前半生浸淫儒学思想,师承朱熹第八代弟子许谦,接受理学熏陶;后半生又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博采众长,融汇自身心得,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自成“丹溪学派”。宋代以后,很多儒生从医获得成功,朱丹溪即是其中典型。

一、朱丹溪传说研究及搜集整理

关于朱丹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医学成就和对丹溪学派的贡献,如有人将记载朱丹溪事迹的重要文献元代戴良的《丹溪翁传》[1]134-149和明代宋濂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以下简称《石表辞》)[2]2131-2137作文本比较,分析其作为儒者和医者形象的不同。[3]弃儒从医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宋朝就已出现较多,到元朝这种现象更多,士人未竟的抱负在医学领域得以实现。周剑的《元代医人社会地位研究》[4]和李新军的《新安医家弃儒从医的原因探讨》[5]皆对此种现象进行了研究。

然而,关于朱丹溪由儒入医的身份转变与生平经历及其作为一代名医的传说却无人研究,实属反常。关于朱丹溪传说的文字记载多见于元代以降的典籍、与其交游之人的文集、朱丹溪弟子及私淑弟子的医学著作中,相关碑刻中也有所见。这些都是朱丹溪传说的重要史料来源。

《丹溪翁传》和《石表辞》集中记载了朱丹溪的生平事迹。二位作者都与朱丹溪过从甚密,故文献所载之事较为可信,对于研究朱丹溪传说的价值甚高。在戴良心目中,朱丹溪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医家,故《丹溪翁传》偏重于书写朱丹溪的医学成就,详述了他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的过程及“尽得其学以归”的结果。同时,朱丹溪受刘完素、张子和、李杲等人的影响,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尊古而不泥古,创造性地提出“阳有余而阴不足”“滋阴”的医学见解,并附13 则翔实生动的医案。宋濂与朱丹溪为忘年交,对其很敬重,称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丹溪先生。宋濂在《石表辞》中说:“先生不以濂为不肖,以忘年交遇之,必极言而无所隐。故知先生之深者,无逾于濂也。”[2]2131二人相识之时,朱丹溪还是一位儒士,所以《石表辞》以他的讲学行事为重,从籍贯、家世、师承、儒业、医学成就、亲朋交游等方面展开,尤其详述了朱丹溪青年时期为乡间里正时,拒交包银、讽刺县丞谄渎鬼神、兴修水利等事迹;壮年时期师从许谦学理;不惑之年又从医济世。宋濂面对丹溪先生的离世,“咽不自胜”[2]2131,盛赞其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2]2137这两篇文章都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故事情节较多,本文都将其视为传说。同时,它们也是后世其他朱丹溪传说的生发依据。

朱丹溪学医行医的足迹以义乌为核心,辐射至江西、福建等地,所以不仅《义乌县志》记载了朱丹溪传说,江西、福建的一些县志中也有他的传说,并将他作为羽化的神仙,祈雨祷晴,祭拜他以抵御灾患瘟疫。崇祯《义乌县志》记载,朱丹溪在一些地方祠堂中是作为一代名儒被供奉祭祀的。[6]纵观他的一生,从未中举,唯一的官职是村中里正,其儒而通医之名,可能是因为当时“儒医”指涉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同治《广信府志》载:“沾溉祠在溪南滩头,祀朱丹溪先生。”①蒋继洙纂修:同治《广信府志》卷二,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第31b 页。其中涉及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地区的民众信仰朱丹溪的内容。关于朱丹溪成神后经常显灵,为民众御灾治病的传说也流传甚广。乾隆《弋阳县志》载:“惠爱庙,……朱丹溪成神蜕形于前殿井上。”②左方海纂修:乾隆《弋阳县志》卷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第58b 页。这里所说的惠爱庙,原本祭祀汉车骑将军李恂,当地相传朱丹溪也在此庙蜕形成神。同治《弋阳县志》亦载:“后山寺井上仙人,不知何许人也,其时代亦未详。旧志云:仙人蜕形,以漆缠裹,久而不坏。邑中每遇疫疾,有祷辄应。陶志按:井上仙人旧时指为元末之朱丹溪。”③俞致中等修、汪炳熊纂:同治《弋阳县志》卷十四,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第3a 页。可见,江西弋阳县每遭瘟疫侵扰,老百姓都向朱丹溪祈祷。江西铅山县还有一座广济庙,也供奉着朱丹溪,同治《铅山县志》评价道:“先生名显先代,已加敕封,生平给药救民,惠济四方。”④张廷珩等修、华祝三纂:同治《铅山县志》卷六,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第18b 页。可见,朱丹溪在此地有行医之事,死后也在当地流传有传说和信仰。道光《光泽县志》亦载:“朱太守祠在二十六都举贤村,祀朱丹溪。”⑤盛朝辅等修、高澎然等纂:道光《光泽县志》卷十二,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第10 页。这里的“朱太守”就是朱丹溪。综上,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朱丹溪传说和信仰逐步多元化。

当代,《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金华市故事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故事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县故事卷》⑥1984 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辑工作正式启动,5 月28 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遵照《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精神,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民间文学搜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成编纂工作应贯彻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为响应此号召,浙江省于1985 年前后,分别在余杭、东阳两县,做了普查与县卷编选试点。1997 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出版发行,这是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金华市故事卷》在各市、县两年多深入细致的普查、采风基础上,精选481 篇传说故事编成市卷,由金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纂,并于1989 年正式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故事卷》由义乌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91 年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县故事卷》由东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 年出版。分别收录了朱丹溪传说2 则、7 则、6 则、4 则。《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金华市故事卷》[7]甚至单设“名医传说”类,其中有朱丹溪传说多篇,包括《朱丹溪看病》《丹溪墓为何在东朱村》《朱丹溪拜师》《丹溪医妹》《丹溪与洞宾斗法》等。义乌市还出版了2 本朱丹溪传说集:1985 年诸葛珮搜集整理的《名医朱丹溪的传说》[8]和2016 年杨南山整理的《朱丹溪故事》[9],分别收录了朱丹溪传说47 则、68 则。

除了搜集整理传说文本,当地还在朱丹溪传说的基础上出版了连环画、拍摄了电视剧。由赤岸镇政府策划的连环画《一代医宗—朱丹溪》是义乌市宣传朱丹溪中医文化的重要作品。以传说为基础拍摄的8 集古装电视连续剧《神医朱丹溪》演述了朱丹溪的曲折人生和医学成就。这些对扩大朱丹溪传说的影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朱丹溪传说的类型

朱丹溪传说数量众多,流布甚广。大体而言,这些传说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为五个类型:学医前的传说、弃儒从医传说、学医行医传说、交游传说、风物习俗传说。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窥见一个生动的名医形象。

(一)学医前的传说

学医前的传说即朱丹溪弃儒从医之前的传说,包括朱丹溪的少年生活、攻读儒学的经历。这类传说主要表现他自幼好学、天资聪颖以及任侠尚气的品格。朱丹溪自小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后家境更为贫寒,只靠母亲一人维持家中生计。他没有任何读书的条件,于是便在采药赚钱之余,趴在学馆的窗前跟着先生念书。[9]1-3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攻读四书五经,向许谦学习朱子性命之学,深受儒学的影响。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朱丹溪弃儒从医行为的重要基石。《丹溪翁传》载:“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1]134《石表辞》中详述了朱丹溪前往八华山求学的过程,并用大量笔墨描写他在担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时拒交包银、拒绝县丞借修岱宗祠搜刮民财等事。这被后人敷衍成《拒交包银》[9]4-5、《神仙工程》[9]6-7两则传说,收录于杨南山整理的《朱丹溪故事》中。诸葛珮的《名医朱丹溪的传说》还收录了《少年丹溪》一篇,讲述了少年朱丹溪打抱不平,撬弄蜀墅塘的青石板,使仗势欺人的财主跌入水中的传说。[8]1-4这些传说无不赞赏他的好学、任侠精神。

(二)弃儒从医传说

弃儒从医传说指促成朱丹溪由儒转医的原因和过程的传说。原因主要包括家境困难、老师劝告、母亲生病、遇到良医、自身思想转变等,《丹溪翁传》《石表辞》中均有所叙述。《弃儒从医》载:朱丹溪邻村有个叫朱阿兴的人,有心口痛的病,看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他听说儒生朱丹溪治好了其母亲的痼疾,便上门求医,朱丹溪按照书上的药方,很快便治好了朱阿兴,但没过多久,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初入医门的朱丹溪通过观察发现,朱阿兴吃饭狼吞虎咽,这一坏习惯改掉后,病根就消除了。[8]5-7

(三)学医行医传说

学医行医传说指朱丹溪在学医、行医过程中的经历的传说,包括发明治病良方、撰写医学著作等,主要表现他学医时谦虚谨慎的品质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学医传说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得外力相助获药方。如《“万年青”七奇方》载:朱丹溪为瘸腿老头治病,瘸腿老头为报答他,送其一株万年青,种植成熟后叶子上有治疗伤寒病的奇方,张张效验如神。[8]20-22二是朱丹溪不畏艰难险阻拜师学医。如《朱丹溪用砒霜治病》讲的是朱丹溪去杭州拜罗知悌为师,在门外跪了三个月,终于打动了他,后跟从罗知悌学医,朱丹溪用砒霜治好了病人的头痛,罗知悌对他大加赞赏。①访谈对象:朱志江,男,91 岁,退役军人;访谈者:林玲、王秋露;访谈时间:2023 年6 月4 日;访谈地点: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东朱村朱志江老人家中。标题《朱丹溪用砒霜治病》为访谈者自拟。三是朱丹溪在医术方面孜孜以求,成名后仍虚心请教,隐姓埋名向医术更高的人学习,如《投师医怪病》[8]11-15。朱丹溪行医传说占绝大多数,大致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朱丹溪凭借高超医术治病救人,如《朱一帖的由来》[8]134-136。二是朱丹溪治病的“巧”与“怪”,如《秀才有“喜”》[8]40-41、《意病与医病》[8]42-43、《抱女透疹》[8]99-102。三是偶遇神仙相助,如《胜过吕洞宾》[8]23-25。就发明治病良方而言,朱丹溪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常发明某种特效汤药或首次使用某种方法救人,发明的药物有越鞠丸、保和丸、左金丸等,治疗方法主要有倒仓法②倒仓法,是朱丹溪在为老师许文懿治疗数十年痼疾时提出的特殊疗法。具体方法是用牛肉熬汁让病人饮用,饮后吐泻以去除体内瘀积痰浊。作用是去积排毒,用的是富有营养的牛肉汁,所以去毒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寓攻于补。、三条蚂蟥医“对口”、捡豆正胎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现了朱丹溪的卓越医术,也表达了民众对朱丹溪的敬仰。朱丹溪的医学著作主要有《格致余论》[10]、《局方发挥》、《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其他署名为朱丹溪的文章有可能是他的弟子或后人冒名的。

(四)交游传说

交游传说包括朱丹溪与文人、医士、弟子及滋阴派医家交往的传说。包括三种:一是朱丹溪与地方人士交游。如他与戴良、宋濂的交往,《先补后攻救同窗》[9]158-159中就记叙了他与同窗好友的交往。朱丹溪与苏州名医葛可久亦师亦友,徐祯卿在《异林》[11]中记载了二人切磋医术,共治浙中一女子痨瘵之疾,传为一段佳话的故事。二是朱丹溪与徒弟的相处。如《哑谜赠门生》,讲的是江苏昆山的王履师从朱丹溪,三年满师后,朱丹溪送给他几钱纹银和三首物谜,谜底分别是灯笼、雨伞和草鞋,这正是一名好医生的必备之物,也是朱丹溪的教诲: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远,都要不辞辛劳出诊救人。[8]115-117三是提出滋阴学说及与滋阴派医家交往。朱丹溪根据义乌湿热的气候环境,首次提出“湿热相火为病”[10]2的观点,强调人体的阴气、元精最为重要,首创“滋阴泄火法”,以治阴虚火旺之症,故被称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滋阴派不仅对新安医学、吴门医派等中医流派有重大影响,还通过朱丹溪的弟子、后辈们远播日本、朝鲜等国家。作为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与同道医家交往切磋、提升医术、治病救人的传说也比较多。

(五)风物习俗传说

风物习俗传说主要涉及一些地方的名胜古迹、土特产、习俗、饮食等。这些传说把古迹、物产、习俗等附会于朱丹溪的生平事迹之中,解释它们的来历和特点。可分为三种:其一,地方古迹传说。如《救婴亭》,讲述朱丹溪外出访师会友时路过姑苏的“枯童塔”,救了一个将死的婴儿,婴儿长大后专程感谢朱丹溪,并被其收为门生;这个故事传回了姑苏,当地人凑钱在“枯童塔”旁建造了“救婴亭”。[8]132-133其二,土特产、饮食方面的传说。如《神仙果》[8]16-17、《姜糖赚官》[8]122-123、《豆豉治病》[9]19-20等。其三,风俗来历传说。如《五月端午熏药渣》,讲的是朱丹溪给一个连日气喘的病人开了带有麻黄的药方,病人喝了三剂,仍不见效,朱丹溪让他再连服三剂,但没想到服了一剂就汗流如注,处于虚脱状态,朱丹溪检查前后所煎的两剂药渣,发现早煎的那剂药的麻黄比后煎的味道淡很多,是假药,他嘱托病人家属将服用过的药渣晒干贮存,以便查对,于是,义乌赤岸镇便有晒干药渣贮存的习俗,一直等到端午节焚烧,用来驱虫辟邪。[8]83-85

这些传说体现了朱丹溪作为医者的仁爱之心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他弃儒从医的原因也有较多描述。

三、朱丹溪传说中的弃儒从医现象及原因

弃儒从医现象催生了“儒医”的出现。儒、医正式并举大约是在北宋。[12]北宋多用“儒医”一词强调医者具有“士人”身份,但是南宋时“儒医”已然成为一种对医者的广泛称呼。[13]对于儒士而言,治病与治国相通,其说由来已久,《吕氏春秋·审分览》中就有“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14]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上以治民,下以治身”[15]的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用“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16]之语来评价“方技”内蕴的治国思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17];北宋范仲淹认为,如果儒士不能做一个辅佐君王、造福万民的好宰相,那就成为救死扶伤的好医生[18]。朱丹溪认为:“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1]134实际上他的想法与中国传统的治病、治国思想一脉相承。到了清代,这一思想发展成了对医道与治道关系的探究。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提出医道通治道:能即小以喻大,谁谓良医之法,不可通于良相也。[19]章若虚《医门棒喝》阐发:“治病之理,无异治国……治国为大,治身为小,而实有相须之道焉。”[20]小而言之,弃儒从医是个体趋利避害的选择;大而言之,这是士人将个人理想与人民命运、国家兴衰相结合的积极作为。

从朱丹溪传说中可以发现当时弃儒从医现象多发的原因,可从社会维度、个人维度两方面加以分析,前者包括科场失利,儒、医互动互通,后者包括亲人罹病久治不愈,对庸医固方的憎厌。以下逐一讨论。

(一)虚设科举,儒士仕途偃蹇

元初,部分官员认为南宋衰落是由于重用文臣,科举实有误国之嫌,加之元朝统治者以蒙古贵族为主体,他们不愿将既得的权力分出去,“盖尝有旨行贡举,求好秀才。上意非不谆切,而妄人辄阴沮之,应故事而集议,凡几作辍矣”[21]。儒士“无入仕之阶”,纷纷易业,“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22]2017皇庆元年(1313),元仁宗提倡汉化运动,翌年下诏恢复科举。对当时的读书人而言,此举意义重大。据史料记载,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会试录取率仅为8.3%。从延祐三年(1315)算起,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6 次,录取进士1139 人,其中状元32 人。[23]元朝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按地位高低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在科举考试中的难度和录取率都大不相同。根据《元史·选举志一》记载,蒙古人、色目人的考试程式分为两场,内容较容易,而汉人、南人的考试程式则分为三场,内容较难。最后的考试结果也分别排名,“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22]2019,汉人、南人考取的难度很大。明代叶子奇《草木子·克谨篇》中说:“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24]即使有幸中举,朝廷分派官职的时候,也是以蒙古人、色目人为先,台省要官都是北人;而汉人、南人担任的多为地方上的低小官职。

作为南人,朱丹溪科举道路的艰难可想而知。《丹溪翁传》载其“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他后来投入许谦门下学儒,为后来的援理入医奠定了思想基础。《石表辞》载朱丹溪两度科考,“再往再不利,复叹曰:‘不仕固无义,然得失则有命焉……’”[2]2132他见科考无望,遂转而学医。这是他个人无奈的选择,也是当时大多数儒士的命运。

(二)儒、医互动互通,互惠互利

士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属于精英阶层,他们对医者的认可会提升医者的社会地位。儒士与医者交流,向其学习医术,既是对医者的肯定,也是医者受儒士影响的过程。二者双向互动,互惠互利,儒医的出现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

元代士人崇尚医学,不仅仅停留在褒赞的言论上,还向医者学习,潜心研究医学,行医并撰写医书。医者从小阅读儒家经典,学习儒家的礼仪规范,深厚的文化功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医书,总结从医经验。

朱丹溪从医前学习理学,“清修苦节,绝类古笃行之士”[22]4320,科举不第,最终选择弃儒学医,颇能总结中医诊治经验。《丹溪翁传》载:“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余十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1]135虽然从医时已近中年,但朱丹溪四处拜师,终有所成,治好了很多人的痼疾。戴良年轻时不屑科举,跟朱丹溪学医,称他“简悫贞良,刚严介特,执心以正,立身以诚……慨然有天下之忧”[1]147-148。戴良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文学底蕴深厚。朱丹溪与之交游,除了进一步推进了戴良的从医之路,无形中也加深了士人与医家的交往。宋濂在《题朱彦修遗墨后》中写道:“予尝从先生游,而交原礼诸父间甚久……”[2]809可见,宋濂也曾跟随朱丹溪学习,并结识了其他医家。至正四年(1344),朱丹溪修复崩坏的塘堤,宋濂撰文称赞。至正十二年(1352)秋,宋濂患病,家人“亟延治之”[2]1975,朱丹溪悉心诊治,使宋濂康复如初。宋濂评价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君之此书,其有功于生民者甚大,宜与三家所著,并传于世。”[25]“金元四大家”①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丹溪的养阴说。之称自此流传于后世。宋濂对朱丹溪之敬仰,对其医术之推崇,可见一斑。医者仁心,儒家也以仁为本,他们的思想基础是相通的,济世救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在元代,儒士科举无望,他们与医者的互动实际上带有换一种方式济世救民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对学医有一种热切的愿望,与医家的交流也有了更大的内在动力。

(三)为医治亲人,转而学医。

事实上,真正使朱丹溪义无反顾地选择从医的直接原因是亲人患病。《格致余论·序》中有言:“震亨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10]2朱丹溪母亲的病症无人可医,他从《黄帝内经·素问》中学习医学知识,治好了母亲的脾病。后来他的亲人相继因病不治而亡,这促使他不断精进医术,“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10]2,终成一代名医。

(四)憎厌庸医固方,探寻济世之道

朱丹溪所处的时代,医学上受到《和剂局方》的影响很大。他说:“《和剂局方》之为书也,可以据证检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仁民之意,可谓至矣!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26]33此书为中医诊疗开方提供了便捷,甚至不需要问医生,直接根据书中记载的病症、治疗方法及药方对病人进行治疗即可。宋代以来,《和剂局方》被奉为圭臬,朱丹溪对此却“窃有疑焉”,他认为“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诣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于医乎?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中也,难矣”。[26]33照搬旧法无法适应病症演变,无法辨证施治,甚至会对病人造成伤害,于是朱丹溪四处求学拜师,“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1]134-135,向杭州罗知悌学习医者之道,“立法处方、立论依据源于《素问》,主方依据源于《本草》,再参合仲景、东垣等著作,结合临证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然后处方”[10]3。这一医学风格一直影响着元代以后的医家。

综上所述,朱丹溪传说流传至今,生生不息,尤其在浙江义乌等地仍有不少讲述。弃儒从医是朱丹溪深思熟虑后的无奈之举,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无奈辛酸之举。虽然如此,但这也使许多拥有满腔报国热忱、学识渊博的儒士走上了医学之路,开展了丰富的医学实践、总结了宝贵的医学经验、撰写了高质量的医学著作,从而提升了当时的医疗水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丹溪朱丹溪医者
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朱丹溪拜师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八三感怀
浅谈丹溪学派传承悠久之因*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朱丹溪治病惩恶两不误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