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保护与活态开发研究

2023-03-12 07:38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历史名人故居名人

王 芹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苏州是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量的历史名人资源是古城保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点。据《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记载,苏州共有11820 余位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1],既有建城名臣伍子胥、兵家至圣孙武、千古完人范仲淹,又有思想大家顾炎武和书画名家张旭、沈周、唐寅等,明清两代更是产生了潘世恩、洪钧等35 位状元,数量居全国之首[2]。历代先贤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在做好古城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历史名人资源,进一步做好活态保护与开发历史名人资源,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本文以苏州大市为范围梳理历史名人资源及开发价值,重点分析古城区(姑苏区)历史名人资源的开发路径,以赋能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

一、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及其价值阐释

对历史名人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并阐释其价值是古城保护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摸清苏州历史名人资源的家底,以充分发掘其价值,进而开展保护与活化利用。

(一)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的类别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的历史名人资源类型多样,按其存留形态及用途可大略分为: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庙堂祠堂、墓葬碑刻和名人馆/博物馆等。

1.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反映了历史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个人的生活状态、思想境界与生活态度。根据《苏州名人故居档案》①《苏州市名人故居资料汇编》:房地产专题档案,苏州市房地产档案馆编,1999 年。记载,苏州共有名人故居83 处,主要分布于白塔西路、十梓街、十全街、凤凰街以及人民路一带[3],有王鏊故居、唐寅故居、申时行故居、沈德潜故居、潘祖荫故居、洪钧故居、章太炎故居、吴待秋故居、李根源故居、叶圣陶故居等。

2.历史遗址。苏州有2500 多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4],留下了越城遗迹、开元寺无梁殿、玄妙观、万寿宫,北寺塔、双塔、太平天国忠王府、环秀山庄、织造署旧址等众多古城建筑遗址遗迹。

3.庙堂祠堂。苏州历史上曾有许多为国家、社会及黎民百姓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名人,人们为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为了昭示后人,为其建庙、修祠,树碑立传,主要有范成大祠、城隍庙、言子祠、徐家祠堂、况公祠、沈家祠堂、伍相祠等。

4.墓葬碑刻。苏州历史上出现的名人志士众多,历朝历代的名人墓葬也十分丰富,如阖闾墓、伍子胥墓、韩世忠墓、张士诚墓、文徵明墓、申时行墓、葛贤墓、董其昌墓、金圣叹墓、吴伟业墓等。

5.名人馆/博物馆。悠久的历史使苏州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物遗存。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和苏州历史名人有关的生平事迹资料、历史遗物、文书影像资料等,现有的历史名人文化场馆包括苏州博物馆、苏州市名人馆、姑苏名人馆、甪直名人馆、苏州状元博物馆等。

(二)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的开发价值

首先,历史名人资源孕育的人文精神塑造了古城的气质与灵魂。苏州建城2500 多年,形成了包含水文化、园林文化、非遗文化、状元文化等在内的吴文化,以伍子胥、范仲淹、唐寅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是其中最璀璨的部分。作为独有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苏州历史名人流传下来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思想品格体现了江南文脉之地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塑造出崇文睿智、开放包容的现代城市气质。延续千年姑苏文化、保持城市生命力离不开对名人文化的当代解读与创新转化,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名人资源,深挖名人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是构筑现代城市精神风格与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号召力与影响力的必要之举。

其次,历史名人资源独有的文化内涵厚植古城活化沃土。作为名人文化和场所特征的基本载体,王鏊故居、唐寅故居、洪钧故居、章太炎故居、叶圣陶故居等历史名人建筑景观和文化生态最具城市特色。习近平曾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5]苏州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中,活化利用名人故居资源既保护了古城建筑风貌,又丰富了古建筑当代价值的呈现方式。通过“名人故居+非遗项目展示”“名人故居+剧场表演”“名人故居+沉浸式体验展”等创新展陈方式,深化历史名人建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功能。名人故居还可活化为博物馆、展览馆、主题书店、美术馆、民宿等多业态文化场所,在激活历史建筑的公共文化属性及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最后,历史名人资源产业化能增强古城经济活力。在文化资本视角下,历史名人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如福建的妈祖文化产业、陕西的秦始皇陵文化产业、广东的中山文化产业等。作为创意源泉,当历史名人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品牌,名人文化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合力为城市文脉传承与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苏州古城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可打造成辨识度高、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强的历史名人文化IP,培育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形成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开发具有苏州名人文化符号、江南文化意涵的多元化文化产品,带动文化、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增长。

二、国内历史名人资源活态开发的模式与经验

国内外已有多地关注历史名人资源与文创产业的融合,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与经验。

(一)以“名人故居+创意体验”为核心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模式

通过创意体验激活文化遗产,使名人故居真正“活”起来。山东青岛以名人故居为载体打造了一批文化体验场馆,并融合书店、咖啡馆、民宿等新兴业态,如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李四光故居(地质之光展览馆)、周叔迦故居(周叔迦主题书店和民宿)等。[6]天津等地亦在对名人故居保护修缮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并植入现代元素和功能,创新展陈方式,打造别具特色的文化“打卡地”。

(二)以塑造城市形象为核心的历史名人文化品牌模式

在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利用中,因“一人名一城”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曲阜的孔子文化园、成都的杜甫草堂、杭州的苏堤等已然成为城市文化符号与旅游地标。立足区域历史名人文化特色,浙江桐乡依托丰子恺、沈泊尘等漫画名人,打造“漫画圣地”城市品牌,创办漫画校园、刊物和基地,利用“名人效应”讲好地方故事。[7]山西太原通过建造的狄仁杰文化公园,打造“唐代名相狄仁杰故里”城市名片。[8]此外,以历史名人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成都诗圣文化节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以历史名人IP 化打造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历史名人IP 已成为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升级的新支点,它将历史名人资源通过创意转化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故事、形象或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与文创产品。四川以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大禹、李冰、诸葛亮、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的时代价值,构建“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影视作品、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如围绕苏东坡这一IP,举办了东坡文化传承展示、东坡美食之旅等20 项品牌文化活动,开发了150 余种文创产品,经济与文化效益令人瞩目。[9]苏州物质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文化资源颇多,各地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值得借鉴。

三、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

(一)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保护利用的成果

第一,保护性开发名人旧址遗迹。苏州注重对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名人文献文物的保护与激活。2020 年,姑苏区曾出台《姑苏区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利用示范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吴门医派”“江南丝绸”“红色基因”等主题保护并激活名人故居;同时,启动全区名人故居的资料整理工作,挖掘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信息。①《〈姑苏区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利用示范项目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参见:http://www.gusu.gov.cn/gsq/c100269/202102/9186 b87e0e7b4b00aa6eb9a23f052e69.shtml。苏州市依托丰富的历史名人档案资源,打造苏州市名人馆,整合历史名人档案资源,并以史料展带动学术研究、藏品征集、陈列展览、公共教育;将潘世恩故居改造为苏州状元博物馆,展示珍贵的状元文物,传播状元文化;建立孙武纪念堂、冯桂芬祠等人物专题纪念馆,传播、发扬名人精神。

第二,创作历史名人文化产品。苏州市借鉴名人档案史料,深挖名人旅游文化内涵,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一是整理汇编名人生平事迹档案材料,出版“苏州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汇编”、拍摄《苏州史记》纪录片等。二是挖掘名人文化内涵,创作各类文创产品,如苏州状元博物馆围绕状元文化推出书签、扇子、文具等系列文创。三是演艺与旅游活动以历史名人为主题,如围绕伍子胥、泰伯等历史名家打造文艺汇演、文化节、旅游节等。此外,苏州市名人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举办“听老苏州讲苏州名人故事”“走读苏州—大运河与苏州名人”等活动,讲述苏州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传播深厚的名人文化。

(二)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保护利用的现存问题

第一,名人资源缺乏系统梳理,整合程度低。据统计,姑苏区有13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 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8 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较多的名人历史建筑,但尚未有官方数据说明历史名人遗址遗迹的保护现状及相关信息。目前姑苏区启动了新一轮名人故居资料整理工作,排摸故居产权信息、保护现状等。苏州市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网站数据库对名人生平、思想、精神等文化资源也有收录,但名人数量少,相关信息数据不全,资源有待进行系统整合。此外,苏州市区历史建筑查询系统中收录的382 处古建筑信息也未包含完整的历史名人古建筑数据,历史名人资源缺少系统化、数字化的梳理与整合。

第二,名人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创意产品少。苏州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以名人故居开发模式为主,而名人雕塑、名人创意产业园、名人文化广场、名人主题公园等文化设施建设不足,更缺少城市地标性建筑。历史名人文化名片缺乏系统打造、运营与推广,如依托潘世恩、洪钧等状元形成的“状元文化”“状元之府”等标志性人文符号,除建立苏州状元博物馆外,相关文化项目及创意产品研发、品牌打造与宣传工作都不到位。围绕范仲淹、伍子胥等历史名人开展的话剧表演、实景演出、影视及文学艺术创作不足,其时代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与传播。苏州图书馆馆藏、数据库中与“苏州历史名人”相关的书目非常少,也缺少对苏州历史名人系统性研究的成果。此外,苏州市名人馆等场所以实物展览、陈列展示和游客观光体验为主,人工智能、云计算、5G 技术、VR/AR 等新科技应用不足,互动性场景与数字沉浸式体验项目少。

第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效应不明显。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历史名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开发了苏州状元博物馆、文旅探花府·花间堂酒店、“红印道前”红色体验线路等文旅项目,但是与名人相关的文娱演艺、节庆会展、动漫影视、文创等优质文化服务与消费产品供给不足,历史名人资源开发与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的结合存在脱节,文化产业链短小,亟待通过多样化的开发提升历史名人文化产业的整体效应。苏州古城拥有吴王阖闾、唐寅、潘世恩等国内知名的历史名人,却未形成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与城市名片,缺少以历史名人IP 为核心开发的文创产业与文化衍生品。苏州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基本为免费参观,公益属性凸显,文化消费增长乏力,商业潜力尚待挖掘。此外,历史名人资源因其公共文化属性,社会力量与民间力量参与较少,限制了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发展、业态孵化与产品研发的市场活力。

四、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活化利用的措施

基于各地开发经验,以“历史名人资源+文化创意”融合发展为核心,从优化顶层设计、推进历史名人研究、打造历史名人品牌、活化历史名人物质载体等方面入手,推进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护与活态开发工作,激活古城文化与经济活力。

(一)推进重点历史名人资源活态开发,增强古城人才吸引力

首先,开展重点历史名人资源活化创新项目。历史名人级差对名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辐射范围产生影响[10]。基于区位、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对历史名人进行级差划分并筛选。参照名人影响力、公众关注度、名人历史遗存现状等评价指标,对历史名人资源分档定级,分期分批推进古城历史名人工程项目实施,重点推进孙武、范仲淹、沈周、唐寅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品牌打造、文旅融合、文艺创作、文创产业等。开展“苏州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工程”“苏州历史名人活化利用创新工程”等历史名人文创项目,通过举行历史名人文创大赛、主题节庆等多种活动打造一批重点历史名人文化精品,推进特色历史名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其次,优化古城名人文化软环境,吸引人才。以苏州名人资源创意开发为重要抓手,发展创意历史名人产业,通过创新优化名人文化创业环境增强苏州文创人才孵化和培育能力,如建立校企联合创业基地,汇聚高校优秀人才合力推进历史名人文化项目,通过“悬赏制”吸引全国优秀文化企业与创意团队承接涉及关键技术的名人文化创意项目。以名人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区为主阵地,建设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突出的名人文化产业集群,为引才、聚才提供重要平台载体,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的口号。

(二)加大古城历史名人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名人文化研究

一是系统梳理历史名人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历史名人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体系与评估认定方法标准,摸清历史名人遗址遗迹现状,形成并公开历史名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清单。整合古城区内的历史名人资源信息,并开展历史名人后代、知情者口述史整理及相关物品征集工作,分级分类建立历史名人资源档案。以历史名人记忆延续项目为契机,通过系统采集、筛选、分类、存储,将历史名人相关的书画作品、画像、轶事、碑刻、故居、墓葬以及文章、著作、传记、戏剧、书籍、影视等资料进行数字化,联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整合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元数据,建立苏州古城历史名人资源数据库和名人记忆网站。

二是加强苏州古城历史名人研究。历史名人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是一个整体,通过识别、梳理、整合苏州市历史名人资源,推动资源共享与研究挖掘,为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针对唐寅、潘祖荫、洪钧、钱伯煊等历史名人,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开展苏州古城历史名人研究,充分发挥党政智库、社科联和高校专家学者的作用,以课题项目制形式开展历史名人功绩成就、思想理念等基础性研究,探索历史名人文化融入当代文化生活、实现价值转化与活化利用的应用研究。对于遗迹少、知名度低的历史名人可有选择地聚合该类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对其感兴趣的社会人士,成立专门的名人研究中心、名人研究会等,定期举办小型的历史名人学术研讨会、分享会等文化活动。

(三)挖掘名人精神内涵,打造古城历史名人文化品牌

一是以旅游演艺为核心,打造以伍子胥为代表的“古城文化牌”。“苏州古城之父”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且兴修水利,开凿了有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胥溪。依托盘门、阊门、胥门等历史遗址遗迹景观,举办宣传苏州建城历史、民俗文化、人文事迹的大型户外实景旅游节庆演艺活动及夜间歌舞、戏剧活动。结合苏州大运河文化资源,将伍子胥文化融入大运河文化品牌建设,设计胥江—山塘河—上塘河—护城河以及盘门、阊门主题旅游线路;利用戏曲、文学、影视创作、剧场演艺等形式展现伍子胥的英雄形象与建城功绩。

二是以苏州状元博物馆为载体,打造以潘世恩为代表的“状元文化牌”。在苏州状元博物馆中设立“考状元”科举考试文化体验中心,设置包含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环节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以真人NPC(非玩家角色)互动讲解、角色扮演吸引游客体验“状元及第”文化。打通文物、文博、文创产业链,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文化企业深度合作,苏州状元博物馆可与出版发行、动漫影视、演艺娱乐、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结合,形成新型文化创意业态,推出名人书籍、名人戏剧、动漫游戏、数字藏品等状元文化文创精品,如可设计嵌入Q 版状元人物群像的文具用品、生活用品等文创产品。

三是以范仲淹文化IP 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在苏州留下了众多古迹遗存,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是范仲淹文化的内核并流芳后世。苏州可与陕西彬县、山东邹平县、河北正定县等地“跨时空”联动,共建“范仲淹”文化大IP,互联互通激活产业链。诸如举办“范仲淹民间艺术与非遗文化节”,搭建民间技艺交流与合作平台,展示并分享缂丝、刺绣、苏扇、玉雕、瓷刻、剪纸等苏州民间艺术及各地民间工艺,促进各地手工匠人与文创产业从业者的交流互鉴,辐射带动其他地区联合策划相关节事会议与文化活动。结合各地遗产遗迹资源及人文事迹,以发扬范仲淹精神为核心,举办范仲淹文化研讨会、文创产业发展论坛、读书沙龙等。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家风文化建设相融合,联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开展主题读书分享会、诗词大会、戏曲演出等活动。在文创产品研发方面,借鉴故宫雍正系列文创[11],契合年轻用户审美与消费需求,将范仲淹文化符号与潮流文化相融合,使历史人物形象轻松化、趣味化,实现文创产品的“破圈”“出圈”。

(四)融合创意设计,“活化”历史名人物质载体资源

首先要形成多样化的历史名人文化创意空间。将名人故居、祠堂等开辟为博物馆、美术馆、创意书屋、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名人文化大课堂等,开展文化传习、主题讲座、经典诵读、文化实践等文化教育活动。基于古建老宅的文化特色与风格,融合姑苏文化、非遗技艺、运河文化等形成主题民宿、诗书茶社、艺术画廊、创意餐厅等文化休闲场所。将VR、全息投影、体感互动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历史名人场馆中,引入动态漫画、艺术互动、全息沉浸等现代展陈方式,打造多元化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此外,打造名人文化长廊、名人雕塑、名人墙体彩绘等城市创意艺术空间,激活古城公共空间,丰富城市文化形象。

其次打造历史名人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区。以历史名人资源为核心聚合文化创意、现代设计、文化科技等力量,打造历史名人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区,形成一批龙头型、特色型文化园和产业园。如泰伯庙·阊门西街文化区、桃花坞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商户入驻,形成产业集群融入音乐、市集、游戏、餐饮等文创类业态,并联动山塘街、北寺塔等周边景区资源,设计名人故居游、研学游、亲子游等主题旅游路线,激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

最后是创意设计并推广历史名人文化艺术精品。以众创、众筹、众包等方式推动范仲淹等著名历史名人IP 的打造,将历史名人具化为形象的文化符号,融入文化、旅游、科技以及农业等产业中,促进名人资源产业化与产业链条延伸,开发文娱演艺、节庆会展、民间工艺、文创商品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契合现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打造以历史名人为主题的剧本游戏、密室逃脱、盲盒等系列文创产品。将历史名人主题展览、文化演出、戏剧影视等融入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江南小剧场、“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等活动中,促进“名人效应”和江南文化品牌的双向赋能。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构建文化品牌现代营销传播体系,打破地域局限,实现历史名人文化与城市文化品牌的联合推广。

五、结语

历史名人资源作为苏州标志性人文符号,承载着古城历史文脉与文化记忆,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赋能形成以名人文化为内驱力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新兴业态,提升古城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展示苏州人文的独特魅力。苏州古城的活化利用要以历史名人资源创意开发为核心内容,不断丰富名人文化价值内涵的当代阐释方式,赓续古城文脉,传承名人记忆,真正将名人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古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古城全面复兴。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故居名人
卫立煌故居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魂兮归来返故居
抢注历史名人故里行为的法律效力研究
历史名人身份大起底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