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

2023-03-13 07:4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湖州市升级制造业

李 志 刚

(湖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99)

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的不断加速,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快速渗透的机遇期、关键技术被封锁遏制的挑战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跃升的关键期[1]81,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规模扩张,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则会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以数字化引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论题。

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有学者从“四化”并进的视角,构建了测度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并探讨了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2]43-52,如,李月起和杨继瑞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从要素升级、产业生态两个层面分析了制造业创新升级的机理和特征[1]80-85。也有学者提出了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政策建议,如,黄奥、任宗强等从民间金融的角度[3]58-62,那丹丹、李英从各国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政策工具角度[4]92-97,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更多学者则以某一区域为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5]124-126 [6]58-64 [7]88-91。学者们的大量工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湖州市产业数字化成绩优异,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均位列浙江省前列。当下,湖州市正逐步引导企业组建上下游产业链,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示范平台。但是,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数字化人才、资金、核心(关键)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制约仍然存在。另外,不同区域的发展并非一个均质平面,产业形态各有差异,存在的问题也就各不相同。因此,研究湖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论题。

一、湖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现状

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湖州市制造业抢抓机遇,以特色行业和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全方位渗透和融合。《2021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湖州市两化融合指数已经达到99.88,全省排名逐年攀升;工业应用指数为41.85,ERP、MES、SCM、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企业上云普及率指数和工业设备联网率指数等6项工业应用指数居全省前列。2020年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工业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65.01%和44.52%,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目前,湖州市已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9家,拥有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总数分别列全省第3和第2位[8]。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

根据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特色,湖州市先后出台了《加快“万物智联”推动湖州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推动工业互联网深度赋能制造业实施“千企智联”三年行动计划》《湖州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若干政策》《湖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基础网络设施构建、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工业互联网创新与突破、数字产业人才培育与引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评定等方面明确了行动目标和责任单位,对新业态的发展、技术创新等给予奖励和扶持。2017年以来,湖州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获得2.9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该市还设立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当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二)制造业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和示范企业不断涌现

近年来,湖州市深入开展“千企智联”行动,截至2023年初,已经培育蔚蓝智衣、德马工业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9个;建设美欣达、泰普森等4个省首批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居全省第一;依托三一装备、鼎力机械等龙头企业,培育出了“浙江鼎力高空作业装备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等2个企业级和2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天能电池、吉利(长兴)、欧诗漫等3家企业列入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在聚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同时,湖州市还着力传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平台建设,借力阿里superET平台,组建“superset+服务商+服装企业”智造联盟;搭建“长兴纺织数字平台”,接入超100家企业、超2万台设备,实现喷水织机机联网全覆盖。目前,湖州市每年实施超千项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超过70%。2021年,面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1 005个[9]第1版。

(三)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断向产业链条各环节推进和延伸

在制造业数字化趋势不断显著的背景下,湖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面展开。2021年10月,全市上云企业累计达到20 362家,超额完成预定目标,普及率全省第二。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全面发力,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运用MES系统,对物料管理、车间排产、生产进度跟踪、计划和资源调度、工艺管理等环节进行有序管理并不断优化。同时,该市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与延伸加强。例如,天能电池通过建立“天畅智运”大数据平台,围绕铅酸动力电池产业链,对包含矿山、冶炼厂、核心制造企业、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整个产业链,在资源配置、仓储、运输、金融、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欧诗漫依托CRM系统的终端数据采集和电子商务优势,建立了化妆品大数据智能分析模型,开拓了新的零售业务。

二、湖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企业生产必然需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依照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为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因此,分析湖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应从企业在各种基本生产要素投入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入手。

(一)通晓数字化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短缺

劳动力是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之一,也是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急需既熟悉传统生产技术,又通晓现代数字技术的产业工人,以及懂经营、善管理、能运用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员,但各类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湖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瓶颈。

1.复合型人才缺口大 湖州市周边的沪、杭、宁、苏等城市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其它各类人才,对湖州市招引数字化人才形成一定的阻碍。另外,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各类人才的内在需求巨大,但湖州市现代产业工人的数量缺口却依然很大。2018年,湖州市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为3 190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湖州市人才资源总量增长率为4.3%,也低于浙江省5.3%的平均水平。另外,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州市202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3 669人[10],与2010年的6 568人相比,虽然增长迅速,但与浙江省总体的16 990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也低于嘉兴市的15 250人。各类人才资源的约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湖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

2.首席数据官缺乏 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必然会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基于快速响应市场、体现比较优势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幅度将会缩减,企业管理层级将会减少,企业科层组织结构将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所以,既精通数字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首席数据官(CDO)(也可以称为“首席信息官,CIO”)作用日益突出,与首席技术官(CTO)一样,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湖州市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因此,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复合型管理人员的有效供给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化升级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压力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机器设备联网、企业上云、建设智能化车间(工厂)、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各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该投入属于长期投资,具有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的特征。2021年,湖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 082家,其中648家亏损,亏损面为15.87%,亏损面有所扩大;企业利润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6.52%,总体利润率不高[11]。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外生性突发重大事件,容易造成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瞬间陷入生存困境[12]10-16。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仍处于低谷,国际国内消费市场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企业经济效益和资金流的下行压力依旧不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资金负担不可小觑。

另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前期成本巨大,这对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较低的湖州市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压力更大。虽然,湖州市政府在财政专项资金、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等各方面均给予诸多的扶持和倾斜,但是,当财政专项资金、政府补贴等优惠和鼓励措施不能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驱动力时,在传统融资渠道和政府扶持之外,湖州市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企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三)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能力相对薄弱

刘涛和张夏恒在对全国企业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市场竞争压力(52.11%)、技术创新困难(42.17%)和企业转型升级压力(36.95%)[13]148-155。可见,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湖州市制造企业也不例外。数字化背景下,企业的商业模式、生产架构、运营思路都会逐步趋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将逐步缩小,结果必然是技术创新成为导致各企业经营发展差异的核心因素[14]24-25。2019年,湖州市技术创新指数为151.2,位列浙江省第五,比2018年下降一个位次,居于浙江省中游水平,拖累该指数位次下降的主要指标是创新环境。另外,《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与评价报告》显示:湖州市工业企业在研发投入、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和研发人员的数量等方面,与杭州、宁波甚至嘉兴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技术创新这一短板会影响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虽然,湖州市部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表现突出,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示范标杆企业建设等方面成绩不俗;但是,从总体上看,湖州市制造业企业仍存在核心技术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关键技术如工业软件、底层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工具等技术的研发能力还很不够,需要得到外部专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外包支持。

(四)数字化转型亟待制订数据标准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各种数据。工业大数据囊括了机器设备数据(机器设备运行状态)、经营管理数据(PLM,MES、ERP等应用软件)和企业外部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15]28-29。这些数据是企业在生产加工、运营过程中创造和拥有的新兴生产资料[6]58-64,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在制造领域各个行业及其细分行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每天均会产生海量数据,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会带来数据的处理、应用、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困难,使数据要素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数据标准的缺失也必将影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共享,导致“数据孤岛”,难以充分发挥数据的效率。另外,工业大数据涉及企业的设备、生产、运营、用户等多个环节,在采集、存储、分析和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泄露,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一旦被恶意篡改(如黑客入侵),就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混乱等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

三、湖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湖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在继续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保障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外引内培,形成稳固的数字化人才供给体系

1.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各类数字化人才 湖州市应以“4+3+N”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国家、省“千人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等人才项目为载体,按照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特征,设立专项基金、结合多种方式进行招商推介,大力推进数字化人才和高端人才(团队)的引进;提高外籍人才工作的便利性,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积极探索推进“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一揽子引才模式,提高区域内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应重视首席数据官(CDO)的作用,使其与CEO、CTO一同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探索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方式,增加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健全和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充分发挥人才评价在聘用中的作用,激发数字化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依托本地高校,多途径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湖州市有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公办全日制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多家高校在湖州设立了校区,湖州已经拥有培育本地各类人才,尤其是数字化产业工人的软硬件基础。在常规外引基础上,湖州市还应抓好内培工作,通过联合高校开展产业工人培训、继续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工作,满足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各类人才的内在需求,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湖州市要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引导高校、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依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结合产业需求特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案(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案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进行动态修订),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外,还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与评估,制订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规划。

3.精心制订留住人才政策,完善数字化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湖州市要进一步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公共交通等行业,切实解决各类人才及其子女在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使得各类人才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更好地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目标。

(二)探索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金融公库,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在当前财政扶持、信贷优惠、设立数字产业发展基金以及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传统的常规融资渠道基础上,湖州市可借鉴日本政府为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设置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商工组合中央公库等做法[3]59,探索设立由政府主导的湖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金融公库,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3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贷款利率应低于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以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负担。在金融公库运营过程中,申请企业须经过严格审核后才能获得贷款;在贷款使用过程中,若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可以将金融公库贷款转为对企业的股权投资(即债转股),并以股东身份协助和参与企业运营管理,待企业运营正常后可将持有的企业股权出售转让,以保障金融公库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多主体联合推进数字化技术改造创新,由政府分类分级供给共性技术

1.多种途径提升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创新意愿,降低资金和风险压力 政府主导制订“政产学研”合同范本及相应的应用指南,为各合作机构提供制度保障。可以通过使用创新券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机构的设备、经验,减少企业在数字化技术改造上的成本投入,降低企业技术改造风险。还可以充分利用研发的外部资源,积极对外“借智、引智”,采用“飞地”的方式设立研发服务机构;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参与企业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创新,充分利用各主体设立的数字化技术研发种子基金、孵化基金、产业基金等,以增加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来源渠道,帮助企业分摊风险。同时,要创新制度设计,探索企业技术改造创新风险保险项目,转移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创新的部分风险。

2.依照共性技术的外部性不同,政府分级分类给予扶持和供给 技术创新具有外溢效应,尤其是对产业发展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对于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共性技术,可以以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为载体,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为提高政府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建议对共性技术进行分级分类扶持和供给。对于高投入、高风险、影响面广的关键共性技术,由于其正外部性很强,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于工艺、测试等基础类共性技术,由于其外部性较强,政府财政应承担常规研发和运营成本;对于接近市场应用阶段、未来可以产生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企业主体参与意愿强的共性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只需要引导相关主体构建研发联盟,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市场机制的灵活性,为重大技术创新突破提供支撑。此外,为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积极探索“以奖代补”机制,引导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专项研发技术改造。

(四)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数据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治理水平

1.制订数据标准,促使数据流动 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必须打破企业甚至产业的“信息孤岛”,让企业在合理的边界范围内共享和使用各类数字信息。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紧密合作,跟踪共性技术和数据标准的发展变化,进行数据标准的研发,形成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信息服务机构和相关企业等组成的新型网络数据技术研发体系,并适时将成熟的数据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使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2.提升数据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水平 政府通过宣讲和培训,使企业认识到数据信息生产要素的作用及维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定期组织企业开展信息安全自查和防护,以提升数字化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引导企业加快数据溯源、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提升数据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让企业使用安全可靠的设备设施,应用软件、信息系统,加强安全资源储备。

总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应用效益指数提升明显。本研究从企业生产经营所投入的主要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了湖州市制造业企业在劳动力(人力资本)、资金、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并从完善人才供给体系、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参与数据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注重政府对共性技术进行分类分级供给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然而,制造业本身涉及范围广泛,各种产业之间发展差距大,既有容易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现代产业部门,也存在急需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部门。它们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是有差异的。因此,结合不同产业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个性化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应是今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要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湖州市升级制造业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My family
回暖与升级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