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2年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综述

2023-03-13 07:45黄小丹郭祖全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工作

黄小丹 , 郭祖全

(西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有效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强化凝聚力、形成发展合力,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随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化,学术界关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认真梳理、合理归纳、科学把握,本文对2012-2022年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新时代实现更好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形成脉络与特性研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非公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总结归纳,厘清非公企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从时间发展的逻辑线条中发现其成长与发展的路径。相关研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梳理了非公企业党建的形成脉络,分析了其特性与内涵。宏观层面的梳理研究主要从国家整体角度切入,进行总体性的概括分析;微观层面的梳理研究主要从地方各省、市、区县着手,进行调研总结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张月、刘兴平从宏观层面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划分为四个阶段:(1)萌芽起步阶段(1978-1992年)。部分非公企业依靠自发性和主动性推动党建工作开始起步。(2)探索发展阶段(1992-2002年)。通过立法推动非公企业积极尝试开展党建工作。(3)创新发展阶段(2002-2012年)。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逐渐规范化,工作思路不断拓宽。(4)全面加强阶段(2012至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非公企业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非公经济得到较大的提升与发展[1]30-35。陈金彬以非公企业党建制度化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将非公企业党建制度化的过程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五个阶段:(1)探索起步阶段(1978-1988年)。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发展速度较慢,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总体呈现区域化、自发性、迟缓性等特点。(2)徘徊前进阶段(1989-1991年)。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徘徊停滞,主要呈现认识不一致、行动不统一等特点。(3)深化探索阶段(1992-1997年)。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党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探索,但总体上发展不平衡。(4)规范提高阶段(1998-2002年)。非公经济持续发展后,国家从政策层面明确了非公经济的地位,非公经济党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领域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呈现出规范、务实的趋向。(5)创新发展阶段(2003至今)。党对非公经济和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呈现科学化和创新化的特点[2]13-18。

(二)微观层面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张彦惠以深圳市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为切入点,从微观视角进行审视,将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程划分为四大时期:(1)萌芽时期(1979-1992年)。非公企业党建整体呈现曲折性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深圳市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认识不充分、认识有偏差等。(2)探索发展时期(1993-2002年)。深圳市对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均进行了党建工作的尝试与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3)创新发展时期(2003-2012年)。深圳市认真贯彻中央的相关精神,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并提高活动开展的频次,总体表现为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和新型化。(4)全面加强时期(2013至今)。深圳市不断强化思想建党,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开创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非公企业党建总体表现为工作流程规范化、组织管理合理化、工作形式科学化[3]39-158。

(三)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性与内涵

范霞将非公企业党建与其他基层党建进行了充分比对,提出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三大特性:(1)更具开拓性。非公企业党建真正兴起的时间是改革开放以后。(2)更具实践复杂性。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经济环境变化较快、党建组织设置的匹配程度不足、非公企业的经济诉求大于党建活动的政治诉求等问题。(3)更具实效性。非公企业党组织设置能够满足多样化诉求,有助于党建资源的共享,有助于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4]33-36。姚靖从政党入企的角度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内涵进行了阐释:非公企业党建体现了社会向国家赋能,是大党治理和大国治理的一种兼容耦合;政党入企体现了国家向社会赋能,是企业秩序和企业成长的统一;政党入企是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一种党企双向互动的新形式,有利于政党和企业的共同发展[5]58-66。

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与完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给党建工作造成了阻碍和困难。我们本着由一般到个别,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从总体和部分两方面着手,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我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宏观层面困境

王玉鹏、李鑫认为,当前我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覆盖”仍然处在探索阶段,主要体现在:(1)非公企业人员对党建工作缺乏兴趣。非公企业负责人只重视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认为党建工作并非必需;同时,非公企业基层党员工作流动性大,企业缺乏深厚的党建主体意识。(2)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有的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受所在地党委、行业主管单位的多头管理,有的则不受任何人任何单位的管理,有的主管部门没有为党建工作的“有效覆盖”出台合理的管理机制。(3)非公企业党组织权责不明晰。一些非公企业将党组织当成了一种形式化的“政治标签”,并未使党组织发挥思想指导和政治引领的实际作用[6]20-25。

胡博成、刘海辉以经济新常态为视角,认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存在三大主要问题:(1)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主体与对象难以相互兼容。一些非公企业负责人的核心经营管理理念与党建工作理念有较大差距,非公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利益分配诉求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性在经济新常态下被扩大化。(2)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受到制约。党组织的成立与运行客观上增加了非公企业的管理成本。囿于此,党建工作难以常态化开展,党员也难以进入非公企业组织架构的核心位置;同时,非公企业的逐利性导致党员不愿多奉献、尽义务,而更愿意加班获得酬劳。(3)非公企业党员的管理难度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有所增加。有的非公企业存续时间较短,党员的稳定性因此受到影响;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职员与公司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党员职员的流动性也会大大增强,党员的管理难度不断上升[7]48-51。

蒯正明则对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员流动管理中的难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四点主要表现:(1)基层党组织的稳定性不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非公经济的存续性受到影响,这在客观上使得非公企业人员容易流动,即使成立了党组织亦不能保证其稳定。(2)流动性导致党员的组织生活开展相对困难。党员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流动,其所属党组织就不固定,其政治理论学习就会受影响,“两不找”“两不管”现象也会频发,党员的学习与思想会出现“真空”。(3)流动性导致党员的管理难度大大上升。在组织关系的转接中,一些党员因为利益分配和转接手续繁琐等原因不愿将组织关系迁入;在流动党员的考察中,在考察期的预备党员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主动向党组织提交转正申请,不主动参与党组织的相关活动,这些都使得党员管理难度不断加大。(4)流动性导致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党员自身的流动往往导致其思想上的波动,使其难以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许多非公企业虽然有党组织架构,但缺少优秀的党务工作者,这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8]14-18。

(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微观层面困境

刘刚对河南省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认为河南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的难点主要有:(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工作推进仍需加强。一些地方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仅停留在开会和发文件上;面对主管部门的检查,一些非公企业党组织往往利用“摆设”“形式”来应付;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效存在较大差异。(2)政策支持力度较弱,管理体制有待健全。部分地方由于经费欠缺、编制不足等原因,尚未成立党建专门机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难以做到专人专职;又由于存在多头管理,党建工作较为混乱。(3)组织覆盖领域不全,工作兜底较难。主要表现为组织覆盖的企业多,但党建工作水平不高,非公企业党组织多为有名无实的“盆景”。(4)缺少专业党务人员,党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党务人员数量少,党务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责任心欠缺。(5)非公企业党建的投入和基础保障都有待增强。河南各地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投入力度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保障尚不充分,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9]31-36。

叶麒麟通过对福建省泉州市的调研,认为泉州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部分非公企业对于党建工作缺少认同度。企业经营者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而党建工作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些非公企业经营者对党建工作不理会、不支持、不允许。(2)非公企业党建的管理体制不顺畅。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可应用性不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模式多、难统一,家族式企业管理影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3)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党建工作的经费与场所难以保证,活动缺乏实效性,党务工作者的责任心和能力不足,党员管理难度大[10]64-67。

刘本强对山西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认为山西省部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存在以下不足:对企业经营者的政治引导不足,部分企业主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有的甚至参与违法乱纪活动,严重扰乱了当地的政治生态;党建工作脱离生产经营,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不大,党组织没有承担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员没有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收集职工群众的诉求,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让职工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更好地为企业健康发展服务;在协调企业内部各方利益上,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党组织缺少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直接导致部分党员党性意识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党建经费不足,一方面是企业经济实力有限,无法充分投入资金,另外一方面是显性回报不足,企业经营者缺乏党建积极性;党务工作力量薄弱,不仅缺少专职党务工作者,现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专业素质都有待提高[11]33-37。

岳伟对上海市某区进行了调研,认为上海市某区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主要存在两大问题:(1)党建认知结构性失衡,应然观念和实然认知之间存在不平衡。该区对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非公企业党组织也缺乏对党组织多重功能的清晰认知。(2)党建保障功能性失调,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之间不平衡。不仅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有待扩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也有待建构[12]80-88。

三、对非公企业推进党建工作对策的分析研究

针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学术界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探究优化路径,寻找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目前,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对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建构、联建统建路径探索、多学科融入等方面。

(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建构研究

曾稳高通过对深圳市龙岗区的调研,认为可以通过“六化型”党建模式,推动产业园区中的非公企业发展:(1)推动工作机制常态化,使得党组织从独立运行向整体融合转变。(2)推动党建活动场所一体化,实现党建阵地功能聚集。(3)推动教育方式多样化,使活动开展模式由“外部驱动”转为“内部驱动”。(4)推动工作队伍专业化,通过抓“两支队伍”建设,推动党建力量由自发薄弱向专业健全转变。(5)推动组织设置科学化,建立统管型党组织,实现有效覆盖。(6)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党群共建,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通过上门访问、会议座谈、联谊活动等党建工作,发挥园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政治核心作用[13]86-87。

王永华认为,要通过六大举措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的管理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1)构建能够适应非公企业的党组织组建模式。在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用工制度来调整党建工作方式。(2)发挥党的向心力作用,使之促进非公企业发展。非公企业的党建活动虽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但必须牢牢把握应有的政治性。(3)建构专业化的党建工作队伍。要设置“班长”,形成专业的党建指导员队伍,以制度优势强化管理。(4)建构非公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教育机制。通过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党建积极性。(5)建构完善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以分级负责、挂钩联系、工作考核等方式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6)建构基层党组织活动新方式。在活动中要将道德性约束与法律性约束相结合,使“自律”与“他律”交叠融合,共塑良好活动空间[14]10-14。

党齐民则立足新时代的实际需要,提出三类模式建构的设想:新时代党建工作要逐渐向功能覆盖转变,调动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探寻企业发展和政治工作需要的结合点,切实发挥党组织对生产力发展的引领作用;新时代要推进非公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以社会责任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开展;从组织、责任、环境等体系着手,以制度化建设和平台化支撑推动 “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同向同行[15]84-87。

武昕则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三条对策:在提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关键;在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将组织建设作为强有力的政治依托,将制度性的强制措施作为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资源供给的核心[16]112-113。

陶元浩则认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促进企业自身发展要做到“八个结合”:将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将党建资源优势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将党内政治生活和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将党内关怀与企业团队凝聚力建设相结合,将党风廉政建设和企业自身廉洁建设相结合,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解决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将党建中的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党建引领作用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相结合[17]21-24。

洪文斋通过调研上海市浦东新区,认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建构要满足以下几点:转化工作思路,更新工作方法;注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推进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将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于每一位党务工作者的内心;从经济上支持基层党组织,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18]51-53。

彭丽认为,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建设中,要注意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即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刚柔相济的理念,提高党建工作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灵活开展党建工作;在党建工作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党员的工作态度、情绪价值、思想认知等;要运用柔性思维将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共同体,使之能够协调矛盾、组织学习、提高觉悟[19]116-117。

(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的联建统建路径探索研究

刘兆第通过调研广东省阳江市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认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的联建统建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将城乡各种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并加以调动,通过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以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并使之在激励中不断提升,充分把握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特点;明确属地管理原则,使“机关与非公企业共建”“非公企业与农村共建”和“三学一示范”等活动常态化,确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20]62-64。郑长忠从非公企业外部生态营造的角度展开分析,指出非公企业与外部生态的联建统建优势和路径:推动非公企业与国家政治建设相链接,有效推动企业融入政治生态;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国家政策生态对接,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政策的有效支持;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对接,为企业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态创造条件;推动非公企业发挥网络联系作用,为实现经济性链接创造条件,使其融入经济生态的营造过程[21]75-80。王晓丽、刘祎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的联建统建模式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以下建设思路: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关的原则,将产业园区内的党员进行统一管理,突破以企业为单位的党组织建设思路;按照各地各企的特征,实施社企联建、村(居)企联建、校企联建、银企联建的建设思路[22]86-89。中共晋江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通过对福建省晋江市非公企业的充分考察,认为要以“嵌入式”思维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联建统建:成立市非公企业党工委统管全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选派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赴企业挂职,并选聘专职党务干部;明确隶属关系,重构党建组织体系,形成市镇村企四级管理网络,构建网络化区域化组织系统;重置经费资源,统筹分配各项活动经费,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健康发展[23]70-77。

(三)组织行为学视角下优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以福州“365非公企业党建模式”为研究对象,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提出了有利于党建工作开展的三项措施:整合强要素以解决组织组建问题,推进整合体制资源,推进多元要素组合;嫁接软权力以解决职能融合问题,将党的组织与企业组织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对党建工作的有效促进;共用多机制以解决系统支撑问题,从权力形态的角度来观察,非公企业党组织属于一种“弱组织”,需要体制性支撑和功能性支撑来共同强化,以维持其正常运转[24]43-51。蔡文华则从组织融合与文化协同的视角切入,以系统性融合思维探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三个着力点:推动非公企业和党组织相整合,推动非公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相融合,推动非公企业发展目标与党建要求相统一[25]49-52。

四、2012-2022年非公企业党建研究路径探索

从以上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整体呈现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格局,能够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是,学术界对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在具体措施、方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相关研究也缺乏一定的深度,关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推进深度研究

目前,关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和解决路径,学术界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往往只是指出了浅层次的原因,提出了大致的解决方法。这些解决方法也存在不够精确和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例如,很多学者指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政治诉求与经济诉求相冲突,导致非公企业负责人对党建工作不积极,但解决方法却相当泛化,并不具体。因此,理论研究的深度还需要提升。同时,学术界还要深入挖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之间的关系,用相对学术化、理论化的语言加以解析,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党建如何引领党员职工将自身的力量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效益,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非公企业党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创新来提升。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收党费、上党课、重温誓词这样的常规工作是不够的。如何让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活”起来,还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

(二)注重定量分析

学术界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多数聚焦在历史沿革、基本内涵、挑战与困境及解决路径等方面,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基于数据统计的定量分析,因此,所指出的困境与解决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今后,相关研究应该从具体的个例出发,运用调查问卷、上门访谈等实证方法,并使用Excel、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手段,以解决仅使用定性分析所带来的单一、乏味、不接地气等问题。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已经采用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验收模型,这种模型通过建模的方式,解析各个指标对问题本身产生影响的关联度,寻求破解问题的最优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也可加以借鉴,以建立相应的验收指标体系。验收指标体系应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非公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现状,并应遵循“两个标准”的各方面要求[26]7。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成效。党建工作对非公企业的影响不一定完全体现在企业的盈利上,也可能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凝聚力提升等方面。完善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相关的模型构建,有利于明晰党建过程中各项指标对工作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党建工作。运用实证手段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党建理论与实践形成良好的交互,能让对策措施更具实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三)交叉学科共同助力

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新问题会被发现,且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因此,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合作方能实现深入研究。目前,学术界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单一学科方面,交叉学科视角下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应该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整合研究手段,共同助力研究的深入开展。要促进交叉学科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系统性融合,针对其中的问题,党建研究者可以与多学科的专家协商,探究非公企业文化与党建工作的最优融合路径,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促进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党建效力、党员活力和企业盈利能力。

综上,学界对非公企业党建研究的切入视角在不断增多,从历史渊源、面临的宏观微观困境、体制机制构建、联建统建路径探索、交叉学科融入等诸多方面,对非公企业党建过程中已经出现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解决路径。但是,这些方式方法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接受具体工作实践的检验。通过梳理并总结目前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文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概括为:非公企业的营利需要与党建工作的非营利趋向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这一矛盾,是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阻力与障碍的中心问题,也是今后研究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工作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不工作,爽飞了?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选工作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