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253个“双高计划”专业群的分析

2023-03-14 06:56邢菲钱鉴楠戎成
职教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专业

□邢菲 钱鉴楠 戎成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助力国家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专业群成为学校建设的抓手,从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既是应对产业发展挑战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聚集办学资源,打造专业品牌的必然之路。从197 所建设单位的253 个专业群专业布局来看,专业群覆盖了18 个高职专业大类。经过3年建设,“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了大跨步提升,众多建设单位在不同项目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专业群建设的使命之一是服务产业发展,建设期过半,专业群与产业发展适应程度究竟如何,服务产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这些都位列于“双高计划”阶段建设的重要关注点之中。本文以253个“双高计划”专业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专业与产业布局的契合度、发展的适应度以及专业服务产业路径的深广度,旨在描绘出“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画像,同时观测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追根溯源,提出优化策略,以满足当前“双高计划”专业群发展需求,并为未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逻辑分析

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链,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的推进和深化,尤其是要注重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属性之一,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相互作用,环环相扣。

(一)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的宏观画像

产业发展影响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支撑产业发展。一方面,产业发展方向决定着专业群建设方向。产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始终保持与其变革的活力[1],这便决定了产业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风向标,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来源于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专业群建设就需紧跟其后。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是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强力支撑。专业群建设的初衷在于通过把不同形式的专业进行组合以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态势[2]。产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全部映射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专业群建设将产业发展需求转化为自身建设目标,全线支撑了产业的发展。

(二)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的中观影像

首先,产业链绘生专业群,专业群布局支撑产业均衡发展。产业链的结构决定了专业群的结构,产业链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会影响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而这一变化则会进一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群结构的变化[3]。专业群的布局结构有助于降低因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通过增加专业群布局数量和基础建设力度,可以增强对弱势产业的扶持。同时,专业群面向岗位全覆盖有助于产业平稳发展。专业群面向岗位的设置对岗位链的良好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岗位链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着产业链是否可以平稳发展,从而作用于产业发展的效率与质量。其次,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决定了专业群内涵建设,专业群建设质效反作用于产业的发展效率。产业发展技术技能类别与级别要求直接映射在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上,产业需求是专业群建设目标设置的主要依据。专业群内容打造的级别与知识实践的方式方法是产业发展的显性呈现,其建设内容与路径也将作用于产业的发展。

(三)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的微观图像

首先,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信号塔,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人力支撑。产业链决定岗位链,岗位职责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从而规划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群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需求的精准供给。其次,产业发展的瓶颈点是专业群科学研究的突破方向,专业群产生的科研成果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新知识生产模式下,专业群发挥的不仅仅是人才培养功能,而是要进一步拓展到技术技能研究创新、技术技能知识生产等[4]。专业群建设中涵盖的技术转化、社会服务直接影响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速率。职业教育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与科研成果双重出口的角色,专业群作为产业发展在职业教育中具体的连接点,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成果转换质量直接影响着产业迭代速度。再次,产业外溢的工人技术提升等需求是专业群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专业群发挥的社会服务特长是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撑。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专业群释放的社会服务效应直接辐射产业的发展。

二、“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理论审视

“双高计划”建设作为国家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提升了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本文以“双高计划”建设中期验收为契机,以各建设单位中期总结报告为切入点,从“双高计划”建设视角观察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内涵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教育专业结构的分布状况和改革发展方向[5]。专业群建设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一份子,从一定程度上讲,剖析专业群的建设状态即是剖析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的状态。因此,从“双高计划”建设维度出发,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专业群设置结构与产业发展结构的适应性。产业发展结构决定人才市场结构,人才市场结构决定专业群设置结构,专业群设置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直观体现。从外围因素看,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首先需要从结构上适应,唯有结构匹配,才能形成二者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良性循环。第二个层面是专业群跨院(系)融合程度与产业转型升级节奏的适应性。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也需要跟紧其升级的步伐,专业群建设感知产业升级的敏感度也是其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对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要求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多专业多领域融合的要求异常迫切,专业人才培养边界逐渐拓宽。第三个层面是专业群建设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产业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专业群建设则受制于产业逻辑,即把产业链上的相关专业组织到一起[6]。一方面,专业群建设内容及其形式因产业需求而生,同时反作用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内容及形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才会保持其成长活力,否则,专业群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也会大幅削减。

(二)“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要素盘点

从“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要素出发,以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内涵为核心,分析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要素可以聚焦三个层面(见表1)。第一个层面对应内涵一,即通过分析专业群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呈现“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对应程度。该层面的分析要素以承建单位布局结构、二者布局契合度为重点,从“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布点情况观测其适应产业发展的程度。第二个层面对应内涵二,即通过分析专业群跨院(系)组群状态来呈现“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程度。该层面的分析要素以专业群组建跨院(系)数为重点,以专业群与产业的整体对应情况及区域对应情况为分析维度,从“双高计划”专业群融合情况观测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程度。第三层面对应内涵三,即通过分析专业群建设载体、方法、内容来呈现“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程度。该层面的分析要素以“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任务的着力点及贡献度为重点,以“软件”和“硬件”为分析维度,从“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内容支撑产业发展情况观测其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程度。

表1 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要素

(三)“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路径搭建

“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主要由9 大任务构成,基于对“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内涵与要素的分析,从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将9 大任务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间接推动产业发展与直接推动产业发展。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6 项任务为提升专业群内涵建设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是输出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有力支撑,是专业群支撑产业发展的间接环节。另外3 项任务即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以及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互动的主要渠道,是专业群对外互动的重要窗口,是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直接载体。如图1所示,在“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专业群与产业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形成了“人”与“物”的多重转换,并完成了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在“人”适应的范畴中:学生变身产业工人,成为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教师变换身份成为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培训师,为其提供技术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物”适应的范畴中:专业群拥有的实训基地可以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实训条件,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直接为产业形成实际效益;专业群拥有的科研属性通过横纵向科研服务对产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图1 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路径

三、“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张力实证分析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函〔2019〕14 号)立项197 家建设单位,承建253 个专业群,涵盖18 个专业大类。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本文对253 个专业群进行产业划分,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按照产业内容,将其归类为三次产业,旨在通过分析专业群布局结构、跨院(系)组建情况以及支撑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以呈现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专业群布局结构匹配产业结构契合度分析

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是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纽带,反映我国职业教育产业高质量人才输出的类型与空间分布[7]。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可以将专业群布局与产业布局匹配的情况作为外部观测点,从专业群外部对接情况观测二者适应发展的客观环境。

1.专业群布局结构与产业发展结构一致。通过对专业群布点的情况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布最多的在高水平专业群B 档单位,第三产业分布最多的在高水平专业群C 档单位。这与各单位专业群承建数量密不可分: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共承担112 个专业群建设,其中第一产业8 个,占比3.16%;第二产业42 个,占比16.60%;第三产业62 个,占比24.51%。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共承担141个专业群建设,其中第一产业13 个,占比5.14%;第二产业54 个,占比21.34%;第三产业74 个,占比29.25%。

通过图2 可以看出,数量分布排名第一的专业群是高水平专业群C 档,有33 个第三产业专业群;排名第二的是高水平专业群B 档,有27 个第三产业专业群;排名第三的是高水平学校B 档(并列),有25 个第三产业专业群;高水平学校C 档(并列),有25 个第三产业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B 档(并列),有25 个第二产业专业群。在产业分布均衡程度上,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三次产业分布情况从低到高分别为第一产业(7.14%)、第二产业(37.50%)、第三产业(55.35%);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三次产业分布情况从低到高分别为第一产业(9.22%)、第二产业(38.30%)、第三产业(52.48%),高水平学校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承建专业群所在产业比例整体结构一致。高水平学校C 档与高水平专业群B 档单位在第二、三产业分布相当,是第二产业重要支撑单位。其他建设单位在第一、二、三产业分布上呈明显递增状态,与我国“三、二、一”产业结构相符。

图2 “双高计划”承建单位对应产业布局情况

2.专业群布局结构与我国产值结构相当。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契合情况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即总体和区域。按照区域划分规则,本文依据专业群承建单位所在地区将专业群分布归纳为六个区域,分别为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和中南。如表2所示,从总体情况看,2019年“双高计划”建设启动时,我国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7.10%、39.00%、53.90%,当年“双高计划”专业群立项建设对应产业占比分别为8.30%、37.95%、53.75%,专业群的产业分布与产值比基本相当。一方面,产业发展指导并限定了专业群发展的内涵与结构,是专业群发展的指挥棒;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内容与分布格局正向支撑了产业发展,补偿了产业发展的短板,二者相辅相成。

表2 专业群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情况

从区域情况看,专业群支撑三次产业分布占比最高的均出现在华东地区,一方面是因为华东地区经济优势最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华东地区职业院校数量与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区域具体情况看,可以分为各区域重点支持产业与三次产业区域分布两个维度。如图3所示,从专业群重点支持产业来看,东北及西北地区专业群在第二产业契合度最高,华北、华东、西南及中南地区专业群在第三产业契合度最高,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突出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属性。从三次产业区域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分布由高到底分别是华东(7)、西北(4)、东北(3)、西南(3)、中南(3)、华北(1);第二产业分布由高到底分别是华东(29)、中南(20)、华北(16)、西北(12)、东北(10)、西南(9);第三产业分布由高到底分别是华东(52)、中南(32)、华北(23)、西南(17)、东北(6)、西北(6),这是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实力双重因素产生的结果。

图3 专业群支撑产业发展区域分布情况

(二)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敏感度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专业群的建设也必须改变传统成长路线,加快融合,专业群建构与区域产业集群应保持动态耦合匹配[8]。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对专业群组建时跨院(系)的情况分析,观测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敏感度。

1.二、三产业跨院(系)组群比重较高。如表3所示,从纵向上看,在253 个专业群中,跨2 个院(系)的专业群位居第一,有106 个,占比41.9%;其次是没有跨院(系)的专业群,有75 个,占比29.64%;位居第三的是跨3 个院(系)的专业群,有50 个,占比19.76%。有将近7 成的专业群都选择了跨院(系)融合,原因可以从申报源头和立项结果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申报源头上看,跨院(系)专业融合可以更好地集中各院(系)标志性成果,增强专业群实力,获得立项;从立项结果上看,专业群的融合则满足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从横向上看,第一产业专业群跨院(系)数量由高到低分别为1 院(系)、3 院(系)、2 院(系)、4 院(系);第二产业专业群跨院(系)数量由高到低分别为2 院(系)、1 院(系)、3 院(系)、4 院(系)、5 院(系);第三产业专业群跨院(系)数量由高到低分别为2 院(系)、1 院(系)、3 院(系)、4 院(系)。从跨院(系)结构来看,专业群适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敏感度一致。

表3 专业群跨院(系)组建对应产业结构情况

从组群专业数量上看,如图4所示,在253 个专业群中,39 个专业群由3 个专业组成,占比15.42%;96 个专业群由4 个专业组成,占比37.94%;118个专业群由5 个专业组成,占比46.64%。其中,属于第三产业的由5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数量最多,有62个,占比24.5%。从组群专业数量上看,5 个专业成群占比最高,“双高计划” 专业群建设对产业发展表现出了较高的敏感度。从产业对应上看,所属第一产业专业群平均分布在3、4、5 个专业组群中,不跨院(系)组群居多,这与第一产业覆盖面相对较小且范围相对单一分不开。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4、5 个专业组群中,跨2 个院(系)的专业群最多,其次为不跨院(系)、跨3 个院(系)的专业群。第三产业主要分布在4、5 个专业组群中,跨2个院(系)的专业群最多,其次为不跨院(系)的专业群。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专业群融合趋势明显,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复合型素质培养的体现。

图4 专业群跨院(系)组建对应产业结构情况

2.西北地区跨院(系)专业群比重居首。如图5所示,从专业群跨院(系)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中南地区专业群不跨院(系)或跨2 个院(系)的比例居高,西北地区专业群跨2个、3 个院(系)的比例居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敏感度相对较强。从区域匹配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东北地区中第二产业跨2 个院(系)专业群数量居首,西北地区中第二产业跨3 个院(系)专业群数量居首,华北、华东、西南地区中第三产业跨2 个院 (系)专业群数量居首,中南地区中第三产业不跨院(系)专业群数量居首。从数据上看,东北、西北地区专业群对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敏感度较高,华北、华东、西南地区对第三产业转型升级敏感度较高,中南地区对第三产业转型升级敏感度较低。

图5 专业群跨院(系)组建对应产业区域分布情况

如表4所示,在近7 成跨2 个院(系)以上的专业群中,东北地区专业群对第一产业敏感度最高,占比100%;华北地区专业群对第二产业敏感度最高,占比63%;华东地区专业群对第三产业敏感度最高,占比81%;西北地区专业群对第二产业敏感度最高,占比92%;西南地区专业群对第三产业敏感度最高,占比76%;中南地区专业群对第二产业敏感度最高,占比70%。西北地区跨2 个院(系)以上的专业群占比最高,达82%,相对于其他地区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为敏感。

表4 专业群跨2 个院(系)以上对应产业区域分布情况

(三)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发展路径深广度分析

“双高计划” 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直接路径凝聚在“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以及社会服务”任务点中,通过分析各建设单位的中期报告,253 个专业群在这三项任务上的中期任务完成度均值为130.92%。56 所高水平学校任务完成率均值为129.56%,141 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任务完成率均值为132.00%。从绩效目标数量角度分析,专业群建设任务共有8808 个,均值34.81 个。其中,技术技能平台绩效目标数量最多,达3030个,均值11.98 个;其次为实践教学基地任务,总量为2991个,均值11.82 个。从建设单位档次角度分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 档)完成率最高,为134.76%。

1.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着力点分类呈现。以“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期自评报告为数据来源,本文通过对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社会服务三大专业群建设任务产出的词频分析,如表5、表6所示,发现专业群建设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主要高频词有“工作室”“使用率”“1+X”“合格率”“通过率”“就业率”“混合式”“信息化”“中小学”“产学研”“智能化”“中西部”“培训”等。

表5 56 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产教融合产出指标高频词统计

表6 141 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产教融合产出指标高频词统计

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注重将企业生产要素带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模拟在企业的生产环境,缩短学生在之后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的时间。同时,在此基础上,各个建设单位进一步深化实训基地建设,将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技术研发、学生技能实训等功能整合建设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此外,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各建设单位还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建设了一批以VR、AR 技术为代表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技术技能平台建设方面,各建设单位多形成了各类技术技能服务的实体平台成果。通过平台开展企业技术攻关、中小微企业帮助、技能培训等服务。通过借助技术技能平台反哺教育教学,同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在社会服务建设上,各建设单位多形成了柔性的服务模式成果。主要以服务乡村发展、中西部经济发展、社会在职人员培训以及中小学职业启蒙的产出为主。通过专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实现专业群资源面向社会和产业的辐射。

2.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支撑路径选择。“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特点,主要从为区域输送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发展、开展社会培训服务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

第一,产业工人输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育人特点,办学思想旗帜鲜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坚持“内涵、特色、质量”总体办学思路,走质量和特色之路,以内涵提水平,以特色促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且服务一线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当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部分“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还建立社区学院,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师资优势,紧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参与面向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岗位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在正向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利用科技成果反哺教学,更好地服务育人成效;另一方面,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各建设单位紧紧围绕“搭平台、抓项目”的方针,以国家级项目、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的申报和建设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优化创新科研服务体系,以对接产业发展为主攻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落脚点,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服务地方”之路。除此之外,各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坚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不断深化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合力共建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实现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师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社会培训服务。“双高计划”既是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响应新时代对职业学校开展高质量社会职业培训的新要求,履行建设“技能社会”的责任,为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培训服务,形成“1+N”的培训模式,即以职业学校为主体,整合融通政府、行业、企业、园区、科研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N 个平台,在遵循普惠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长短结合”“线上线下”“田间地头”等N 类组织形式,广泛开展“订单式”“项目式”“菜单式”等N 种社会培训服务,实现与培养服务对象需求对接精准度高、培训主体素质提升度高、社会服务贡献度高、培训效果认可度高的目标。在调研分析、精准定位培训群体的基础上,定向反馈并积极争取N 方支持,通过“1+N”教学要素、组织形式等系统规范化运行,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培训目标。

四、“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双高计划”不仅旨在提升学校和专业群的内涵建设,同时也是职业教育聚焦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与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引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引擎。各建设单位经过三年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但在服务产业发展上还存在较大的潜力。从中期建设情况可以看出,部分建设单位在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潜力方面有着长足经验,对于遇到发展瓶颈的专业群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一)优化组群逻辑,提升产业对接精度

组群逻辑是专业群建设的第一出发点。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群逻辑不仅仅停留在产业、行业、岗位等宏观、中观层面,还要深入微观之处。专业群组群逻辑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其适宜与否建立在各高职院校分析产业特点、区域产业结构、院校自身条件等要素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专业群所面向产业、行业、岗位各环节衔接背后的技术链条特征。同时,要强化专业群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紧密联合企业、高校、行业协会,使专业群成为技术与生产衔接的桥梁。一方面,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加深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从当下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出发,对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完善;另一方面,可借助行业协会和高校在产业和学科领域的优势,了解当下产业环境中的前沿技术,与企业共同研发创新,优化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科学规划,加强多方参与力度

专业群建设是对传统专业建设范式的颠覆性变革,打造具有类型特色的专业群的关键在于专业资源的整合[9]。这种资源整合并不是机械式地捆绑,而是根据产业链、岗位群以及学生个性需求对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实现专业群内容资源的一体化。专业群的建设需要进行系统谋划,做到前瞻于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这一过程必然需要企业、行业、学校各主体的深度参与,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专业群在资源集聚中的协同作用。对此,专业群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宏观层面要把握产业迭代趋势,做好传统专业退出、调整、融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引导;微观层面要做好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中抓住合作企业劳动力需求痛点,培养前瞻于企业期望的劳动力,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使劳动力被就业市场及时吸收。

(三)推动实体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粘度

产业链是由众多企业组建的一种知识链,包括知识的获取、筛选、创造、内部化和外部化的过程[10]。实体化运作将是今后校企合作过程中重要的主题。传统校企合作多以项目、协议等方式达成书面或者口头的协同,在完成任务之后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便会淡化,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校企间的利益绑定不深刻,服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唯有将校企合作落实、落地、落细,才能深入感知产业发展的细节,深切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深刻了解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群建设在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同时,要推动校企合作实体化,通过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联盟)、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或者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成董事会、委员会等方式将学校和企业、行业、产业间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

(四)校企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效度

专业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态,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方式,这是专业群建设的难点,是对现有管理体制的突破[1]。在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下,科技成果转化在吸取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应适时做出改变。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三方合力,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项目制鼓励多方主体发挥自主优势,签订项目合作书,明确各方权责,用有形的约束激发无形的潜力。鼓励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形成相互牵制的攻关机制,在对接产业的关键环节上开展合作,从基础研究发力、加强自主创新,助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平台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亟待提升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资源整合与研发能力,集成各类科教资源,形成成果及时转化并产生实际效益的高水平研发平台,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专业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