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高校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2023-03-14 23:23徐福坤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孔子办学汉语

徐福坤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一、引 言

孔子学院是开展海外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平台。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有变强,初步实现了全球布局。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孔子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经过17年的发展与完善,孔子学院网络遍及五大洲,广泛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1]。孔子学院打造的各个品牌项目已深度融入并影响着所在国的中文教学与文化传播[2]。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3]。不断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教育”项目[4]。孔子学院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方面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其次,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孔子学院发展速度明显放缓[5]。孔子学院数量增长过快,办学质量与管理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6]。师资短缺状况仍然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土化适用教材匮乏、资金和资源供给较为单一[3][7]。这些问题与挑战反映出孔子学院粗放型发展模式存在弊端,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新时代孔子学院建设应当在使命担当、发展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相应转变。孔子学院建设需要从“全球治理”的根本任务出发,获得新的发展动力[5]。强化质量意识和规划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和“三教”改革力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国内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编写一批针对性强、灵活多样的海外本土教材,探索适宜当地习俗文化和不同人群的教学方法[7-8]。

既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孔子学院建设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考察。不过,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应然角度进行的宏观分析,较少基于具体考察进行实证研究,缺少孔子学院建设转型前后对比分析的一手资料。目前,中国各个省市孔子学院的建设理念与办学实践各有所长,但注重挖掘区域特色和亮点的成果不多。

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与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和边境地区相比,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方面具有一定劣势。当前,安徽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借鉴其他省市“先进孔子学院”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安徽高校海外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该省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彰显孔子学院建设的地域特色。

二、研究对象

(一)安徽高校所设的7所孔子学院

截至目前,安徽共有3所高校在6个国家设立了7所孔子学院。其中,安徽大学4所: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普希金大学孔子学院。安徽师范大学2所: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孔子学院、乌克兰扎波罗热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合肥学院1所: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学大学孔子学院。

本文以这7所孔子学院及其中方合作高校为考察对象,评估安徽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的空间布局、使命担当及其办学特色。

(二)长三角其他省市所设的“先进孔子学院”

根据中外语言合作中心发布的相关信息,在最近5次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全球孔子学院大会(2015—2019)上,长三角其他省市共有6所高校先后13次被评为“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其中,复旦大学1次(2019),江苏师范大学1次(2018)、温州医科大学1次(2018)、上海外国语大学2次(2018、2015)、华东师范大学3次(2019、2017、2015),浙江师范大学5次(2019、2018、2017、2016、2015)。

目前,这6所高校在21个国家设立了32所孔子学院。在最近5次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全球孔子学院大会(2015—2019)上,共有8所孔子学院被评为“先进孔子学院”: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2019)、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2019)、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2018)、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2018)、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2017)、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2017)、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2017)、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2015)。

本文以这8所孔子学院及其中方合作高校为考察对象,对“先进孔子学院”的建设特色、推动大学国际化的成效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安徽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在孔子学院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探讨差异的具体成因及其建设路径。

三、长三角其他省市“先进孔子学院”的建设成效

(一)“先进孔子学院”办学规模快速增长

2004年1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签署协议。这是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也是长三角地区高校合作建设的第一所孔子学院。2006—2007年,江浙沪地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合作建设3所孔子学院。2007年,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达到12所。其中,复旦大学合作建设5所,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建设4所,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建设2所,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设1所。中文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需求使得孔子学院大量建立,短短4年,江浙沪高校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网络已辐射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2008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应进一步增强现有孔子学院的办学实力,适当控制孔子学院的数量[9],全球孔子学院建设开始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树立孔子学院品牌形象、加强孔子学院能力建设、提高孔子学院教育质量成为合作双方着力追求的建设目标。这一年,江浙沪地区新建的孔子学院仅增加1所。2009年增加3所,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建设的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是江浙沪地区在南美洲建设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温州医科大学合作建设的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是泰国第一所引入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孔子学院。2010年增加两所,其中,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截至目前,该地区海外孔子学院已经达到32所,在促进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先进孔子学院”办学质量日益提升

经过18年的不断耕耘,长三角地区海外孔子学院办学质量日益提升,在汉语教学、教师培训、教材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根据教育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设计了成人汉语、青少年汉语、少儿汉语、会话、正音等多种课程,通过逐步减少课堂媒介语、加强本土师资培训、交叉式听课等方式,不断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生陈安忆,曾获得第1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摩洛哥赛区特等奖和全球三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依托当地教育资源,帮助所在国大学开设汉语师范专业、“汉语专业或汉语+某种当地语言”的双语专业[10]。华东师范大学根据当地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语言和紧缺专业人才;积极整合相关资源,成立国际汉语教师学院,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地培养本土汉语师资提供了有力保障[11]。

意大利孔子学院根据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开发当地化教材,并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12]。都灵大学孔子学院编写的《综合汉语教程》《慢慢来(1、2、3)》、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编写的《欢迎光临》《旅游汉语》等汉语教程,对本土教材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都灵大学孔子学院编写的《中国烹饪》,提升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拉近外国学生与中国文化的距离。

(三)“先进孔子学院”办学功能不断拓展

在《孔子学院章程》的指导下,江浙沪海外孔子学院不断拓展办学功能,在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特色发展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非洲孔子学院,立足非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中非企业,将汉语言教学、文化推广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13]。2017年7月,达累斯萨拉姆孔子学院联合主办了第二届中非影视合作论坛,就非洲孔子学院利用自身优势提供中非影视合作平台进行了探讨[14]。

温州医科大学合作建设的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构建的“中医文化立体交流模式”获得了海内外广泛的认可。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建设的纽约巴鲁克国际金融孔子学院,致力于增进对中美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积极打造国际金融学术研讨会和系列讲座的品牌特色。

四、安徽高校海外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现实挑战及因应对策

(一)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现实挑战

1.孔子学院的功能定位和办学层次需要再思考

根据《孔子学院章程》第十一条,孔子学院提供的服务包括如下方面: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15]。孔子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教育属性,踏踏实实做好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16]。就具体建设实践来看,安徽海外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不过,大量的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也造成孔子学院的任务和负担太重,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和影响了汉语教学。

根据在安徽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访谈数据,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仅2019年就举办了“欢乐春节、孔子学院日、中国电影周、中国文化艺术展、文艺巡演”等中国文化推广活动,开展以“美丽徽州”为主题的摄影及图片巡展活动,邀请徐明、王卫国、余伯阳、刘苗苗等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据不完全统计,该年度中外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教学和各类文化活动进行了共121次新闻报道。

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付出了较大努力,相应地,汉语教学的师资、时间、投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高水平汉语学生的教学规模较小,高级班的人数通常在10人以下,符合孔子学院奖学金申请条件的学生每年不超过8人。孔子学院建设中存在的这类泛文化教学和文化活动泛化现象,偏离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范畴中的文化内涵,实质是忽略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规律[17]。

2.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中国大学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应具备人力、物力、智力等三个方面的支撑能力[18]。近年来,安徽高校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为海外孔子学院培养和培训出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人力支撑能力建设方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2008年以来,安徽大学选派20多名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先后有70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被派往海外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设的汉语言(对外)专业,在孔子学院本土师资培养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合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充分运用国外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2+2”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跨文化环境培养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过,安徽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目标不够明确、缺少实践环节、就业渠道不畅通等。现有培养机制下输出的人才知识较为单一,实践能力、国际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因此,该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亟需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3.孔子学院的建设为高校办学国际化提供助力

中国大学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初衷,一是服务于国家战略,二是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18]。孔子学院中外合作的运营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平台,对提升大学国际化的本土特色、推动高等教育扩大开放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安徽高校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借助孔子学院建设强化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稳步提升大学国际化水平。

不过,根据西南交通大学所属的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URI-2019)》,安徽仅有安徽大学一所高校进入榜单,排名第99位,在中部四省同类型高校中排名垫底。安徽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与郑州大学(第37位)、南昌大学(第86位)相比存在较大差距[19]。安徽高校需要借鉴长三角其他省市“先进孔子学院”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照“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深化、拓展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空间,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4.加强沟通和交流,促使各方优质资源合理整合

10多年来,安徽海外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努力搭建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平台。安徽大学是该省开启孔子学院工作最早、开设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在汉语教学、中外文化交流、区域和国别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安徽师范大学在三方共建、加强中方院校支撑能力建设、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合肥学院在中医推广、中德中小企业交流交流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该校合作建设的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是安徽省在西欧开设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整体来看,安徽海外孔子学院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孔子学院建设质量稳步提高,基本能够满足所在国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需求。不过,该省共建的各个孔子学院发展不够平衡。截至目前,除了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以外,其他6所孔子学院尚未获得“先进孔子学院”的称号;省内高校仅有安徽大学被评为(2013年度)“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各孔子学院在师资选拔与培训、徽文化海外传播、中文教育资源研发、区域与国别研究等方面缺少沟通和交流,难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二)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安徽高校需要评估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的具体成效,检视后疫情时代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借鉴长三角其他省市“先进孔子学院”的建设经验,在发展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学术研究、职业培训、构建互动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继续前进。

1.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2019年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标志着孔子学院建设理念重新回归语言教育主业的初心[1]。大会强调,国际中文教育要“聚焦语言主业,适应本土需求,帮助当地培养中文教育人才”[20]。因此,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推动办学层次延展、提质增效、实现内涵发展,应当成为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孔子学院建设需要以语言教学为主,切实提高和保证中文教育质量,为海外民众学习中文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浙江师范大学帮助所在国大学开设汉语师范专业、“汉语专业或汉语+某种当地语言”的双语专业;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汉语教育体系;帮助教育部门制定指导教学、考试和评估的基本准则[10]。因此,逐步融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层次,推动本土汉语师资培养,加大精通中国语言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安徽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拓展孔子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需求,开设经贸、中医、物流等特色专业课程,培养“中文+”复合型人才,打造特色孔子学院。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行政汉语、商务汉语、海洋汉语、农业汉语等多种专门用途汉语课程,使国际中文教育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温州医科大学采用泰国患者的病例和数据,同泰方专家共同编著了《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医临床舌诊》等中泰对照教材,弥补了泰文中医教材的匮乏[21]。安徽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亦应重视汉语教学、文化传播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统一,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技术特色。

2.加强多方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新时代,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着发展理念、办学模式、服务机制、安全信任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与困境。加强中外交流合作、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有助于推动孔子学院建设继续开拓创新,更好地适应当前国际教育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

中方合作院校之间应进一步加强合作,积极构建区域性互动交流平台。2021年12月,江苏省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成立。该联盟对接国家和江苏省发展战略需求,结合江苏地方和院校的各自优势,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江苏模式。借鉴江苏孔子学院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筹建“安徽省孔子学院工作联盟”,在办学模式、师资建设、服务机制、项目申报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彰显安徽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的区域特色。

在办学实践方面,应积极总结具有推广价值的三校共建孔子学院模式。目前,孔子学院主要采取中外高等学校合作、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外国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等4种办学方式[22]。其中,由1所国内大学与1所国外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较多。达尔文大学孔子学院由安徽师范大学联合海南大学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同建设,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由温州医科大学联合温州大学与泰国东方大学共同建设。三所高校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实现学科互补。合肥学院在中医推广方面倾注了大量热情和心血,不过,目前该校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科支撑能力较弱;通过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能够弥补自身学科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安徽高校支撑能力建设

孔子学院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需要中方办学主体加强自身的支撑能力建设。就专业建设来看,汉语国际教育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根基。培养了解中国、亲近中国的骨干人才和青年领袖,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安徽高校应结合海外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单纯的教学服务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国情、语言政策、跨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实用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院校联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传统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直接胜任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岗位。扎实推进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形式的多元化,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积极融入安徽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在国际化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汉语国际教育储备优秀师资的理想途径。

4.依托孔子学院建设,提升安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浙江师范大学在推进孔子学院建设过程中,将孔子学院所在国或区域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带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留学生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10]。可见,孔子学院的提质增效、深化内涵建设应当与中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对照“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安徽高校与外方合作院校积极互动,可以为中外双方学生互换、交流提供有效的渠道。在中外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中长期聘任等方式,针对性地引进海外合作院校的优秀教师,为学校师资国际化开拓新的途径。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桥梁纽带作用,吸收、借鉴国外合作院校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引进相关院校的国际化课程;同时,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境外办学等方式,将安徽高校的精品课程与特色专业推广到外方合作院校。

猜你喜欢
孔子办学汉语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