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思想探析

2023-03-17 03:04何欣怡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万全小儿

何欣怡

【摘要】   通过研读《幼科发挥》,从中得出调理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探析万全“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的思想:调理小儿脾胃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其思想为后世的儿科医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依据;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万全;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小儿;调理脾胃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7--03

万全,号密斋,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清初时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他从小习儒,因科举考试无果、功名未达而从医。其三世家传儿科,师承家秘祖训,广集博采历代医学精华,精通儿科,从事儿科专业五十余年,治疗救人甚多,最终成为明代的儿科大家。万密斋的《幼科发挥》共分为上、下两卷,书中所附大量儿童医案,其中理论、方法、药品一应俱全,好多都是首次提出的见解。万全的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是在钱乙五脏虚实辩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脾常不足”是从生理发育方面提出的。《幼科发挥·调理脾胃》曰:“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1]。由此可见万全调理脾胃思想有三:“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

1  调乳母

早在四百多年前,万全已经认识到乳母对小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调乳母的思想。《育婴家秘》曰:“乳为血化,美如饧”“乳母者,儿之所依为命者也”[2]。乳汁为血化生,乳汁是小儿的食物,甚至是6月龄前小婴儿唯一的食物,所以母亲的乳汁是小儿的生命之源。现代医学也提倡母乳喂养,建议6月龄添加辅食,母乳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最好的天然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母亲身体健康、母乳充足,婴儿在生长发育到六月龄前,身体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能量等皆可满足。母乳的优点有很多:(1)母乳营养丰富,其营养生物学效价非常高,很容易被婴儿吸收利用。母乳喂养婴儿很少产生过敏的现象。(2)生物活性作用,这是母乳不能被其他奶制品等替代的根本原因。(3)母乳卫生经济、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健康,保证乳母合理的营养就可以满足婴儿的需要[3]。“母壮则乳多而子肥,母弱则乳少而子瘠,母安则子安,母病则子病,其干系匪轻”[4]。可见母亲身体健康则母乳充足,婴儿才能茁壮成长,如果母亲体弱,母乳不能满足婴儿所需,则孩子也多体弱。母亲患有疾病,往往小儿身体不健康。儿科临床常常可见反复患病的小儿,询问家族史可知,大多为母亲患病,比如小儿母亲患各类贫血、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肾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这类小儿大多先天发育不足、体弱多病;或小儿母亲平素体健,近期患感冒、咳嗽、腹泻等呼吸、消化系统疾病,而致小儿患此类疾病。乳母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保持情志舒畅,小儿才能够健康生长。“淫火之邪,忤儿脾胃正气也”[4],母亲与孩子是生息相通的,乳母应保持心情和顺、情志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这样才能保证气血调和,乳汁充沛,满足小儿生命之需。“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在妇人则上为乳汁”[5],可见乳汁由血液生成,血液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然而水谷精气又皆是“脾主运化”的功能,从而化为精微布散至全身。《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6],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为“水谷气血之海”[6],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灵枢·玉版》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也,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7],要使水谷转化为精微,化生为气津、津液,最终达到供养全身上下,这些都需要胃和脾的相互配合,主要是依靠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共同作用。“饮食入胃,氣通于乳,母食热则乳亦热,母食冷则乳亦冷”[7],由此可见,乳母应忌食生冷、不洁的食物,少食辛热、腻滞之品。产妇生产后即坐月子已历史悠久,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份,古人尤为重视,坐月子即为产褥期,是产妇在生产后身体恢复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坐月子期间,饮食尤为重要,即营养丰富、清淡、规律饮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或因工作和家庭的特殊原因没有精力照顾产褥期妇女,加速了各个城市的综合医院、民间医疗机构等相继成立为此服务的场所,如月子中心、月子会所等,为产妇和婴儿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8]。以上皆可看出国家对哺乳期妇女的重视。不仅在坐月子期间,乳母健康、规律饮食应该一直持续到小儿断奶。有些小儿母亲意识不到个人饮食对其孩子的重要性,在哺育孩子时不忌口,甚至贪吃生冷、辛辣、油腻、不洁之饮食,往往导致母亲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小儿也伴随出现与其母亲相同的症状,这种情况在儿科临床较常见,主要见于小儿胃肠炎、便秘等脾胃系统疾病。因此,调乳母对小儿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2  节饮食

节饮食即调节饮食之饥饱、冷热。《幼科发挥、调理脾胃》曰:“乳食,儿之赖以养命者也;乳多终损胃,食壅即伤脾”[4],《难经》曰:“补其脾者,节其饮食,适其寒温”[9],皆是调理脾胃的大法。小儿各脏腑发育不成熟,脏器各种功能还不完善,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健全。《育婴家秘》曰:“血气未充……肠胃脆弱……神气怯弱”[2]。《温病条辨·解儿难》曰:“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10]。可见小儿易饥易饱,饮食不节很容易损伤脾胃。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失常,从而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发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1]。若胃失通降,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会出现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在上,则生䐜胀”[6],故调节饮食对于调理脾胃尤为重要,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调理:

(1)飲食有节: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首次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的观点,脾为后天之本,在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小儿如果长期吃不饱,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身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供不应求,脾脏无所藏,容易伤及小儿脾脏,从而引起小儿营养不良等疾病;小儿如果平时过饱则易伤及胃;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足,即出现积滞,久之导致小儿厌食,进一步发展为疳证。小儿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故于外易为六淫所侵,于内易为饮食所伤,在内因、外因作用之下,脾胃功能失常,易出现呕吐、泄泻、积滞、腹痛、疳证等脾胃疾病[13]。我国历代医家认为,小儿脏腑发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尚不成熟,胃主受纳功能受限,腐熟水谷能力不足,脾主运化功能失司,导致水谷精微生成不足,运化水谷精微不利,而小儿又有生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较丰富的特点,这种营养需求与生成、运输的不平衡更加凸显了小儿脾之不足的生理特点[14]。啼哭是小儿的语言,乳母授乳应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不应儿啼就授之以乳,新生儿除外,新生儿是按需喂养。稍年长儿,饮食尤当有节,“节戒饮食,却病之良方也”“儿不知节,必至饱方足,富贵之儿,脾胃之病,多伤饮食也。贫贱之于无所嗜,而脾胃中和之气不损也”,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提倡优生优育,人口出生率逐年减少,每个家庭中子女较少,部分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娇惯孩子,任其所食,不知饥饱,故脾胃系统疾病发病率较前升高。

(2)健康饮食、冷热适宜:《育婴家秘》曰:“若要小儿健,常受三分饥与寒”[2]。小儿穿衣要干净、干燥,柔软、宽松;不宜厚重、包裹紧实。在生活中,多数家长自觉孩子比大人怕冷,需加强保暖,平素给孩子穿衣过多过厚,较不透气,孩子在运动、玩耍后易出汗,遇风受凉则易感冒。《证治准绳》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乳儿只以哺乳为主,或时以烂粥嚼而哺之;若以他物喂之,为害甚大;其一切肉果,饼粑、甘肥、生冷之物皆禁之”[15] 。现在市面售卖的儿童食品多为甘甜、厚腻、辛辣、生冷之品,过食该类食品往往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损伤小儿脾胃。近年来小儿功能性腹痛明显增多,询问平时饮食,多喜生冷、辛辣刺激之物。小儿脾胃发育仍未健全,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关脏腑功能尚未完善,父母应对小儿严格看管,保证其饮食健康适宜。

3  慎医药

慎医药即投医用药要谨慎,防止医药损伤小儿脾胃。《幼科发挥》曰:“医药者,儿之所以保命者也;无病之时,不可服药”[4];在当前铺天盖地的医药广告下,家长们很容易被诱导、误导,无论小儿是否缺乏及需要,均长期给予口服各类保健产品,已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万全认为“一旦有病,必请专门之良老成忠厚者,浮诞之粗工,勿信也”[4],即所谓有病不可乱投医。有些家长为图便捷,就诊于较近的私人诊所、医药超市、大药房等,自行给予药物治疗,多因其医学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或因不具备医师资格的“医生”强烈推荐,而造成抗生素过度应用,导致过度医疗。抗生素过度、不规范使用还可导致患儿菌群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患儿因得不到正规治疗,小病延误为大病,甚至危及生命。在儿科临床中,常规用药一般药性较平和,大多数药性偏热、偏寒,不可多服用,药物必须对症,疾病好转或者痊愈时,应及时加减药味或停药。有毒、苦寒类和药性猛烈的药物,如细辛、乌头、大黄等,应用于小儿时要尤其慎重。如病证非用不可时,必须做到疾病痊愈立即停药;或者疾病好转后即可停药,不可过量。目前市面上较多中成药颗粒、口服液为清热解毒类药物,药性偏寒凉,疾病已明显好转或基本治愈,要及时停药。由此可见,小儿尤其要重视慎医药,不可乱投医。

4  结语

万全认为小儿的脾胃功能薄弱,尤其要重视调理脾胃,疾病要以预防为主,特别强调要合理喂养保育。其“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的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 在调理小儿脾胃疾患方面带给后世思想启发, 同时在儿科其他系统疾病诊疗中, 也给儿科临床医师提供了参考,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万全.幼科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128.

[2] 傅沛籓,姚昌绶,王晓萍.万密斋医学全书·育婴家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68-469.

[3] 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65-66.

[4] 傅沛籓,姚昌绶,王晓萍.万密斋医学全书·幼科发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82-596.

[5] 箫壎.女科经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6]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09.

[7] 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128.

[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3.

[9] 扁鹊.难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36.

[10] 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04.

[11]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12] 黄彬洋,王岗,刘晓瑞,等.“脾主肌肉”理论在小儿推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2):103.

[13] 庄曦柔,谢静.浅议《幼科发挥》中调脾胃思想[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9):122.

[14] 袁俊辉,吴泽湘.从“脾主困”浅谈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9):8.

[15] 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378.

[2022-12-03收稿]

猜你喜欢
万全小儿
小儿腹泻不要慌,中医贴敷来相帮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万全“水幕”
万全准备
抗日英雄万全策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第二小学
24時間万全体制全天候安全走行
小儿推拿退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