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

2023-03-18 08:30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因式乘方底数

耿 征

(徐州市第十三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0)

1 发现问题

例1 已知xm=2,xn=5,求xm+n的值.

学生做法:因为xm=2,xn=5

所以xm+n=xm+xn=2+5=7

正确做法:因为xm=2,xn=5

所以xm+n=xm·xn=2×5=10

2 提出问题

为什么学生知道本题是逆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但逆用的过程却出错呢?

3 分析问题

幂的四种运算:

(1)积的乘方 (ab)n=anbn

(2)幂的乘方(am)n=amn

(3)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

(4)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

幂的运算法则的应用,主要关注的就是指数之间的进行运算.

幂的四种运算法则的逆用:

(1)积的乘方anbn= (ab)n

(2)幂的乘方amn=(am)n

(3)同底数幂的乘法am+n=am·an

(4)同底数幂的除法am-n=am÷an

幂的运算法则的逆用过程,只有幂之间的乘除关系,没有加减关系.

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原因就在于对幂的运算法则的理解缺少感悟——没有明确幂运算法则的逆用只有乘除关系,没有加减关系,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错误就不会发生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轻易放过出现的问题,不能轻易放过学生提出的疑问,而是要带领学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疑问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对数学的感悟.

4 解决问题

4.1 增强对数学定义的感悟能力——看破本质

例2 分解因式6a(1-b)2-2(b-1)2

学生做法:6a(1-b)2-2(b-1)2=(1-b)2(6a-2)

教师引导过程:

教师:这位同学的做法错在哪里?

学生:(6a-2)没有分解完.

教师:那应如何继续分解?

学生:(6a-2)=3 (3a-1)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

学生:应该一开始就提取公因式

教师: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为?

学生展示:6a(1-b)2-2(b-1)2=6a(b-1)2-2(b-1)2=2(b-1)2(3a-1)

教师:正确!请大家继续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学生:……

教师:因式分解的结果要求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所以建议大家每次因式分解结束,请一定要检查,是否分解到位!尤其是公因式是否提取完整!

学生没有分解到位,而这也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学生之所以没有分解到位,表面上是因为公因式提取不完整、不全面,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因式分解概念本质理解的不清晰.

因式分解是指将一个多项式写成整式乘积的形式,而因式分解的结果有三个要求:

(1)结果必须是乘积形式;

(2)结果每一项必须是整式;

(3)结果每一项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这三个要求就是对因式分解本质的解读.上述案例出错的原因是没有达到因式分解的结果的第三个要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每次分解结束,要检查结果是否分解到位;先考虑提取公因式,而公因式先要考虑系数.

4.2 增强对数学定理的感悟能力——逆向思维

例3如图1,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7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若∠4=75°,则AB∥CD

B.若∠4=105°,则AB∥CD

C.若∠2=75°,则AB∥CD

D.若∠2=155°,则AB∥CD

学生思路1:先看A选项,因为∠4=75°,所以∠3=105°,但∠3≠∠1,所以AB不平行于CD.依次类推,选择B

学生思路2:由AB∥CD,∠1=75°,可以得到∠2=∠3=75°,∠4=105°,从而确定B正确.

两种思维过程都是正确的,思路1是多数学生会想到的,是学生做题一般的思维过程.但为什么思路2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呢?因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一对互逆真命题,故可以逆向思考.

初中几何结论中,还有很多互逆真命题,像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与两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等等,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建立互逆命题之间的联系.

在具体解决数学题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

例4如图2,在ABCD中点O是边BC的中点,连接DO并延长,交AB延长线于点E,连接BD,EC.

(1)求证: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

(2)若∠A=50°,则当∠BOD为多少时,四边形BECD是矩形.

图2

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可以考虑先假设四边形BECD是矩形,逆向推出∠BOD的度数.

4.3 提高对数学图形的感悟——比较还原

例5已知,∠AOB=90°,点C在射线OA上,CD∥OE.

(1)如图3,若∠OCD=120°,求∠BOE的度数;

(2)把“∠AOB=90°”改为“∠AOB=120°”,射线OE沿射线OB平移,得O′E,其他条件不变,(如图4所示),探究∠OCD、∠BO′E的数量关系;

(3)在(2)的条件下,如图5,作PO′⊥OB垂足为O′,与∠OCD的平分线CP交于点P,若∠BO′E=α,请用含α的式子表示∠CPO′(请直接写出答案).

图3 图4 图5

学生思路:

(1) 因为CD∥OE,所以∠EOC=∠OCD=120°,所以∠BOE=360°-∠EOC-∠COB=150°

图6

(2)如图6,过O作OF∥CD,那么OF∥OE′,

所以∠COF=180°-∠OCD,∠FOB=∠OO′E

所以∠COF+∠FOB=180°-∠OCD+∠OO′E=∠AOB=120°,即∠OCD-∠OO′E=60°.

又因为∠OO′E=180°-∠BO′E,

所以∠OCD+∠BO′E=240°.

可以看出,学生把前两个图形孤立来看,两幅图两个思考过程.这无形增加了思维量,也降低了解题效率.

引导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4与图3比较,哪里发生了变化?

学生:射线OE的位置,∠AOB的大小.

教师:通过你们的做法,可以看出∠AOB的大小,不影响思考过程.那么射线OE位置的改变,导致你们思维过程的变化.那能否还原O′E的位置到OE′)呢?

学生: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形状.也就不改变∠BOE的大小.(这就是感悟的过程)

教师:说的很好,这就是关键!当还原OE后,是否借助第(1)问的思维过程进行书写?

学生:可以发现,∠E′OC=∠OCD,

那么∠EO′B=∠E′OB=360°-120°-∠OCD=240°-∠OCD

教师:很明显,既简化了思维过程,也简化了书写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前两问产生了联系,那么第(3)问呢?

学生:可以将结论∠OCD、∠BO′E的数量关系直接应用到.

利用四边形COO′P内角和为360°,就可以用含α的式子表示∠CPO′.

教师:讲解正确.确实将发现的结论可以直接利用来解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又要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感悟中提升,在感悟中进步.

猜你喜欢
公因式乘方底数
幂的大小比较方法技巧
幂的乘方
同底数幂的乘法
如何比较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式的大小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有理数的乘方”检测题
多项式整除及最大公因式理论整理与探究
深入认识二次根式
认识乘方
因式分解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