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评价在单独招生中的应用

2023-03-25 05:48黄士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源素质院校

陈 婵 黄士军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0 引言

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我国各地省市都先后开展了关于高职院校综合改革的试点招生工作。在新高考背景下实施的考试科目与录取批次改革,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等创新性的招生模式,也对各个高职院校的招生和人才教育培养带来了影响。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与不足之处,但新高考政策对于推进招生科学性及人性化起到了十分深远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符合新高考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招生的需求,对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中的意义及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也能够为后续试点高职院校的招生与人才培养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1 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意义

1.1 保证高职院校招生的科学性

在新高考背景下招生院校对学生成绩的参考评定不但可基于统一的高考考试成绩,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也进行了多元化的参考,因此在国内各个试点高职院校都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招生实践效果。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自主招生的参考因素之一,能够让高职院校对考生的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并同时让考生与高职院校能够达成相互选择,而非被动的按高考成绩进行择校择优录取,此外综合素质评价同时兼顾到了考生的中学阶段评价情况、招生院校评价情况和高考情况这三种因素,能够让高职院校对考生具有更加立体清晰的认识,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更有针对性,也因此更具有科学性。高职院校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不但有利于人才选拔的高效率,也能够保证高职院校不漏下优质的生源和具有专业性的人才,还能够改变传统高考只凭分数说话的模式,让学生的个人才能与天性得到彰显。这一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有所特长的学生,通常会更加积极的活用自身兴趣优势,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培养。就高职院校的招生现状而言,报名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的考生人数也是在逐年增长的,高职院校方面对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也具有相当的积极性。

1.2 保证高职院校招生的多样性

对于采取了综合素质评价参考招生的高职院校而言,其招生的人才也更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更能够符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也让学生的录取途径和渠道获得了扩展。例如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导游、表演等专业,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有一定的特殊需求,需要通过面试结合学生高考成绩的方式进行录取。如有体育、美术、声乐等对学生个人特长能力具有更高要求的相关专业,也能够通过提前招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进行选拔,从而获取优质的人才生源。还能够结合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优秀的社会求学人员和中职学生等,从而让优质的招生来源更加多样化。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作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参考要素,这一改动在实际调查中,也获得了各高职院校师生的支持与肯定。

1.3 扩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途径

综合素质评价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不但是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高职院校更多地将目光投入到对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关注上。新高考改革所提出的教学观念,也要求高职院校调整生源结构,丰富教学知识基础,从而能够具备面对同一专业中知识基础与综合能力有所差异的学生,都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的能力。具体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的革新,制定有目标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具体教学进行分层分类,对低年级段的通用基础教育进行强化,对不同人才的基础知识水平进行提升等方式,为了进一步为高职院校人才提供自由选择的途径,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和要求也应当相应降低,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专业选择。对于宏观上的办学模式而言,也可以启用校办教学等模式,或在职业教育中对“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进行更符合新教学环境的改进,让职业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能够有所提高,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凸显培养具有实践经验人才的重要性,对各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到推进和丰富的作用。

2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评价招生面临的困境

2.1 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与差异性问题

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之一,就是自主招生所带来的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人才质量的差异性。高职院校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更加专业的人才培育方向,而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面临调整自身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向,以更加完善的迎接现代化人才培育的挑战。

由于高考应试成绩已经不再是高职院校录取人才的唯一判定标准,招生的生源结构也从过去相对统一的能力标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即使在同一专业中,由于自主招生中学生的选考科目有所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有着差异性,尤其是对于过去只招生文科或理科的专业而言,文理交叉招生带来的后果就是生源的基础知识水平都有所差异,部分学生会出现由于知识水平和基础不够而难以跟上统一化的教学进度的状况。生源结构的变化、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和对专业所需基础知识的储备差异,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和教学规划都带来了较大影响。在高考成绩为招生主体的招生模式中,高职院校所能够按批次分批录取到的学生基本水平都在同一层次,其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也大致相同,因此在既定的统一人才培养规划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就足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对于当前生源能力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不够统一的困境,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如何继续秉承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到教学工作因人而异地开展,并综合协调多方面力量对教学管理进行改进,重新对校内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革新,都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此外,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自主招生范围后,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要求也相对降低,学生不再需要将高考成绩作为报考的唯一考量标准,因此也出现了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专业学科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导致一个专业内学生的基本能力水平相差较大。出现这一情况其原因有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由于不同专业间最低录取分数线差异加大,而导致所招收的学生专业素质也良莠不齐,此外对于部分理科专业而言,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可能会有部分存在理工科学习基础不足,水平较为弱势的问题,导致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如数学、物理、无机化学等课程有学生难以跟进授课节奏,导致学生的挂科率也有所增加。总而言之,新高考模式下综合素质评价对各类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模式,造成了人才培养规划难以统一、学生基础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也对学校的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2.2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问题

高职院校的综合评价招生也是新高考背景下的重要招生改革途径之一,其改革的目标和本意是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的,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也让综合评价招生没能充分发挥出其理想的价值。首先在不同的综合评价招生试点省份和高职院校中,对于应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与评价方式内容不能统一,从而影响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准确度,以及考生对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信任程度,这一问题也让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难以跨地区推广,而高职院校所招收的考生其综合素质也有所不同,由于城乡不同地区考生所接受的教育和培养之间存在差异性,会导致城乡考生入学机会的不均等。此外部分试点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中,也有为了方便制定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对考生进行等级上的划分的情况,然而这种方式对于不同办学水平和教育水平下的考生而言,也有着将考生个人素养能力“一刀切”式判定的问题,间接上降低了部分未能充分接受专业性培训的高中考生的入学机会,是较为缺乏科学性的。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及中学对于考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重视程度不足,也容易让对考生的综合评价过程出现走过场式的快速判定,从而影响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效果。对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规范性和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也仍然有待加强,部分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也存在功利化和评价标准不透明的情况。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综合评价招生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更需要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情况和特色进行更有科学性的招生规划。

3 高职院校综合评价招生的优化策略

3.1 科学规划考生选考科目及标准

为了保证自主招生的科学合理性,高职院校应在充分的调查与数据归纳基础上,把握院校当前招生标准及评价方式上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于存在的问题如选考科目的分数之间不等值等问题进行优化,保证综合评价招生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以教育部所提出的《普通高职院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为基本方略,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目标和现有的专业特色来设置招生选考科目,以提高在综合评价招生中的招生效率,更有效的吸纳专业人才。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模及标准也应当主动公开,让自主招生更加透明化,保证招生专业和学科与考生的能力基础能够得到匹配,让考生也能够拥有更加清晰的专业学习培养目标,最后再通过强化与各高中的衔接合作,帮助学生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和专业,有针对性地对具有不同能力特长的考生进行引导与培养,促使考生更好地发挥自身长项,选择合适的报考专业与科目,从而让高职院校的综合评价招生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3.2 精简学科专业吸引优质生源

新高考背景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更加自由的招生环境,也为考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报考渠道,同时也让高职院校面临着优质生源的竞争压力,为了保证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吸引更多优质生源,高职院校应当从自身学科专业出发,通过专业上的调整使自身的招生竞争力得以提升。具体则通过对优势专业和热门专业的优化,将教学资源与关注点进行有目的的集中,并调整专业结构,对于校内不具有竞争优势和较为冷门的专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精简乃至删改,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让优势专业更具有竞争力。此外也应当灵活的结合当前社会报考与人才需求,让热门专业更能够符合当前社会人才缺口,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宣传效果,在此基础上尽力让优势专业的教学更具特色,带动学校在自主招生环节中的知名度。对于学科专业的调整除了精简弱势冷门专业,强化对热门和特色强势专业的资源倾斜之外,还可以根据当前的办学条件与招考需求,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辟更加新鲜的学科专业,从当地的地方需求与特色着手,用更加符合时代人才需求的新兴专业吸引生源,从而让综合评价自主招生这一模式获得进一步的丰富性,让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招生达成有机的循环。

3.3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下的多样化评价标准

为了保证综合评价招生的公正科学,高职院校应在评价标准的构建上综合考虑国家与当地具体生源情况,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式、流程及具体标准上制定具有科学性的明确规范,保证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方式具有实际性和可信度,对于具体的评价标准规范也应当及时予以公开。此外也应当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在招生的初审、面试及录取等环节里,都综合考虑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并将其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4 结语

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综合评价招生经验的高职院校,也应当从校本研究角度着手,为综合素质评价招生这一途径提供更多的数据参考和调查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具体则应当从本校着手,对校内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考生展开在校学习情况、学习成绩、专业能力和毕业后就业率、就业去向等方向的调查研究,结合当前就业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参考,以获取更加具有理论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经验。还应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逐步有序地将综合评价招生试点范围扩大,对“双一流”建设高职院校将综合评价招生纳入高考招生录取中的实际经验进行总结,对传统的总成绩录取模式进行突破的同时,该类经验也能够成为其他高职院校在综合评价招生方面的参考依据。高职院校在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下评价标准科学化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关注在进行考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暗箱操作等负面现象,保持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与重视,从而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在单独招生中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使高考回归科学选才的基本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生源素质院校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