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衢州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优化研究

2023-03-25 05:48窦高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衢州市双减政策

窦高杰

(衢州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0 引言

“双减”是一项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其背后折射的是缓解义务教育短视化、功利性的根本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工作的体现。在开展基础教育时,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集全社会之力,认识“双减”政策,落实“双减”政策,使其收获应有的成效。基于衢州市“双减”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分析,提出了改革优化衢州市基础教育体制机制的一系列措施与建议。

1 “双减”政策下衢州市基础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1.1 衢州市基础教育资金投入现状

2022年5月6日,衢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印发《衢州市教育局衢州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22年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等经费的通知》。该《通知》显示:衢州市2022年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266万元,教育发展专项资金653万元,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336.42万元,中等职业教育补助资金583.33万元,市级教育费附加项目经费1373.70万元。相较于2021年,基础教育各项资金稳步提升的同时,衢州市各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日益完善,教师相关培训愈发受到重视,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1.2 衢州市“双减”政策的具体执行程度

2021年4月,衢州市柯城区教育局实名合规注册中小学教育机构共计70家,如天衢教育、典培教育、百分百教育等,而在中小学附近居民楼中,更不乏未注册的私人教育机构。在教培行业的巨大利润面前,从业者加大教育竞争宣传,营造不补习就落后的氛围,致使家长产生焦虑,形成营销闭环,极大拓宽了国内课外教育市场。

家长追求超前教育,鼓吹精英培养模式,也致使课外教育机构以提前教授课程内容为竞争核心,教学范围严重超出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新课标要求。除此之外,教育培训机构内部人员鱼龙混杂,培训教师流动性极大,有些机构聘请在校大学生充当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架构体系,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衢州市“双减”政策的强力执行具体表现为柯城区30%以上的课外辅导类教育机构在审查存在违规情况后被整顿关停,这使得课后补习之风得到了一定遏制。“双减”政策在衢州市的有效执行还体现在部分中小学的午休时间进行一定调整,作业布置减少,以及学校课后服务的出现。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对2022年的衢州市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学生减负得到了实质性落实,与此同时基础教育的核心承担者──各中小学及中职类院校也面临了新需求,新挑战。

2 “双减”政策下衢州市基础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是形式主义化的表面原因,而基础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才是其根本原因。

2.1 衢州市教育资源竞争仍旧激烈

以衢州市柯城区为例,2022年就读市区小学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柯城区户籍且居住在柯城区;法定监护人双方均持有《浙江省居住证》且居住在柯城区;衢江区户籍,法定监护人在柯城城区持有自购产权住宅且实际居住;小学入学儿童需年满6周岁(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出生)。

从中不难发现,除孩子年龄的规定之外,学区房、户籍要求才是真正的教育门槛。基础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进行各种内部竞争优质教育资源,导致学区房升天价,掀起内卷狂潮。房价的攀升令众多家长望而却步,却也使一部分家长宁愿贷款也要供给孩子市区小学入学资格。即使学区房升价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其实质却拉大了贫富差距,在乡村小学与市区小学之间横立着难以逾越的教育资源鸿沟。

2.2 衢州市补习教育屡禁不绝

“双减”政策的强力执行关停了一定数量的课后辅导机构,但并未解决中小学生对课后辅导的大量需求。私人补习,上门家教,甚至于以住家保姆形式的陪读老师在衢州市屡禁不绝。这些通过其他的隐蔽方式逃避政府监管的现象一直存在,并且仍被家长所推崇。面对孩子的成绩下滑,缺少正确方法,因病缺课等消极学习状态时,乡村地区与市区家长无一不借助课外补习力量,寄希望于补习以保持孩子的优异成绩。在当前教育体系下,很多人认为中考和高考录取以分数论英雄,这导致了越是外界评价的“学霸”,越难逃离补习的魔掌。

2.3 衢州市现课后托管工作缺乏总体规划

在教学设计方面,从衢州市现行“双减”政策具体执行情况中分析发现:学校内教师对教育政策变化的研究深度有限,并没有分析“双减”的深层意义,进一步调整原有教学方法。[1]对其解读并未透彻,导致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托管工作中,管理方法不适应每位学生,服务无法覆盖到全体学生,课后服务方案不新颖,偏向于单调的延时作业服务,课后服务水平低,因此影响了基础教育整体质量。

以衢州市龙游县某乡镇小学为例,课后轮岗教师对托管工作的重点无从把握,只是沿用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小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基本上由校内老师执教,按照教学组制定的课表开展后,教学内容较为固定,失去创新点。对众多中小学学生而言,课后服务的课程种类和日常课程并无不同,也就不能获得更多的兴趣拓展。[2]

在此情况下,课后托管工作的质量无从提升,教学效果也难以增强。[3]只有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双减”政策才能有效落地,学生才能享受更为完善的兴趣拓展托管服务。

3 “双减”政策下衢州市基础教育优化发展对策研究

探索“双减”落实落细机制,分层递进落实,健全责任落实、制度保障、家校协同、督导检查、社会监督机制,深化教育教改。着力抓好配套措施落实,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必须坚持协同、统筹推进,切实形成推动任务落实的强大合力。

3.1 学校层面

3.1.1 加强家校沟通

家校联系工作不是机械化的“流水线工作”,而应该是一场充满人性化的心灵之旅,一段情感交融、互相沟通的过程。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够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使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也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校可以开展家长日等相关活动,邀请家长进校观摩课堂,既可以使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让学校有机会和平台与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对于老师而言,这样的机会能够使他们更好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家庭教育环境,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不难发现,这种良好的沟通对家长、学校、教师均是百利无一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及时、多次的家校沟通与交流将促进家校共育共同体的形成,这是健全青少年培养体系的重要一步,融合了基础教育、中学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它们相辅相成,为培养优秀的青少年打下了结实基础。

3.1.2 加强“双减”政策理论宣传

古话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加强“双减”政策的理论宣传正是实现教育体制优化的重要“粮草”。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官媒、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进而落实“双减”政策。地方各级教育系统需要及时响应教育部的指令,做好政策理论宣传,通过官微推送、实地走访等各种方式实现对政策的宣传推广。从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儿观、人才观,凝聚教育共识,缓解教育焦虑。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前沿阵地,自然是理论宣传的重中之重。各级教育部门需要对辖区内的学校开展相关培训,保证每一位教师深刻了解“双减”政策内涵,从而保证了后续教育的健康开展。

3.1.3 优化课后服务工作

“双减”政策的强力执行关停了一定数量的课后辅导机构,但并未解决中小学生课后辅导的大量需求,这一空白促使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新增了课后服务板块。体制内教师是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主要工作者,他们的工作较“双减”前愈发受到各界瞩目与监督,社会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服务态度水平有了更高的期许。

(1)完善托管制度,做好全面规划。

学校应发挥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构建合理的顶层设计,并不断与时俱进完善课后服务相关工作制度,让教师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目标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4]。因生施策,根据学生兴趣发展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教育设备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5]

(2)多种形式托管,提升课后教学质量。

提高实践活动占比。为落实“双减”政策中有关开展劳动、体育、美育等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在课后服务时段中,可相应引入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用科技工具或生活材料展开一定的实践探索,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组建班内学习互助组。各班级教师应鼓励组建班内学习互助组,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实际等,分为若干兴趣小组、学习小组,后续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再调整、再分配。互助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帮扶,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打造高质量课后服务工作平台。教师应当借助新媒体平台技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学习素材,为学生打造高质量课后服务工作平台,鼓励学生拓宽学习渠道,趣味学习,广泛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平台指导课后作业及一些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网络的快捷力量,拓宽课后服务的范围,减轻课后服务成本。

3.2 政府层面

3.2.1 有效治理校外培训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治理,同时也会倒逼学校使其重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恢复学校教育主阵地,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建立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校外培训监督平台,发挥社会监督功能,设立专门培训机构的监督反馈热线电话、微信监督公众号等多种渠道的校外培训监督体系。加强辅导机构的审批手续,加强政府监管,定期与不定期结合走访有效实施政府监督职能,让校外培训更规范。

3.2.2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双减”政策切实有效落地,最终的执行者是一线教师,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课后教学质量,才能让中小学生对课后、课外知识充满渴望,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师资再培训的力度,使教师教学技能更加丰富多样。一方面,一线教师应充分理解“双减”政策内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意义,改变原有唯成绩论的固有思想,提升课后服务环节的指导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丰富教育方法,不断调整和改进课后服务方案,记录学生在课后的成长教育表现,有的放矢,促进课后服务实效提升。

3.2.3 完善教师课后服务相关津贴

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落实,课后服务将实现全覆盖,这必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延长了工作时间。为了能更好地激励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需要做好课后服务相关津贴的保障措施。比如在教师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的专项奖金,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特殊津贴;又比如将课后服务的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的条件,提高对课后服务的表彰力度,使其成为教师新的价值追求。

3.3 家长层面

与时俱进,改变陈旧教育观念。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类拔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多父母却不能做到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有的家长可能过于焦虑,一旦孩子成绩稍有下滑,便唉声叹气,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作风过于强硬,严格规划孩子的人生旅程,扼杀了孩子的童真与天性,背负不属于该年龄段的压力,导致孩子在重压下崩溃,或成为只会读书的“读书人”。

因此,对每一位家长来说,养成健康的教育观念尤为重要。首先,做好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只有清楚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做好家长的角色,家长不仅仅是管教,更多的是引导、陪伴成长。其次,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一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孩子,忽视了他的兴趣、爱好,对于健康的兴趣爱好,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永远只关注学业成绩。最后,以身作则,注重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作为家长,应当从小抓好孩子的习惯培养,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作风,在孩子的未来发展中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猜你喜欢
衢州市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