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补脾调肾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泄泻验案举隅

2023-04-05 16:24李应存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补益湿气干姜

王 川 李应存,2*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敦煌医学与转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人们饮食、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临床上泄泻患者越来越多,且临证复杂,多兼他症。泄泻常反复难愈,对人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中医药治疗泄泻历史悠久,经验独到,且通过对病因病机的辨证分析,治疗效果显著,不易反复。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泻出如水样为主症,中医将泄泻分为风寒泻,湿热泻,食积泻,脾肾两虚泻四种。李应存教授是我国著名敦煌医学专家,敦煌医派代表人物之一,善于运用敦煌医学治疗疾病,他认为脾肾两虚型泄泻常因作息不规律、情志不畅等引起,提出了补脾调气血法,运用敦煌方大补肾汤与大补脾汤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1 泄泻的病因病机

自古诸家便对泄泻有过论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以“濡泻”“鹜溏”“飧泄”“暴注下迫”[1]274-278等描述泄泻,提到“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则会出现“咳,腹中鸣,注泄鹜溏”的症状[1]347,提出泄泻可由寒邪引起,认为泄泻发病外因有风、寒、湿、热,内因有情志、饮食等。至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中专分“诸痢病侯”[2]对泄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中对“痢”的命名有十余种,并对泄泻各兼症的治疗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论述。如其中“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进入于肠胃,其脾气弱,则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2]。即为描述脾胃虚弱却又感受风邪而导致的泻下水谷的泄泻。《伤寒论》《千金方》等也都对泄泻进行了详细描述。此病认识由来已久,如今仍为临床常见脾胃疾病之一。

李应存教授认为,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情绪受惊或年老病久等皆可导致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而发生脾肾两虚型泄泻。或饮食不节、情绪、外感湿邪等导致的脾胃不和而日久气血生化不足,使后天无法充养先天,所谓:“脾非先天之气不可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3]累及肾脏也可造成脾肾两虚、精血俱衰。而脾之运化、肾之开阖失司,肾气不固则泄泻不止,致使精血更虚。且临床因脾肾虚衰,运化输布水液不力,更会出现湿气内阻,水液内停之虚实夹杂的症状。若湿气化热或受外感邪气相兼为病,则泄泻更甚,兼症更杂,病更难治。但此类证型根本病因为脾肾虚衰,故临床上李应存教授根据此病病因病机,以补法为主,兼使用燥湿利水,固涩之药以祛其湿气及其兼症,如取用藿香,竹叶、五味子等,补脾调肾治疗脾肾两虚型泄泻取得了明显效果。

2 临证经验

李应存教授通过挖掘敦煌医方,总结出敦煌大补脾汤与大补肾汤合用,有显著的补脾调肾功效,其运用两方临证加减,对治疗因脾肾两虚引发的泄泻效果明显。并将此方法命名为补脾调肾法,临床运用,使患者气血调和,泄泻可止。

2.1 大补脾汤 原文:“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4]119此方用人参、白术补脾益气,干姜温补中焦,五味子滋阴固涩,旋覆花降气行水,全方滋阴温阳并行,治疗患者脾气大虚之阴阳俱衰,脾气坚则积食得消,下利可止。

2.2 大补肾汤 原文:“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右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4]126该方用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竹叶、泽泻等除烦利尿,有除湿之功亦可止泻;桂枝温阳通脉;五味子敛阴治疗虚热。全方补肾除烦、安中益阴泻热。

2.3 补脾调肾法 李应存教授认为脾肾两虚型泄泻患者,因火不暖土导致水谷难化,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其人并非邪气之盛,而是正气不足,无力驱邪,致使虚实夹杂,病邪留滞,久又损伤正气,互为因果,迁延缠绵。故将大补肾汤与大补脾汤合用,共行补脾调肾之功。脾肾得补,泄泻可止。补脾调肾法是以大补脾汤与大补肾汤为基础,方以人参、地黄等为主,兼合他药,虚则补之,共同补益脾肾,专治因脾肾两虚导致的疾病。

此法所用人参大补元气精血,干姜温中补虚,甘草和中调气,白术燥湿止利。后加麦冬,《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5]其入心、肺、胃经,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且《本草纲目》言其可治疗“下痢口渴”[6]。用之止呕、止利,润肺,止渴,乃对症之要药。用五味子,其收敛固涩,益气生津,与人参、白术等同用,可补气同时不至散气,为辅佐之药,且其生养津液,补津液不足。用少量旋覆花降逆止呕,该品辛开苦降,主入肺、胃二经。既善降气化痰而平喘,又消痰行水而除痞满。因患者出现结脉,且腹中饮食不化,呕吐上气,《神农本草经》言旋覆花:“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7]103用之止呕去满,并可补益中气。牡丹皮,《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7]85又合大补肾汤,以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竹叶泽泻等除烦利尿,除湿亦可止泻。加桂枝温阳通脉,五味子敛阴治疗虚热冲逆。补肾除烦、安中益阴泻热。

故其补脾,以人参为主,加白术增其补益脾气之能兼加五味子以敛阴收涩,使补而不散。干姜温中,甘草益气。再用旋覆花止逆去兼症。调肾,则以地黄填精补肾,泽泻、竹叶等利尿除湿除烦,补泻兼施,补大于泻,使滋补而不滋腻碍胃。以桂枝干姜等,通阳助阳,阴阳同补,补泻兼施,以补肾,药物各有所长,以补虚为主,分路而行补脾调肾以治病。

3 病例举隅

患者某女,2022年12月15日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诉易腹泻,其人头油,脱发严重,下巴有红疹,乏力,多眠睡,痛经。舌诊:舌淡苔黄厚,有齿痕,舌下络脉明显。脉诊:脉数。中医诊断为泄泻(脾肾两虚,兼有湿热瘀滞、气血亏虚证)。方用敦煌大补脾汤合大补肾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用:干姜6 g,炙甘草9 g,麦冬12 g,醋五味子12 g,蜜旋覆花9 g,熟地黄12 g,淡竹叶12 g,盐泽泻9 g,麸炒白术15 g,侧柏叶15 g,黄芪15 g,焦栀子15 g,连翘12 g,当归18 g,桂枝10 g,党参15 g,广藿香15 g,川芎12 g,羌活6 g,炙淫羊藿15 g,醋香附15 g。7剂,水煎分服,一日1剂,一天3次,饭后1 小时服用。嘱忌食辛辣、刺激、海鲜等。

二诊:2022年12月22日,患者诉腹泻减轻,仍有脱发现象,头面部红,舌红苔白厚有齿痕,舌下络脉明显,脉缓。守一诊方方意,将干姜6 g改为炮姜10 g,麦冬减至10 g,五味子减至10 g,将羌活减至3 g,黄芪加至20 g,广藿香加至20 g,党参加至20 g,加补骨脂15 g,石榴皮加12 g。7剂,水煎分服,一日1剂,一天3次,饭后1 小时服用。

三诊:2022年12月29日,患者诉腹泻已完全好转,仍有脱发,头油。带下黄浊,其他无明显不适,舌红苔黄薄,脉滑数。患者腹泻虽止,而下元仍有湿热,故换方为二妙地黄丸合四物汤进行加减巩固治疗,以去他症。方用:黄柏15 g,地黄15 g,淡附片3 g,泽泻15 g,牡丹皮12 g,山萸肉6 g,麸炒山药15 g,茯苓15 g,黄芪15 g,当归15 g,川芎15 g,侧柏叶15 g,佩兰20 g,桑葚15 g,炒白芍15 g,羌活3 g,栀子15 g,麸炒白术15 g,麸炒薏苡仁15 g,苍术18 g。7剂,水煎分服,一日1剂,一天3次,饭后1 小时服用。

按语:患者腹泻急迫而下巴红疹为脾胃有湿热,李应存教授认为因足阳明胃经挟口环唇,经过下颌骨,下巴为胃经循行部位,是胃气血所经之处,故下巴处出现红疹为脾胃有热象兼有湿气。而乏力,多眠睡,为湿气泛浊,是肾虚精亏不化神所致。其人头油,脱发严重,所谓发为血之余,血不荣发则易脱发,且肾其华在发,肾虚亦可导致脱发。其人痛经,为气血不足,肾气虚衰,出现血瘀导致。舌淡为气血亏虚之象,苔黄厚,为体内湿热瘀滞,齿痕反映脾虚,舌下络脉明显为血瘀之象,脉数有热。故病人为脾肾虚,湿热停滞导致的泄泻,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肾虚精不化血,导致脱发,出现痛经等兼症。选方用敦煌大补脾汤补脾,脾健则湿气自除,气血得补,合大补肾汤补益精气,使肾司二便功能正常,开阖有度,用四物汤补益气血。临床加减行补脾肾,益气补血之功。

初诊,方用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补血益肾,为补血要药;当归,补血活血,且有调经止痛之功,治疗痛经效果显著,与熟地黄相须为用,补血滋阴之力更强,对药合用,活血补血,则痛经可除,脱发可疗,此为李应存教授常用滋阴补血活血之药对。后加桂枝,用10 g意在通阳化气,行散宫中瘀血,与当归合用,活血行气,使瘀血散则痛经自除。加川芎12 g,其功活血行气祛风,下可行下焦瘀血,止痛经,上可至巅顶祛风止脱发。香附,其味辛能散,苦能降,调经止痛为妇科要药,且其理气宽中,气行则湿热瘀滞可除。加炙淫羊藿,补肾助阳,肾阳得复,则温散诸湿,开阖有度,湿气可从小便分利而出。淡竹叶,清热泻火,利尿,可散湿热,使湿气从小便出,入胃经,清胃中实热。泽泻,加盐炮制,入肾经,功利尿渗湿泻热,与淡竹叶合用。两味药同使清热祛湿之效,清体内瘀滞湿热。后加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补脾气使脾气健,则气血可生,诸湿可运化。麸炒白术,麸炒炮制,健胃之意,白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用之燥中焦湿热。用黄芪,补气利尿,补脾气,利尿除湿。党参、白术、黄芪,三药合用,大补脾气,使脾气得复。广藿香,为祛中焦湿气要药,其芳香祛湿化浊,除中焦湿阻。羌活为风药,取风过湿干之象,其亦可祛湿。诸药健脾祛湿合用,中焦湿浊可清。后加麦冬12 g,其入胃经泻热生津,在众燥湿药中使用,微润脾胃,祛湿同时起保护胃津之用。加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用其收敛之性止泄下,其收敛补益亦养五脏而滋肾。加侧柏叶,苦寒燥湿,泻火解毒,用此药除湿热,且入血分有生发之效,亦治脱发。栀子苦寒力强,泻三焦之火,利湿凉血。侧柏叶,栀子合用,共起燥湿清热之效。连翘,《类经证治本草》言其:“入心包、气分而泻火,兼除三焦胆经、大肠之湿热。散诸经血凝气聚,通经利水。”[8]其可清大肠湿热,且通利小肠,使小肠泌别浊水,通利小便,起去湿除热之效。加旋覆花9 g,意在降气通水道,水湿得通,则中焦自健,用蜜制和中。用干姜6 g意在防诸味苦寒药物伤中,亦为反佐之药,引药入里之意。最后加一味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全方燥湿行水,健脾益肾,补养气血,以止泄泻去其他兼症。

二诊时患者腹泻已减,仍有脱发现象,脉缓,苔由黄转白,为中焦热减之象,而湿气仍在,脾肾仍虚。故维持一诊方不变,黄芪、党参加至20 g,为加强补气功效,变干姜为炮姜加至10 g,干姜散多于固,意在散寒湿以温中,后其热象已解,故换为炮姜,以温补为要,唤脾胃阳气以运化水湿。减羌活至3 g,亦减其行散之效,防燥烈伤血。五味子与麦冬减少用量,而加大藿香用量,意在化湿而不留邪。加补骨脂15 g,意在温肾助阳,补益肾功,使相火暖土,泄泻自除。加石榴皮,此为止泻要药,其涩肠止泻之功强,加此药为在加强全方止泻之力。

三诊时患者腹泻痊愈,仅存其他兼症。带下黄浊为下元有湿热所致,仍有脱发,故加强补肾,祛湿化浊。遂易方治疗,用二妙地黄丸加四物汤加减,其方栀子与黄柏合用清热除湿去秽,白术与苍术合用燥湿健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薏苡仁渗湿利水,泽泻逐水利湿;三药合用利水以去湿气。山药补脾肾气,加山萸肉补益肝肾,精血生以荣发;淡附片,温补脾肾,肾阳得复,精气充足则脱发可止;加四物汤,活血行血,精血得补则发自得固;加桑葚滋阴补血,以乌发。用牡丹皮入血分,活血凉血,除邪热;加羌活3 g以散风热除湿。最后改方意在健脾祛湿,养血补肾,以祛其他兼症。

4 结语

此病为脾肾两虚,又乘湿热瘀滞导致的脾肾两虚型泄泻。三次就诊,主用敦煌大补脾汤和大补肾汤加减治疗,两方功专补脾调肾,方义以补为主,且临床据其兼症进行加减。气血虚衰则加熟地、黄芪等补气滋阴补血之品以补益气血;湿气泛浊头晕乏力则运用燥湿、化湿、利水之药以祛湿热;且补脾调肾固其本源的同时,兼用固涩药物以治表,表里同治,故泄泻两次治疗即止。后用二妙地黄丸及四物汤补血祛湿去其兼症以善后,药精力专,患者可愈。

猜你喜欢
补益湿气干姜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防治“湿气重”10方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食疗养生祛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