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美
——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探究

2023-04-06 03:05
考试周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画作绘画美术

胡 蓉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育要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全面而深刻地立足于各项全新的教学要求,以期带领学生进入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当中,在各种美术知识、情操以及多层面的德育力量的引导之下,促进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及德育思想的全面提升,以及美术相关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德育当中,教师在教学时要首先着手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及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德育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其次,教师要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美术教学贯彻标准,找准学生核心素养各项能力的培养方向,实事求是、高效、稳准地进行教育教学。最后,在开展德育时,教师要将美术与德育有效链接与融合,不仅要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地将德育展现出来,更要将美术与德育链接到学生的生活层面,让学生能够于生活日常中,纷繁世界里,逐渐发现、感受和接受美,并由此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美术相关素养及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

(一)构建具有德育氛围的课堂教学,将德育潜移默化深嵌于学生心中

绘画说难亦难,说不难也不难,不难的是下笔即是画,难的是如何将画画好。小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问题,很少会触及绘画,即便是作画,也多是走马观花地涂鸦,不易让其产生心灵及思想上的触动,更别说从中唤醒德育相关的品质。但我们知道的是,德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它不单单只是一门教育科目,同样也是学生内在情感迸发、转化和发展的重要契机。所以为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美术与德育的关联,教师在开展德育期间,可先将德育作为美术教育开展的前提,让学生在随时随地感受到德育思想的基础下,走近美术的学习,继而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逐渐明白德育与美术的关联,明白美术中德育无处不在的实质。

就以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中的《画房子》为例。在作画之前,教师可先在教室中挂一些名人绘画作品,教室窗帘也可全全紧闭,室内光亮调至温馨、柔和,必要情况下也可播放一些温柔婉转的音乐,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作画氛围,一来可以集中学生的作画集中力,二来也能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在画房子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些画房子的相关注意事项及作画技巧,也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他人的好作品,以深化学生的作画思维及绘画想象力。作画时,组织学生分成3~4人一组,让学生在绘画时先独立作画,绘画结束后,相互交换与评估,而后再进行画作的修补与增添,教师在此期间,也可为学生再进一步地展示一些思维逻辑力强、想象力丰富的画作,为学生接下来的绘画提供借鉴条件及推动力量,同时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在遇到绘画问题时,可以观赏同组同学的画作,也可以询问小组同学的绘画思路,以此创设一个相互帮助的绘画氛围,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绘画思维。当学生又一次完成绘画后,教师可继续引导小组学生互换画作进行评估,并写下相关评语,接着教师也要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一对一的鉴赏与反馈。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学会“团结互助”,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因为受灯光、音乐、教师的鼓励以及同学的鼓励等条件的影响,会逐渐对美术学习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愫,有利于促进其美术素养及德育素质的提高。

(二)深入钻研教材中德育知识,帮助学生思想得到升华

既往,美术于传统教学而言,多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之中,即便是上美术课,也多是让学生描摹课本中的作品,无法让学生触及美术作品之中一些思想与情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很少能获得德育方面的培养,更多的只是描摹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之下,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教学期间对学生美术绘画技巧的传授,更应该注重期间对学生德育的引导,一方面要对美术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将其潜藏在深处的德育知识解读出来,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应用表现力极强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班级互动交流等模式,为学生在将美术相关知识呈现出来时,最大限度地受到德育的引导与熏陶。

以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名楼名阁》为例。名楼名阁是我国两千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它的雕梁画栋,黛瓦青墙,都无一不承载着各朝各代建筑者、统治者及当朝官民的思想以及当时的时代面貌。因此,在教学这一课的美术时,教师可深入对此章建筑进行挖掘,譬如可在美术绘画开始之前对名楼名阁的出现年代、修建时长、建筑特色、对后世建筑的影响、建筑师修建该楼时的相关故事及其个人品质等进行解说及播放,以此深化学生对名楼名阁的认知,明白名楼名阁存在的意义,深刻了解该楼该阁以及我国其他名楼名阁修建的不易和修建者辛勤的努力及不屈的精神。而在画作之时,为帮助学生德育思想的升华,教师可在教学中,先为学生展示一些名楼名阁的建筑图纸,因为小学生对建筑的认知不深,且加之建筑又是个较为复杂的领域,所以在组织学生绘画时,教师可从最简单的单间建筑开始,将其分成多个环节,由简至难、循序渐进地组织进行绘画和上色,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到建筑绘画的先后,以及掌握到绘画的技术精髓。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多问,或与同学讨论,尽可能开拓其绘画思路。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充分明白绘画的步骤与画法,也能让学生了解到绘画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又因为此种绘画方式具有引导性,所以还能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凝聚学生的绘画集中力,可让学生逐渐喜欢上美术课堂与建筑绘画。

二、 在美术鉴赏中,融入德育

(一)重视美术与德育的联系,帮助学生从绘画中窥出德育真理

因为美术课堂短暂,且小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有限,所以教育教学中的美术一般都是以教材的形式予以展现,教学内容也多偏静态,因此教学中多需中间人进一步将内容进行解释,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到知识内容。但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既往至现今这很长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其实多处于浅显的字面解释和简单临摹作画的基础上,因而并不能锻炼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学生看美术,也多属浮光掠影,并不会对其深入探究,所以最终美术教学的结果常偏一般,学生的美术学习也多为一知半解。对此,在新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可加重美术与德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美术学习中欣赏和鉴赏美术画作,由衷地喜欢上美术,并积极主动地进入美术的绘画里来,收获到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及德育素养。

以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鲜艳的花朵》为例。花朵是环境的点缀物之一,也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所窥见的所有自然环境中,无论花朵大小、高矮、胖瘦或是美丑,我们一眼望去,都会觉得它不违和,所以美术或艺术的定义从来不是以这些基础条件为确定依据的。因此,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校园花朵开得最茂盛的一带。因为一年级小学生还不具备绘画写实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可将绘画教学改成鉴赏教学。在鉴赏期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坐下来,然后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以及最不喜欢的一丛花,并让其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而在学生讲述期间,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说出的原因予以赞赏与鼓励,激发学生观赏美与鉴赏美的积极性,同时,当学生说出自己不喜欢某丛花的原因时,教师也要反问学生,这丛花是否让他不舒服,如果并没有让他不舒服,那是不是可以学着去接受它,之后教师再深入地向学生讲解每丛花存在的作用及意义,使其明白无论任何花以何种形式存在,它们都是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它们,那么世间的美就会很寥落,我们也就感受不到世界的纷繁与多姿了。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花,也能让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看待世间的美,同时,该方式还能帮助学生重新转换对美术及美术学习的态度,可成为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拓展以及价值观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开设古物鉴赏美术教育课程,从传统文化中培育学生的德育品质

美术鉴赏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它相对传统的“欣赏”而言,是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传统美术“欣赏”所需要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层面,而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融入了对该鉴赏物品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背景,是一种涉及鉴赏者认知能力、性情修养、生活体验及共情能力等多种思想的鉴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和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体验、联想、分析以及判断能力,可帮助他们获得审美享受,明白美术与艺术中美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能使其更加全面、深刻地认知美与艺术。

以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中国山水画艺术》为例。我们知道山水画既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民族情感的凝聚,每一幅山水画的留存,都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及内涵。因此,在中国山水画艺术教学中,教师可拿几幅临摹的古人画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面对面地对实物进行鉴赏。如在鉴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为什么这幅画会名流千古,待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后,教师可再深入地向学生讲解黄公望坎坷跌宕的一生,以及画作产生的背景,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大致诉说一下当时黄公望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此让学生明白这幅画的来之不易及画作的深层次含义。这样讲述之后,不仅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家的内在情感,也能使其学着从作者的角度去看待和鉴赏这一幅画作,既能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能让学生在黄公望生平及作画背景的影响下,激发其努力学习、努力生活的意识与能力。而除了这幅画外,教师还可以以革命为基础,为学生带来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在讲解绘画作品之后,教师还可进一步为学生讲述徐悲鸿“七七事变”后,夜以继日作画救国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画作作者不屈的精神及舍己为人的品质,这种透过美术来阐述更多作品背后故事与作者精神的方式,可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愿意更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画作的欲望,同时这种具有救国精神的行为,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情怀,能使学生的思想及精神与画作作者产生共鸣,可促使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画作能力及德育相关素养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三、 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

(一)创设校内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及创造力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在美术中融入德育则是希望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除了要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美术知识与技能外,同样也要以美术与艺术为基点,充分发掘其中的德育理念及素养,以此帮助学生启迪思想、强化心理素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因此,在美术教学期间,教师不应只将课堂作为传授美术的唯一途径,还应该多方面地考究美术教育存在的价值及其艺术特质,进而多角度、多模式地将其展现出来,为学生德育素质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遇与条件。

以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标志设计》为例。设计是思想与行为结合的成品,任何一个完整的设计物都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而后再经各种方式与努力凝聚而成。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将设计物制作成自己想象的样子,无论最终结果是何种形态,它都是作者思想、品行、价值取向等素养的统一体现。因此,在进行标志设计时,教师就可在教学结束后,以班级、年级,抑或是学校为承载点,组织一些设计活动,由各年级资历深厚的教师为评委,引导学生在课下以班级、校园、社会任意一个范围为出发点,创设一枚标志物。为最大限度地提升设计质量,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几个设计师与其设计物的故事,如林徽因与国徽,曾联松与五星红旗等,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激情,二来学生也能大致领略到设计的程序,不至于他们不知从何入手。在设计完成之后,评委教师可再对应学生的设计物品一个个地进行考核,并针对性地对其设计理念及思想进行询问,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设计想象力及艺术创造力,同时,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学生也会逐步开拓思想,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设计的真谛及灵感,可为学生美术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助力,也可促进其各种德育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二)将德育融入生活,更进一步深化学生德育意识及品质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班级统一教育为主,这种教育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合理应用教师资源,但基于教学环境过于狭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又高低不一,所以教学的总体教育质量始终处在中等水平,不能获得“由量到质”的提升。尤其是像美术这样较为抽象的学科,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因此,美术教学期间,相关教师应高效迎合新课程标准的各种教育要求,依据美术教育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确保学生掌握到尽可能多的美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德育相关意识及品质,以此帮助学生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以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动物乐园》为例,在这一课的美术教学期间,教师就可将学生集中安排在某一天,去参观学校附近的一所动物园。在参观期间,当看到一些大猩猩时,教师就可以由此为学生延伸讲解一些大猩猩的发展史及大猩猩在远古时与人类祖先的关系,以帮助学生明白人与动物息息相关,继而产生爱护动物的潜在意识。而当遇到一些骡子和马匹时,教师也可向学生深入讲解一些骡子以前帮助我们驮东西、拉车的故事,以及马匹伴随先祖打江山的事迹,帮助学生明白如今我们的大好河山,也有这些动物的功劳与苦劳,让学生由此对动物产生感恩心理,生出愿意与它们和平共处的意识,以此为后续更和谐的新时代创造积极的条件。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持有的一项生存素养,这种素养可以帮助我们用更深刻积极的眼光看待这世间的一切,能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有意义地学习和生活。在小学美术中融入德育,主要是依托美术极富创新创造力以及内容广博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因会激发学生各种思想与能力的不断迸发与发展,所以能为德育素质的发展提供契机与条件,而德育素质又因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殊助力,因此,两者联合共同教学,不仅能锻炼和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思想与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升华美术素养及德育素质,可促进学生后续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及良好价值观的多角度发掘与全方位发展。

猜你喜欢
画作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