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芬奇密码》解析丹·布朗的双性同体理想

2023-04-12 19:29方麦琪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双性同体索菲

《达·芬奇密码》在回顾女神崇拜历史的同时深刻阐述了女性神性,并大胆预测了新的女神崇拜时代的到来,由此丹·布朗的女性主义思想展露无遗。“双性同体”一直被认定为女性主义写作策略,但在《达·芬奇密码》中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艺术作品、符号密码,还是丹·布朗解决现代男权社会问题的良方,是他对未来社会男女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想的两性关系的美好期待的体现。

0 引言

作为丹·布朗的成名作,《达·芬奇密码》凭借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广受读者青睐[1]。除此之外,文字游戏、语言迷宫、符号意象,也使得读者对这本书的讨论连续不断。《达·芬奇密码》撼动了传统的男性至上的基督信仰,作者丹·布朗在回顾女神崇拜历史的同时,通过阐述女性神性及预言女神崇拜时代的再次到来赋予女性主义在新时代新的意义。他的女性主义并非是建立在极端反抗男权社会、敌视压制男性的基础上,而是认为应充分发挥两性合作优势,是一种追求和谐相处的双性同体理想[2]。

“双性同体”(androgyny)在生物学范畴里是“双性共体”“雌雄共体”或“雌雄同体”(多用hermaphroditism表示)[3]。“双性同体”一直多被认定为女性主义写作策略。丹·布朗作为一位男性作家,在《达·芬奇密码》中,对“双性同体”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达·芬奇密码》中,从对文中艺术作品、符号密码等元素的女性主义解释,到对男权至上文化的嘲讽与抨击,再到人物刻画、情节安排、以及对故事结局的处理,处处体现着丹·布朗双性同体的理想。“从耶稣诞生至今的两千多年来,将父权制下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作为核心的世界剥夺了女性在现代神话的一席之地,打破了男性与女性的自然平衡理论,即造成了人类生活的不平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失衡。[4]”今天,我们面对的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局势纷繁复杂、时代思潮翻涌多变的新局面。在丹·布朗看来,新时代人类的希望显然不在现存的“男权社会”中,但也不在于另一个走向极端的“女权社会”,而在于双性和谐共存的“双性同体”的理想社会。

1《达·芬奇密码》的女性主义思想

女神崇拜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在《福音书》中,女神索非亚化身为人,有着妓女和处女的双重身份,具有心灵堕落与获得拯救的双重含义。但在《达·芬奇密码》中,这只是梵蒂冈高层为清除异教的阴谋。为使大众皈依基督教,他们以此掀起了一个污蔑异教神和异教女神的运动。正如伊·巴特尔所说:“……当旧的女性神话成为障碍时,人们就肆意丑化她,或者反其道而行之,让男性来扮演原来由女性扮演的角色。[5]”“女人,正像《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人类联系上帝与神的桥梁和纽带……换言之,女人是上帝的意志在人类中的体现,她们是圣杯,是无上力量的源泉。[6]”

在丹·布朗看来,人类现在所拥有的历史是一个男权文化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而男权至上的基督信仰只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男权社会的一种有力的手段而已,并非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多维的”,“是男性的历史,同时也是女性的历史”。《达·芬奇密码》以“圣杯”代指女性主义,通过描写对圣杯的保护、破坏和隐藏来反映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7]。在《达·芬奇密码》中,似乎重新确立女性神性、让女神崇拜重新回归社会信仰主流,是新时代人类发展的唯一出路,但实际上丹·布朗期待的理想社会并不局限于女性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两性二元对立的格局,而是建立在人类双性歷史的经验教训之上,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达·芬奇密码》的双性同体理想

把“双性同体”作为性别文学,最早发端于英国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她认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同时具备男女两性的特点[8]。《达·芬奇密码》中,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艺术作品、郇山隐修会、秘密仪式以及教堂和城堡,所有这些都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体现在丹·布朗精心设计的悬念当中。在这些悬念背后,蕴含了丹·布朗的双性同体理想。

2.1 对女性崇拜的理解和对男权至上思想的嘲讽

在书中,丹·布朗借著名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之口,从符号学的角度将很多常人关注不到的事物和女性神性、女神崇拜相联系。罗伯特·兰登的世界处处都彰显着女性历史的痕迹。如:“……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一些……历史上人们曾给男女指定了方位:左侧代表女性,右边代表男性。因为达·芬奇是女性主义的信仰者,所以他让蒙娜丽莎从左边看上去更庄重美丽。[9]”再比如对五瓣玫瑰的理解:“一种最古老的玫瑰:五瓣玫瑰(Rosa rugosa)在形状上就与女性产生了关联。而且,玫瑰还代表了“正确的方向”,能为人们指路。玫瑰罗盘可以为旅客导航,而“玫瑰线”,也就是地图上的经线也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方位。”(如图1所示);“玫瑰(Rose)变换一下字母顺序就成了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洛斯(Eros)的名字”;“五个花瓣代表生命的五个阶段——出生、月经、做母亲、绝经和死亡”。

在《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还对男权至上的思想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符号学家常说,法国是一个以男子气概、爱好女色,以及拥有像拿破仑与矮子丕平这样个子又矮又缺乏安全感的领袖而闻名的国度。”甚至对过度突出的男性特质都表现出了不友好的语气:“贝祖法希探长外表像一头发怒的公牛”,“往前走时,他黑色的眼睛似乎能把面前的地面烤焦”。

但这并不代表丹·布朗是一个完全敌视男性的女性崇拜支持者,他通过对女性崇拜的阐述以强调女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试图传递他摈弃传统宗教对妇女的刻板偏见,进而建设一个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2.2 双性同体视角下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双性同体”观念在形成语言文字的神话原型之前,是作为一种原始思维和意识,通过雕塑画像上的“双性同体”形象进行直观展示的。这一原始思维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主要存在于中西方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和其他遗物中。“而这种女性和男性特点结合在一个雕像上的特点在公元前六千年以后也没有完全消失。[10]”“人们似乎觉得,神圣性或神性如果要具备终极力量和最高存在的意义,它就必须是两性兼体的。[11]”行文中,丹·布朗对诸多艺术作品从双性同体的视角出发进行了理解和解读。比如, “……代表男性生殖的神叫阿蒙(Amon)。代表女性生殖的神叫伊希斯(Isis),古代文字曾将其读作丽莎(LISA)……阿蒙丽莎(AMONLISA)……蒙娜丽莎(MONALISA)……先生们,不仅蒙娜丽莎的脸看上去是双性的,就连她的名字也是由男性元素和女性元素结合而成的。”比如“这种等臂十字形被视为和平的十字。它的外形使得它不可能被用作刑具,交叉的两条线段一样长,暗含着男女自然融合的寓意。”(如图2所示)书中,还把大卫之星解释为“剑刃与圣杯。合二为一”,“……男女之间的完美结合……所罗门之印……被认为是男性之神耶和华与女性之神舍金纳居住的地方,至圣所的标志”。在类似这些的描述中,女性因素同男性因素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和谐相处,共为一体,象征包含和谐与力量的理想两性关系。

2.3 文本中的双性同体理想

“双性同体原型是由两性共同(通过合体形式)完成的。从这一基本意义可以推导出另一重意义,分体初始状态,女性与男性有同等的创造力,两性没有身份、地位、尊卑的差异。[12]”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指同一个体既有强悍、果敢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温柔、细致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在我们每个人当中都有两个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人的头脑里,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里,女人胜过男人。伟大的脑子是雌雄同体的……只有在这种融合产生之时,头脑才能变得充分肥沃,并且使用其所有的功能。[13]”一个人一定要是男人女性或女人男性,即结合了两性优点的综合体。

丹·布朗笔下的索菲·奈芙正是这样一个女性。单看外形,她着装简洁随意却又不失优雅,行为举止洒脱大方,魅力自在。“……与贴在哈佛大学宿舍墙上的那些弱不禁风的甜姐儿不同,这个女人有一种不加粉饰的健康美,浑身散发出惊人的自信。”在绝境中,她临危不乱,总是能及时理清思路,找出对策,她身处危机之中的卓越表现愈发凸显了她作为一个智慧女性的魅力。“兰登惊异地发现她强有力的气息实际上是从那极温柔的嘴唇和鼻孔里散发出的。只是她目光锐利……大胆开放却又保留着一层神秘。”

尽管在书中,索菲·奈芙一路不断成功破译祖父留下的种种密码,帮助罗伯特·兰登成功逃脱法希探长的追捕,充分展示了过人的胆识和才智,但是丹·布朗并无意以此來反衬兰登作为一个男性的无能、胆怯与愚钝,而是通过刻画罗伯特·兰登与索菲·奈芙和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斗智斗勇的角逐,步步深入地跟进罗伯特·兰登与索菲·奈芙间的关系进展,探寻双性的和谐相处的可能。书中,索菲·奈芙和兰登同心协力,使他们身处险境却能化险为夷、九死一生、破解难题,历经重重考验,最终收获圆满的结局。这个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的表现孰优孰劣并不重要,反而是险象环生的逃亡经历给他们提供了绝佳的互相了解、互相崇拜的机会。“虽然他遇到了许多麻烦,但很显然,他希望助索菲一臂之力。索菲转过身来,想到:他果然具备教师的素养……他是尊重事实的学者。”“兰登决定保持沉默,因为他看出索菲要比他聪明得多。”直到最后,两个人心意相通:“索菲回到座位上,兰登看到她的嘴角掠过一丝恬静的微笑,他情不自禁也张嘴笑了起来。”丹·布朗通过悬疑的情节,以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双性和谐的理想图画。正如富勒说,“人类的成长是双重的,即男性化和女性化过程。就这两种方式的分类而言,它们是能量与和谐、力量与美丽、智能与爱情的划分。[14]”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的深层涵义是指在初始状态中,女性与男性有同等的创造力,没有身份、地位、尊卑、天赋等方面的差异。男权至上的父权制社会出现了许多弊端,造成了各种各样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鼓吹女权,甚至鼓励极端地仇视男性以解决问题,因为这将只是单性历史悲剧的再次重演[15]。那么新世纪人类社会该如何发展?其实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已明确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双性和谐、共同进步。这就是为什么,罗伯特·兰登和索菲·奈芙愿意一路冒着生命危险追寻圣杯,追寻那已濒临绝迹的历史真相。而当一切谜团解开,误会烟消云散,所有人都期待,纯男性书写的历史将被改写、真相将大白于天下。但在故事的结局,一切又都悄无声息地尘埃落定,归于平淡。其实稍一细想,就会觉得,这个故事结局是情理之中的。不仅因为被阉割过、篡改过的现有的耶稣历史已经深入人心,更是因为揭示女性和男性没有身份、地位、尊卑、天赋等方面的差异的事实,女性也是历史的书写者这一事实,更正历史错误事小,而动摇人们的信仰、引起信仰危机事大,但是女性历史、女神崇拜本身从未远离我们,更谈不上消失于历史之中。因为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女性神性、女神、女神崇拜的存在与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磨灭的事实,只是在男性独断专行、书写历史的岁月长河中,换了一种低调的隐晦的存在方式而已。在故事的结尾,尽管历史的真相没有被正式公开,但其实丹·布朗还是乐观自信地预言了女神崇拜时代的再次到来。然而,这个新时代却并不是女神崇拜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一个同时拥有传统男神崇拜和女神崇拜的双性同体的时代,是一个两性关系和谐协调、完美融合的时代。

3 结论

《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努力探寻历史真相,大胆预言女神崇拜时代将会重新到来,并不是仅仅为了证明女性神性,纠正男权文化之下的历史错误,更不是为了偏激地支持女性时代的到来,而是为了追求“双性同体”的理想。在不同的文化中,“双性同体”一直是各民族创世神话的中心主题,人们在用各自不同的形式表现希望重新获得早已失去的双性结合的完整形式和完美状态的期望,同时也因此产生了与和谐力量相关的文化哲理之思。在丹·布朗的密码世界里,纷繁复杂的密码是双性的,艺术作品的涵义是双性的,索菲·奈芙的魅力人格是双性的,就连对未来信仰世界的期待也是双性的,不仅是双性的共存,更是双性的和谐。

引用

[1] 刘元直.《达·芬奇密码》中不确定性解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109-111.

[2] 姚奇.“双性同体”视阈下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形象解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11.

[3] 肖立青.和谐的力量:“双性和谐”文化理想之由--论“双性和谐”理想的文化渊源及理论基础[J].柳州师专学报,2007(4):41-44.

[4] 刘芹.从《达·芬奇密码》解析新时代的女性主义[J].安徽文学,2008(1):267-268.

[5] (法) 伊·巴特尔.《男女论》[M].陈伏保,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6] 王勇.女性的神性特征--《达·芬奇密码》的宗教、神话、巫术色彩[J].译林,2009(2):204-206.

[7] 李学薇,叶木桂.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达·芬奇密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2):199-200.

[8] 王喆,马新.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念的批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9-126.

[9](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朱振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M].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242.

[11](美)D·L·卡莫迪.《妇女和世界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4.

[12] 周乐诗.《笔尖的舞蹈――女性文学和女性批评策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88.

[13] 郑敏,李树.“双性同体”研究新视角[J].长沙大学学报,2006(4):67-69.

[14] 张宗蓝.从女性地位的变迁中探寻两性的和谐共处[J].枣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40-42.

[15] 侯梦汐.走出女性的“荒原”:《美狄亚》与《呼啸山庄》之“双性同体”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9-83.

作者简介:方麦琪(1997—),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就职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公共基础课部。

猜你喜欢
双性同体索菲
好心眼儿巨人
好心眼儿巨人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索菲的抹茶蛋糕
欲知二力可平衡 是否同体首看清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
《飘》中斯嘉丽的“双性同体”意识
索菲的选择
伊利莎:“双性”和谐的渴望者
突出“双性”,激活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