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自我革命与路径选择

2023-04-16 01:52史庆华
关键词:学术期刊融合人才

史庆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新闻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0 引言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1],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从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项目、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提出了20项主要措施,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学术期刊也需要进行一场自我革命。

1 我国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研究与实践

1.1 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期刊的融合出版研究与实践大约始于2014年,在学术研究方面邓美艳等[2]、郭雨梅等[3]、吉海涛等[4-5]基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课题(B2013-4-3)发表了系列论文《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从时代背景、发展对策、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随着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李艳等[6]、艾岚等[7]、丛挺等[8]、刘娴[9]、胡德乾[10]先后发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及改革思路》《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的构建》《社交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服务链构建与优化路径研究》《数字经济视域下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路径选择与案例分析》《学术期刊论文音视频融合出版的兴起及优化》,从学术期刊融合出版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交互平台建设、跨媒体经营、增强出版、学术论文音视频融合出版、学术期刊服务链优化路径,以及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索与研究。

1.2 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实践现状

在出版实践方面,2014年《科技与出版》特别策划了一个专题——融合:中国出版产业的未来,探讨了互联网与期刊的融合发展,殷建芳等[11]介绍了中国激光杂志社在微博官方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建设方面的发展实践,邱国栋等[12]分享了辽宁出版集团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针下“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创新管理。2016年以后,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已取得一定成效,《浙江大学学报》以浙江大学学报群为基础,探索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和运营方式的转变,采用了单篇论文的二维码延伸阅读、HTML 全文结构化阅览、网络版正式刊号、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等融合出版方式。《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探讨适合医学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的实践方案,实现了基于XML技术的网络发布及移动端出版,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样化的推送模式,将内容更快、更精准地推送给读者。《中国肿瘤临床》在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下,进行了刊网融合实践的探索,在移动阅读、精准推送方面做了尝试。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建立了中国煤炭期刊网,开展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期刊集群展示平台,统一投审稿工作平台,行业数据集成平台,以及包括论文库、专家库、视频库等资源库建设实现集群化融合出版。通过增强出版、移动出版、数据互通互联、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等模式,提升对行业用户的服务水平。《煤炭科学技术》[13-14]采用增强出版实现增强素材延伸阅读;利用二维码移动阅读实现了专题论文碎片化阅读。以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知识服务平台、网站论文库、微信平台、Aminer平台等为抓手,实现免费共享、优质论文全球化精准推送,有效提高了专题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指标。《电气传动》通过加入OSID计划,进行出版融合创新实践,建立新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使论文内容更活泼立体。《金属加工》通过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拓宽传播渠道,《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利用VR和AR技术,在“VR/AR+出版传媒”领域进行了先行尝试。《上海蔬菜》根据其期刊定位灵活采用常规融合模式,重点向短视频平台推进发展,逐步提高期刊影响力[15]。

综上可知,当前我国学术期刊主要的融合形式有数据库平台、期刊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直播、知乎、今日头条、期刊集群化,以及网络首发、增强出版、预印本平台等,融合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与深度融合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2 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自我革命

2.1 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自我革命

传统学术期刊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纸质媒介,长期以来,学术期刊编辑形成了固有的单一的办刊思维与编辑出版习惯。进入融合出版时代后,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被数字科技改变,阅读从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逐步过渡,新生一代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阅读几乎是从读屏开始的,所以更加依赖电子媒介。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顺应时代变化,从思想上到技能上都要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思想上,从单一走向多元,技能上从传统走向现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术期刊的多元、多领域的跨媒体出版和跨界出版。如果依旧采取传统的出版编辑方式,面对预印出版、期刊集群化在线出版、纯视频出版、纯音频出版、增强出版等新技术带来的出版变革无动于衷,就会使学术期刊在传播速率、阅读量、发行量等方面受到制约,从而导致学术期刊影响力大幅下降。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主动走向融合出版转型的道路,在编辑技能上,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学习最前沿的编辑出版新媒体技术,学术期刊编辑要始终保持终身的学习状态,为学术期刊高质量融合发展做好准备[16]。

2.2 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自我革命

传统学术期刊在编辑流程、人员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某些局限性,没有将其和数字化出版手段充分融合。在信息化技术充分发展的融合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的管理者也要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以实现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把学术期刊出版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融合出版时代虽然也遵循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流程: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但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出版等环节都有了新变化,需要学术期刊进行一场编辑流程的再造及编辑的自我更新。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主要以编辑为主体,编辑部和学科编辑占有主动权和优先权。融合出版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学术论文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审稿不仅要审传统项目,还要对学术论文内容做出价值判断。论文涉及的实验数据、背景资料、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都将成为审稿的内容,同时,也要对其做出不同介质传播的判断。融合出版时代,在选题策划方面更依赖于大数据抓取,在编辑加工方面增加了音视频的剪辑、VR等新技术的应用,在出版方面增加了预印出版、多介质出版、跨界出版等新兴出版模式,在出版传播方面更注重用户体验,在出版服务方面更加推荐用户个性化服务的推送等,以上变革必然会促使学术期刊进行一场编辑流程的再造和编辑管理的自我革命[17]。

融合出版时代更需要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和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新型编辑人员,相对于以往的编辑管理考核及编辑政策制定也需要一场自我革命。传统出版中,编辑处于出版行业的最前线,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校对印制都走线下流程,编辑的考核评价体制也是按照线下出版的方式进行的。融合出版要求编辑出版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出版过程中编辑所具备的一切技能,还要学习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媒体与大数据挖掘及应用、智能媒体传播、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了解用户的需求、喜好、阅读方式和购买渠道等。编辑要能够使用Photoshop、H5等软件为出版物做好宣发工作;编辑要熟悉微信公众平台的操作,熟练运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音视频平台;编辑要学会使用各种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文章的阅读量、期刊的浏览量、网站的点击量,以便及时调整出版计划;编辑要熟悉和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追求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等等。以上种种考评要素都要列入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管理评价之中,并制定有利于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向高质量迈进。

我国学术期刊因其自身学术性、公益性等特点的制约,没有走在融合出版发展的时代前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期刊就可以停滞不前,固守传统的出版模式,不向数字出版、融合出版迈进。目前,一些学术期刊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引入一些融合出版的元素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绝大部分期刊还处于融合出版的起步阶段,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学术期刊必须进行一场自我革命,从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一次变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学术期刊的深度融合发展。

3 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有利于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

深度融合发展要实现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就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出版人才已无法适应融合出版发展的需要,人才缺乏既是出版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术期刊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在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术期刊要密切关注高校出版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趋势,与人才培养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及时掌握学科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及时反馈用人单位的培养需求,以便高校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也要加强现有编辑队伍建设,做好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把好编辑人才的入口关和出口关,二者形成合力,解决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是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18-19]。

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出口——高校,要根据融合出版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有利于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在开设现代汉语、出版学概论、期刊编辑学、出版印刷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传播学、多媒体出版、图书营销学等传统主干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出版、音像出版、网络编辑、出版美学、交互式设计、网络出版、网页编程技术等适应融合出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包括计算机图像的综合处理、书籍艺术的综合排版制作、多媒体出版中的图像处理、音频采集与优化、动画制作、流媒体视频采集与非线性视频编辑、打包、推流和发布、VR设计与交互设计等实验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的培养环节。在教学模式上,将传统的学科培养模式转为先通识课再专业课的模式,增加实践课比重。改革培养方案,向复合型融合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迈进,在全国范围内完善有显著示范效果的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只有高校建立起有利于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学术期刊输送高质量的融合出版人才,才能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的融合发展[20]。

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入口——编辑出版单位,要根据融合出版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并建立有利于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发展的人才考评机制,在出版人员在职培训及激励机制方面进行改革。电子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出版中各要素的价值排序,融合出版时代,学术期刊需要与新媒介共同建构阅读对象和阅读行为,媒介意识的养成成为出版单位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出版单位首先要培养编辑人才的媒介环境意识、媒介推广意识、媒介偏向意识、媒介经济意识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编辑人才的数字技术能力,用融合出版的思维去重塑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积极向融和出版人才转型。从国家的人才战略上来看,国家为提升出版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开展了“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学术期刊管理部门要用好国家政策,鼓励编辑出版人员参加国家层面组织的在职培训,另外还要鼓励和支持学术期刊编辑参加常规的继续教育培训,使编辑尽快适应融合出版的时代需要,成为懂内容服务和消费需求,有跨媒体思维,能够运用数字出版传播技术的专业人才。人才问题是学术期刊向融合发展转变,实现自我革命的关键问题,高校要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式,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完善和改变人才发展管理机制,二者有机结合是学术期刊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3.2 建立有利于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

高质量融合将是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融合的趋势,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我国学术期刊融合出版新方向,建立有利于学术期刊融合创新的期刊管理机制是实现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选择。人才激励机制在学术期刊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学术期刊出版管理单位在人才建设方面要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以满足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宏观角度,制定有利于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人才发展规划,如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高端人才培养工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分类别、分步骤、阶梯式培养学术期刊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与专业人才等。其次,从微观角度,制定有利于学术期刊编辑个性化发展计划,为编辑人才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推行首席编辑制、工作室制等,为学术期刊编辑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从而留住人才,保障学术期刊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顺利实施。再次,逐步健全数字出版人才考核评定机制,在方式方法上大胆改革与创新,如推出数字出版的职称序列——数字编辑职称等,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字编辑职称设置行业通道,优化数字编辑职称考试体系,实现无纸化考试。将数字编审及数字副编审等明确列入全国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从国家层面为数字出版的高级职称评审建立通道。

4 结语

融合出版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全新出版模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出版的结构和功能,更新传统出版人才的思维与理念,深化其对深度融合出版和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新媒体技能,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构建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抓手的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机制,是实现学术期刊从传统出版到融合出版的最佳路径选择。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融合人才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