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领导西藏治理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分析

2023-04-16 13:05
西藏发展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制西藏现代化

陶 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西藏治理现代化不断发展,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时总结新时代党领导西藏治理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能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助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立足党和国家大局和西藏地方实际

西藏现代化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既要从党和国家大局着眼,又要立足于西藏具体实际。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西藏的战略定位,进行宏观的制度设计和统筹安排,同时也要紧贴西藏的现实情况,探索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一)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1]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其治理现代化不能脱离国家的整体发展,而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中进行顶层设计,并且通过统筹协调,在全国性力量及兄弟省市的支持下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西藏工作、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将西藏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始终将满足西藏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进行战略谋划,并且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比如:中央明确指出,在西藏这样一个发展基础特别薄弱的边疆民族地区,GDP并不是衡量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指标,要赋予经济发展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根据党的十九大制定的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任务,首次提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大局着眼,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为确保全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西藏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援藏省市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对口支援方式,等等。

明确西藏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立足于国家的整体发展,确定西藏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在此过程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能够将西藏治理现代化纳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框架。既确保西藏的发展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又能够汇集全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强大助力,有效避免了地区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脱节而引发的种种不稳定因素。

(二)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治理现代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的问题和矛盾,并且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确保现代化进程平稳推进。这就意味着推进治理现代化,不能脱离本国、本地区的现实情况。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要在着眼国家发展大局的基础上,尊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党在领导西藏治理的过程中,历来注重从西藏的实际区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准确把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为西藏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延续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关于西藏所面临“双重矛盾”的判断,重申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特殊矛盾是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准确把握西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央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依据,这种导向也进一步鼓励了西藏自治区根据自身实际完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西藏自治区积极解决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在民族工作、宗教事务、社会治安、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为更好地推进西藏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践充分证明,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必须立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阶段性特征,使西藏治理现代化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步调协调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才能更好地提升西藏治理效能,确保西藏现代化建设平稳推进。

二、将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有机结合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在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注重群众思想觉悟的提升,两者不可偏废。

(一)在发展生产中为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创造条件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以及地方治理,都围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展开。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点低、起步晚、难度大的西藏而言,发展社会生产,带领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难题,为激发社会活力和生产力开辟道路,并以此为牵引,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关于西藏的发展问题,国内外长期存在两种质疑,一是西藏要不要发展,二是西藏能不能发展。有观点认为,西藏是“世间最后的净土”,应该保持其原生态的面貌,避免经济发展破坏其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有观点认为在西藏发展生产的成本过高,通过依靠内地援助,满足西藏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即可。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在领导治藏稳藏兴藏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有力驳斥了这两种错误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对口援藏工作体制机制的同时,多次要求西藏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变“输血”为“造血”,同时基于西藏的现实情况指出,西藏经济发展不应以GDP为追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21年7月,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3]在中央统筹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将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扎实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努力调整、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整合、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推动资金、资源向基层和民生领域倾斜,建立起完善的脱贫攻坚领导体制,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及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为西藏社会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西藏工作实践充分证明,发展社会生产、改善物质生活不仅是西藏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必须创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条件,唯此才能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为提高各族群众思想认识水平营造良好氛围

西藏曾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藏传佛教的影响渗入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达赖集团利用其宗教影响力,想方设法向信教群众灌输分裂主义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西藏各族群众思想认识水平对于西藏乃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为推动西藏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进行了长期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群众思想境界的提升,单从物质领域着手无法保障西藏长治久安和发展进步。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为“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21年7月,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期间再次强调:“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结合起来,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4]在中央一系列精神的指导下,西藏自治区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完善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在广大僧尼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发挥爱国宗教人士作用。同时,在全区持续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进“五个认同”。随着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西藏各族群众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分裂主义势力作斗争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显著增强,从而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社会大局持续全面稳定,没有发生重大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案件,这充分表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西藏治理现代化要为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水平创造条件,是新时代党领导治藏稳藏兴藏的一条宝贵经验。

三、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体制机制的协调性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5]在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巩固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同时还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协调性,为体制机制的运转和制度落实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一)形成一套完善的现代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制度体系是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意味着在治理过程中较少依赖短期性政策、领导者主观意志,以及所谓的传统“习惯法”等不稳定或不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因素,从而大大提升治理活动的科学性稳定性。

通过民主改革,西藏的旧制度体系在较短时间内被废除,但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影响不会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为了在西藏建立起一套现代制度体系,维护稳定大局,更好地激发西藏经济社会活力,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构建了日益清晰的制度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进一步明晰,我国带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布局逐渐完善,西藏治理的现代制度体系“图纸”也日益清晰,即以党的领导制度为总领,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托,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要素,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框架下,形成一套适合西藏现实的具体制度。在这一整体思路指引下,西藏自治区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西藏的建设与发展融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此同时积极创新、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提升国家层面的制度体系在西藏社会的契合度。在这样一种制度体系设计之下,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既加强了中央对西藏治理的领导,确保西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展开,又保障了西藏根据地区现实和民族特征进行自治的权利。并在增强西藏发展动力的同时,有效破解西藏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使之能够不断压缩各种落后的思想体系的生存空间,更好地促进西藏现代化发展。

新时代西藏所呈现出的崭新面貌以及西藏治理所取得的良好成效,都体现了现代制度体系对于西藏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根据现实情况,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不断健全完善这一现代制度体系,有利于提升西藏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加强体制机制之间的衔接配合

制度框架之下的体制机制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制机制之间的高度契合和稳定高效运转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为了保障现代制度体系在西藏根深叶茂,必须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的同时,加强其衔接配合,使之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运行格局。

通常而言,体制机制的构建是为了形成一套解决各种问题的稳定渠道。在充分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建立的体制机制,能够为各种日常事务和突发情况提供程序化的应对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种主观因素所导致的效率低下或错误决策,提升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但是,如果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存在矛盾,在运行中便会出现摩擦,将极大地降低体制机制的运行效率,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和全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加强中央宏观事务管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同时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这一方面是要减少中央与地方体制机制的冲突,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体制机制调整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空间。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在不断建立健全各领域体制机制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各种体制机制间的衔接和配合。比如,将驻村驻寺工作机制与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脱贫攻坚机制、维稳机制相衔接,将民生改善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相衔接,将边境管理和建设机制与军民共建机制、对外开放机制等相衔接,在此过程中逐渐舒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体制之间的张力,使整个西藏社会日益呈现出平稳、协调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为加强体制机制之间的衔接配合的具体实践,以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成就充分表明,增强体制机制的衔接配合有利于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与矛盾,有利于不断巩固拓展西藏治理的现代制度体系,同时这也是西藏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向着共同的目标持续奋斗,才能有效集中全国资源和力量为西藏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同时,为了有效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还需要确保西藏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打造一支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干部人才队伍。

(一)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西藏治理的领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6]西藏治理事关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大局,在反分裂斗争形势尖锐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西藏治理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才能确保西藏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平稳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召开的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均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西藏工作的全面领导,根据国内外形势和西藏的现实情况制定事关西藏安全、稳定与发展的大政方针,充分发挥了党中央把舵领航、举旗定向的领导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并且着重强调要加强基层特别是乡村的党组织建设。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着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抓好意识形态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西藏自治区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老西藏精神;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扩大基层党员队伍,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大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引领型、战斗型基层党组织;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锻炼、选拔了大批干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将反腐败斗争与反分裂斗争相结合。西藏自治区在贯彻中央要求的同时,结合本地区所面临的特殊任务和挑战,形成了一套贴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党建方式,使西藏各级党组织以更加坚强、昂扬的姿态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事业,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总而言之,对于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能够确保党的各级组织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要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

党的各级组织是由一个个党员干部组成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归根到底要靠这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执行和落实,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人才队伍,是推动西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7]。同时指出,边疆民族地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8]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保持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发扬优良传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同时要求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的地区磨炼意识,增长才干,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自我要求严的干部,以及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和具备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进藏工作。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加强培养,使更多对党忠诚,反分裂斗争立场坚定,作风正派,熟悉民族宗教政策,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干部不断涌现,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愿意进藏、长期建藏。西藏自治区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好干部标准,并且选派大批党员干部在基层接受锻炼,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从县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驻村驻寺岗位、反分裂斗争一线、抢险救灾、维稳处突考验中选拔了大批干部,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团结各族群众、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显著增强,为西藏安全、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实践证明,在西藏这样一个自然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的地方,推进其治理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业务水平高超的党员干部队伍,唯此才能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妥善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更好地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西藏篇章”。

猜你喜欢
体制西藏现代化
都是西藏的“错”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西藏:存在与虚无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