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需求分析与体系建构

2023-04-17 13:13赵冬芸
广西社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广西语言

赵冬芸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语不通则万事不通,在我国面向东盟开展的深度经贸合作和互联互通中,语言是其最基本的要素。语言服务在我国融入东盟国家交流交往、加速广西全面对外开放中起到关键保障作用。紧抓发展新机遇、紧扣独特区位优势、紧贴少数民族特色积极构建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语言服务作为促进全面对外开放中的强劲驱动力,对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助力国家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RCEP在所有签署国的全面生效,为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产业带来了新态势、新发展、新动力,广西应借此深耕东盟市场,为广西的语言服务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动能。然而,当前广西的语言服务在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产业结构、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因此,广西应进一步分析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需求,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成熟的语言服务体系,助力广西提速面向东盟的全面对外开放,共同谱写新发展格局中的广西篇章。

一、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需求分析

(一)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

随着综合国力持续提升,我国亟须在国际社会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以匹配我国国力的国际形象。语言服务能力是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支撑性保障之一。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我国的语言服务业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以翻译及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10592家,较2021年增加936家;翻译及语言服务全年总产值为650.05亿元,年增长率17.2%,2018—2022年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1],同期全球语言服务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8%[2]。从企业增长数和产值年增长率看,我国已成为语言服务大国。但从语言服务产值看,2022年全球语言服务总产值为520.1亿美元[3],我国语言服务产值仅占其中的17%。在CSA Research发布的《2023全球100强语言服务供应商》中,我国有9家企业入选,最高排名为第11位,前50强中我国企业占据4席[4]。与榜单前列的美国和欧盟各国企业产值相比,我国企业产值相对较低,说明我国尚未进入语言强国的行列。我国要想提升对外话语能力,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就需要更坚实有力的语言服务业充当后盾。为此,广西要紧扣区位优势,切合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对内聚焦经济发展,对外加快全面开放,优先发展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产业,为我国从语言大国升级为语言强国贡献广西力量。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发展的语言服务行业既是广西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维护社会各层级语言权利、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强桂基石,又是广西开展面向东盟的对外经贸活动、推动强桂战略成果转化、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加速提升中国—东盟“五通指数”、迸发广西对外开放新活力的强桂推手。因此,广西加快发展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产业及其体系构建,也是广西在发展新机遇下贯彻落实“五个更大”重要要求的规划。

(二)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语言是经济活动的凭借[5],经济发展需要语言提供支撑,对外经贸交往需求语言服务保驾护航。语言服务便利度每提高10%,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双边贸易额相应增长4.82%,服务贸易额相应增长5.33%,商品贸易额相应增长3.08%[6]。“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RCEP生效都为广西带来许多潜在外贸机遇,这些机遇的顺利变现都必须依赖成熟完善的语言服务行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系列会议和论坛每年在广西举办,这要求广西应加快促进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向深发展。为与会嘉宾提供规范专业、准确质优的语言服务,不仅能提升双方的交流便利度和信任度,还可减少因语言不通造成的贸易摩擦,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总额。广西对外经贸活动的特点和重点要求广西立足特色,积极构建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体系。广西加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同样对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体系提出了期待,在广西现代龙头产业的“走出去”和国外先进技术、资金的“引进来”的过程中,语言服务不可或缺。产业发展催生了我国对语言服务的蓬勃需求,从语言服务企业对语言人才的渴求中可见一斑。笔者从广西人才网抓取和筛选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发布的岗位招聘中,涉及翻译和语言服务的有效非重复招聘信息共1372条,提供岗位5173个。其中英语类岗位4563个,东盟10国语种岗位610个,全职岗位数占比93.6%,实习岗位占比略高于兼职岗位,分别占比4.4%和2%。从基本数据可见,语言服务企业对稳定性语言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需求驱动强劲,超过50%的非教育、翻译类岗位注明“东盟小语种优先”。随着广西现代产业体系的日益完善,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此外,语言的经济属性已为学界所认知,语言产业同样创造经济价值。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新布局,需要形成语言对经济的强大支撑能力,需要制定语言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7]。《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语言“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增强语言经济意识,大力支持语言产业发展,推动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语言“十四五”发展规划》)强调,要继续加大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力度,促进多语言生态共存发展。广西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打造的、以特色文化标识、文化IP、文化品牌和活动为主要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西旅游的热点项目之一,对宣传广西民族文化、促进广西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综上,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发展步履加快,亟须广西系统全面地构建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体系。

(三)文化和民心沟通的需求

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与RCEP全面生效必将持续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全方位交流与沟通,这是广西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广西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向东盟国家持续输出的良好平台。为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许多东盟国家已经兴起“汉语热”,对语言教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区位优势明显的广西加快语言教育服务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助力汉语的对外推广,这也符合《语言“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加强对国际化汉语能力的培养,推动汉语成为全球重要交流语言”的要求。另外,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差异,目前东盟国家中仍有部分人民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和认知偏差,对中国的基本认识存在刻板印象。由于地缘优势,广西的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因此广西在面向东盟推进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与东盟各国实现“民心相通”,增强文化认同,消弭文化误解,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各种形式的语言服务,如习近平重要论述译本、中国文化和广西民族特色文化译本以及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艺术剧目等多语展播和展演。利用广西的民族文化优势建设面向东盟的高质量语言服务产业,能够为东盟国家人民进一步打开认知中国和广西的大门,为展示中国形象、实现民心相通搭建桥梁。

二、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持续的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规划政策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战略资源。《语言“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对语言文字的需求,研究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这充分说明语言文字服务对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意义重大,语言服务体系构建应当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RCEP成员国使用的官方语言超过50种,其中与广西贸易往来最密切的东盟10国基本语情比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且贸易交往程度不一。这就需要广西着眼全局,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紧扣广西经济发展和面向东盟的对外开放具体需求来制定系统、持续的政策,规划区域内语言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等,引导语言服务产业紧密协同广西区域发展同向而行。目前,广西尚未发布专项政策系统规划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出台对应规则或标准引导语言服务产业规范化,语言服务产业暂处于点状分散、各自经营的业态。

(二)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紧缺

语言服务业是智力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对于这一行业的重要性[8]。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高校。截至2023年,广西共有11所高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10所高校招收翻译硕士研究生,1所高校招收外国语言类博士,暂无高校具备翻译博士招收资格,其中具备东盟语种翻译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仅有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这表明,广西面向东盟的高质量语言人才首先在培养数量上尚无法满足快速扩大的市场需求,其次在语言人才的培养质量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广西高校开设的东盟语种本科专业有柬埔寨语、印尼语、老挝语、马来语、缅甸语、泰语和越南语等7个,在校生超过3600名,泰语、越南语专业学生人数占比超过80%[9],其他东盟语种占比较低,专业设置更多聚焦于语言和文化学习,与动态变化的语言服务市场对复合型语言人才的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结合《2022中国翻译人才发展报告》和《2023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中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及需求数据来看,2022年需求语种和复合型语言人才需求持续增加,但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译外人才以及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匮乏,翻译行业人才流失比例上浮等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市场对面向东盟的复语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广西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与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缺口,语言人才的就业方向也有待引导,亟须引起高校和政府的关注。

(三)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结构欠完善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数据显示,广西主营翻译和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不足150家,仅占全国同类企业的1.3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广西的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的程度远未跟上广西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程度,发展规模也无法匹配广西面向东盟的对外经贸需求。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广西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还不能完全对应市场需求。例如,当前广西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激发了对东盟语种电商语言服务人才的大量需求,广西人才网的岗位招聘中涉及东盟语种跨境电商的岗位占比超过10%,但广西语言服务产业中针对跨境电商领域的服务偏少、人才层次不高、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广西的语言服务产业发展有地域性特征,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其余城市的语言服务产业和语言服务意识较弱;产业结构类型比较单一,虽然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会展产业发展较快,但仍未形成大规模、专业化发展的态势,在传播广西民族文化和弘扬中国声音的语言出版、语言创意产业发展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结合数字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语言服务方面表现也远弱于北京、上海、广州等语言服务发达地区。目前,广西的语言服务产业发展既不均衡,又缺乏运作成熟、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龙头代表,还未能完全适应动态变化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四)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足

语言资源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全民性。国际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语言服务已经受到业界许多关注,但广西对族际层面、社群层面和家庭层面语言服务的关注及对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有待继续加强。首先,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均有使用。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的使用和传承也应受到足够重视。不同少数民族和方言社群在对待汉语及其推广普通话的态度和习得程度上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呈现在家庭层面的语言服务需求中,需要开展差异化的语言服务研究以满足多样化的语言需求,保障社会各层级人群的语言权利。其次,广西拥有多元、丰富的民族语言资源和语言文化,对这些资源和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开发和使用,然而目前广西对语言资源的开发力度还不均衡。以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语言为例,壮语受重视程度较高,针对壮语开展的研究成果较多,对宣传壮语文化、保护壮语传承有积极作用。然而,广西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资源开发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尽管2018年颁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鼓励和支持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但由于使用人口少、聚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如仫佬语因缺乏保护濒临失传,使用人口较多的瑶语、苗语、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语言文化也亟待加大力度开发。此外,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面向老龄人口的语言服务需求也应当逐渐受到关注,在老年友好型语言服务、应急语言服务等领域需要加强研究和规划,保障老年人的语言需求得到积极响应。

(五)语言服务平台建设未成熟

语言服务需要良好、稳定的平台来保证开展。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承办的国际会议和大型运动会越来越多,语言服务平台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承办峰会、展会、运动会时均采用了各种智能多语言服务平台,如北京冬奥会就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及语言服务平台,该平台能支持60个语种语音合成、69个语种语音识别、168个语种机器翻译和6个语种交互理解。可见,随着科技创新,我国的语言服务平台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自2018年引进科大讯飞翻译机以来,语言服务质量得到了一定提升。但经走访参展商、与会嘉宾翻译人员得知,翻译机对外宾的日常交流帮助较大,而在商务会谈和政治性较强的会见、会议中,翻译机的功能仍然有限。他们认为在未来人机结合的语言服务大有可为。此外,广西目前引进的语言服务平台较为单一,专业用语的语料库建设还未成熟,语言服务平台应用设备数量也有限,加之语言服务平台结合广西区域特色的程度不高,误译、漏译时有发生。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完善语言服务平台的建设,推进语言服务平台向智能化、科技化、多元化、普及化发展,协同广西语言服务企业加快提质增效,共同提升广西语言服务产业的水平。

三、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体系构建

(一)强化对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体系的全面规划

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多方面因素,根源上依赖于顶层设计,即政策规划。要全面规划、促进语言服务体系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语言学界、语言服务企业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语言服务产业的投入,指定职能部门全面负责语言服务体系构建,并联合语言学界和语言服务企业,对广西语言服务产业的具体类型、生存环境、发展规模、存在问题、发展诉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全面掌握广西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阻力,做到“知己”;同时,应全面分析历年中国广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尤其与东盟国家的“五通”指数,了解这些国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对广西语言服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做到“知彼”。其次,还应当“走出去”,到发达省份比较成熟的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开展交流和学习,深入了解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脉络和政策需求。如此,方能掌握当下广西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的脉络与症结,有效链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展需求,明确广西语言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出台针对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的全面、持续规划。再次,要与语言学界、语言服务企业保持密切沟通,既要吃透国家大政策、结合广西发展特点制定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引导语言服务产业规范化发展,又要加快形成扶持政策和产业评价体系,激励语言服务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完善产业发展内循环,引导语言学界和语言服务产业与政府的有效衔接,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构建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体系还应从语言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加以规划。第一,为政治的语言服务意味着语言服务体系的规划既要从属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规划,也要符合国家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需要。换言之,广西的语言服务体系应根据广西的发展路线和少数民族语言特色,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的大框架下进行差异化、精细化规划,逐步实现对外满足国际语言服务需求,对内实现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第二,为经济的语言服务要求语言服务体系规划有所侧重,深入开展语言服务产业内具体行业的差异化分析,优先扶持外贸往来频繁、语言服务需求大的语言服务行业。广西的语言服务产业尚未发展成熟,在广西GDP中占比较小,要发展到能基本满足语言服务市场需求,应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重点语言服务行业的代表优先扶持和开发,以发展龙头行业和推广其成功经验为其他语言服务行业提供经验借鉴与激励,进而带动整个语言服务体系稳步发展。第三,为文化的语言服务要求广西的语言服务产业为外国民众打开一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和广西的窗口,这也对广西语言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了继续强化语言教育服务发展、重视中国和民族文化输出、规划民族文化保护及其推介和译介的要求。总体来说,全面规划广西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整合各个关联部门与语言学界、产业协会的力量,也需要牵头部门具备全局观念,统筹协调语言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加快升级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体系

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多元化的高质量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语言服务产业的持续刚需。广西人才网的招聘数据显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发展规划对接不断深入,翻译、外贸、跨境电商、海运船舶、金融服务等方面对东盟小语种复语型人才需求强烈,其中作为国际贸易新业态的跨境电商需求增量明显,仅东盟语种跨境主播的需求岗位占比就已超过5%。这些新态势、新变化都要求广西外语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广西各高校积极接轨广西语言行业发展和产业需求,加快升级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高校应当加强与政府部门、语言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结合政府调研和具体校情,包括招生和就业情况、师资力量等,逐步调整开设各语种专业和方向,促进外语专业设置优化;具备多语种师资力量的高校,可与语言服务企业协议定向遴选和培养稀缺小语种语言人才。其次,高校要认识到语言服务将成为推动国际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的重要新交叉学科之一[10],应结合校本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师资力量跨学科教学、联合东盟国家高校协同教学,或联合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共同培养,并有效扩大高质量复语型人才储备库。同时,高校应重视语言服务方向师资的引进和提升,激励教师多元化、跨学科发展,也鼓励教师多“走出去”,与语言服务企业座谈、带领学生开展语言服务实践等,再将实践经验投入教学和产业发展研究中。如此,有益于政府部门、高校和语言学界、语言服务企业逐渐形成政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此外,翻译行业人才流失比例上浮,敦促广西加快升级高质量语言人才的管理体系。政府要加快制定行业规则、激励制度、人才执业标准、人才中长期培养计划,做好高质量语言人才的持续战略储备。完善语言服务人才评价体系,打造语言服务人才数据库和语言服务专家数据库,加强市场监督,确保语言服务人才健康从业、规范执业,为语言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引导语言服务产业均衡发展

近十年来广西语言服务产业发展初见规模,但其发展仍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远未契合广西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广西语言服务产业均衡发展。首先,支持南宁、柳州、桂林等语言培训和语言翻译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做大做强语言服务企业领航方阵,并结合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和城市文化、民族文化,大力培育语言会展、语言出版、语言创意、语言艺术等产业发展,补齐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语言服务产业结构,助力广西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其次,在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结构还不清晰的其他城市,鼓励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少数民族语言特色和对外经贸往来需求,开设语言翻译公司、语言培训机构和语言出版公司,实施语言服务产业梯度培育工程,推进语言服务产业同当地发展特色深度融合,以此引导当地的语言服务产业走向完善。如钦州、北海、防城港等面向东盟的向海城市可精准支持海洋语言翻译和服务作为骨干产业优先发展,再培育海洋语言培训机构和海洋语言交流出版等产业协同发展。最后,语言服务产业中的语言出版、语言创意、智能语言服务、应急语言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与出版业、艺术产业、数据产业密不可分,可引导语言服务产业与其他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交叉合作融合发展,协同赋能为语言服务产业的均衡发展提供新机遇和新渠道。

(四)加强语言资源的多层次保护和开发

我们不仅要积极促进语言服务产业紧扣对外开放需求积极发展,也要重视对本土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重视对社会各层级人民的语言权利的保障。第一,要重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使用人口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广西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文字,应当以录音、视频等音像形式持续开展收集和归录,动态更新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落实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社会成员的语言权利。第二,加强地方方言的保护与开发。除少数民族语言外,广西各地还使用各种方言,方言文化非常丰富。当前,由于各种因素,部分地方方言使用率逐渐出现下滑,这要求政府应做好统筹规划,在继续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采取各种方式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如推进视频App趣味语言和文化教学、语言资料库和语料库的建设等。第三,开发文化资源是保护和传承语言的最好方式。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已成功通过壮族“三月三”向全国人民宣传壮族文化,促进了壮语传承。我们应当参照这一方式,积极开发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资源,结合多种网络平台采用多元化宣传方式将广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推介“出圈”,着力赓续广西少数民族文脉,推动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提高社会关注度、吸引文化经济投资、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加速发展助力。第四,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语言服务也应当受到重视。广西老年人群体数量大,受教育程度、推广普通话程度和智能终端使用率相对较低,关怀老年人语言障碍,以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资源库为依托开发适老化无障碍语言服务体系特别是老年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对满足老年人语言文化需求、保障老年群体语言权利和各项权益意义十分重大。

(五)完善语言服务平台的综合建设

开展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需要语言服务平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也需要语言技术平台,因此,有的放矢地完善语言服务平台的综合建设很有必要。一方面,应结合广西区域发展特点和面向东盟国家的对外经贸往来需求,综合建设辐射更广、影响力更大、专业性更强的多元语言服务平台。这需要政府部门、语言服务企业、语言学界和技术开发产业的通力合作,可以中国—东盟信息港业已开发建设的经贸服务、技术合作、信息共享和人文交流等平台为基础,与相关技术企业共同构建多语种、多专业、多形式的语言数据库和语料库,并通过信息港的云技术辐射东盟国家,逐步实现语言服务产业和语言服务人才的云端服务和语言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得到政府的关注,截至2021年,参与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语保人”已经记录和整理了65个语言点600多万字、42万多条音视频的少数民族语言实态语料[11]。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语料需要稳定的语言技术平台保证其数据的储存和调用,也需要建设动态语料库以持续观测少数民族语言的流通性、使用度和使用情况。因此,综合建设语言服务平台应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也纳入平台建设范围。此外,作为语言服务平台的分支,翻译App和翻译小程序的开发和推广也应受到重视。广西语言服务企业应在小语种专业语料库的平台上,协同东盟国家的语言服务企业开发专业性更强的小语种翻译APP和小程序,服务于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商务洽谈,以助力广西在抢抓发展新机遇的跑道上跑出“加速度”,加快实现国家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更大”重要要求。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广西语言
语言是刀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我有我语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