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信息技术提质增效的探究

2023-04-18 15:24闵超琴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减学科信息化

闵超琴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 上海 200135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公布。“双减”与新课标改革是新时代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通过高效高质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早在2018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和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都旨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面临的挑战,比如提升师生互动效率、贴近学生生活、改变评价方式等,以“双减”政策为指引,深度融合教学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承载量大、传播反馈及时精准,以及操作便捷等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创新。这不仅能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增强课堂育人效果,还能改进评价方式,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质增效”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利用信息化资源导学,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在当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存在差异。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在要求教师改进“教”的同时,需要重视学生“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的变化与发展都至关重要[1]。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拉近学科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距离,我们应进行生活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选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时政热点作为导学资源,在课前推送给学生。这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

在统编版(五·四学制)《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单元教学中,笔者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和重构。将“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与“关心国家发展”这两课整合为“有你有我 中国明天会更好”这一课时。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搜集了1901年和2021 年“两个辛丑年”的对比情况以及2021 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杨洁篪阐明中方有关立场等相关信息资料,并通过学校的信息沟通平台、微信等渠道将其推送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课前通过时政热点进行预习,提前感受课程内容。在导入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观点,也可以通过弹幕或留言区留言的方式参与观点表达。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在沟通交流中,学生利用信息社交工具,在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快速融入、积极参与课堂。

二、善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实效

“减负增效”是“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落实教育教学目标,以提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育人实效。

(一)利用信息化情境突破教学难点,互动教学培育素养

信息技术的使用需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在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需要重视开放性的题目的设计,提供学生思考的契机与场域[2]。教师结合各类真实案例构建信息化情境。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在信息化情境中正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学会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境,理解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在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单元教学中,笔者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针对现实中的网暴事件,创设信息化情境。学生可以加入不同的小组,分别模拟当事人、当事人好友、网友、网暴者、媒体从业者等角色,结合个人感受与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利用信息技术在模拟情境中进行互动发言,还原真实情境,设身处地进行感受,增强对话意识。同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两难”情境: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可能会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放弃维权则自身权益可能会继续受到侵害,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当事人应如何抉择?学生可以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与数据,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分析问题,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真实的跟帖回应,以尝试解决问题,表达真实感受与需求。在信息化情境中,学生逐渐理解权利与义务关系,懂得依法维权,提高相应的问题解决意识,有助于教师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中有关言论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法定权利内容,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真实情境与数据资料,在情境探究中引导学生懂得行使权利有界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在网络社会活动中,不违法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参与网络生活时还应尊重理解他人,不主动传播有害信息,并具备对信息的辨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具有网络道德规范、文明素质及相应的行为能力和自控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主体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容易获得知识,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3],运用时事热点构建信息化情境,能够激活课堂互动活力,给予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在信息化情境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这一过程充分彰显了学科的育人特色。这不仅增强了学科教育的实效性,还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常态化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互动效果

目前,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在教育领域,信息化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教育信息化转型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加快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增强学科的时代性和吸引力。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更能为“双减”背景下的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其高效、高质量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具有实操性、可常规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来提升课堂互动效果。例如,在教材七年级下册“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中,笔者使用教育PPT 软件的互动习题分类题的功能,组织学生对“集体生活印象”关键词进行投票,并采用直观统计方法,分析某些情况产生的原因。最后,生成关键词图,对学情情况进行概括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更广泛、更直接地参与课堂互动,提升了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希沃交互式智能白板的图片快传功能,将课堂中的小组讨论结果、学生的上课笔记、习题答案等快速投屏到屏幕上,实现即拍即传。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同伴的学习思考情况,促进课堂互动与评价的快速进行。而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希沃交互式智能白板展示材料与情境时,笔者鼓励学生运用批注圈画功能找寻关键信息,以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借助AI 动画工具,教师可以创建虚拟助教形象,以进行课堂内容的相关链接拓展和旁白过渡等操作。同时,利用H5 技术和VR 技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云”参观红色场馆,增强其体验感受。这些信息技术和小工具不仅易于学习、操作简便,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拓宽其视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能持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课堂的氛围。

日常教学类型除了新授课外,还包括练习课、讲评课和复习课。当前,教师多关注新授课的开展,但还应将一部分精力投入练习课、讲评课和复习课的改进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转型中。在讲评课中,借助“鸿合i 学”软件PAD端“学习社区”功能,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讨论区或功能区查看学生的疑问。学生之间可以先进行自主答疑,在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提升沟通交流与问题解决素养。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答疑辅导。在复习课中,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中的手绘软件或思维导图软件分小组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巩固。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创造性地建构学习内容,并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成效。

(三)探索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智慧课堂

我们以智慧课堂建设为核心,通过常态化、团队式的教学实践,借助平板电脑和相关教学App,深入研究信息化教学平台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开发了多个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许多课程资源,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在使用“尚学趣”信息化教学平台时,教师可使用“备课助手”功能,对现有的数字资源、课件、教案、微视频、教参、练习册等教学资源进行下载和编辑,提升备课效率,以适应教育信息化转型的需求。而使用“教学助手”功能,教师可以推送相关教学资源、小任务和互动组件,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如,“尚学趣”等信息化教学平台使用的智慧教学技术实现了多种功能,为即时互动反馈、分组合作、数据反馈、问题探讨等提供了便利。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能够进行整体创新设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依托,随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双减”和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创设情境和交互教学成为建构生成性和创新性智慧课堂的重要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搜索引擎、思维导图、拍照上传、抢答等功能,结合现场生成并上传展示的情绪日记和情绪表达方式的统计情况,分析情绪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他们可以绘制“情绪的作用”“情绪调节方法”的思维导图,进行跟帖回复和观点讨论,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节自身情绪。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在智慧课堂创设的真实情境与智能化即时反馈互动中自主探索问题并尝试找寻解决方法。此外,在信息化虚拟环境中,基于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匿名分享观点,增强表达与沟通欲望,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最终在智能数字化、课堂交互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并表达,课堂实效与育人质量得以提升。

三、改革作业设计,实现减负提质

道德与法治学科承载着学科测试要求与育人使命。为了平衡这两者,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不拘泥于课时的限制,而是结合弹性的课程周期制度,学科大概念、大观念和跨学科意识等,以此为主导来转变作业设计和评价体系,从而减轻学科应试性负担。以学科素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作业设计,形成教学良性的生态循环。

(一)实施弹性作业,转变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以知识测评为基础的分层作业设计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以素养为导向的活动式、主题式弹性作业,从而转变以往单一的以知识测评为依据的作业评价体系。例如,在“敬畏生命”单元中,笔者结合生命教育主题设计了主题摄影、访谈和海报宣传等多元化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业,在学期内完成。这种弹性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和形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主题摄影作业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摄影设备和软件操作技能。同时,在撰写介绍词时,学生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将学科知识融入其中,进行内容创新与建构,体现其价值观念。在主题访谈作业中,学生需要运用沟通技巧和文字、音频、视频等处理工具,制作推文并进行问答回复。这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他人个人隐私、维护知识产权,以及保障数据安全的信息技术基本意识和能力。此外,学生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中理解、尊重他人,进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自主进行价值与信息的判断,并遵守道德规范,提升文明素质。在海报宣传作业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化工具运用技巧,并增强对信息化工具和网络使用的自控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其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成果,调整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字工具掌握情况、素养体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在线上线下、校园与社区内进行的综合性展示评价,可以促进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构建。这有助于加快学科素养评价体系针对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落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基于学科综合素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减轻传统作业类型的负担。同时,教师能够增加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更好地引导他们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跨学科创新,以素养为导向的转型

在新课标改革与“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公民基本素养的培育,构建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体系。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之一。结合作业设计的改进,我们需要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促进学生保持好奇心与创造力。通过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学业指导下进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双减”政策旨在切实“加强学科教学的实践性”,进行知识迁移、情感迁移[4]。跨学科主题性作业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一种学科之间的联动与互为补充。例如,在教材六年级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的教学中,笔者融合历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布置了“沪上历史名人面对面,走进社会话网络”的学期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通过参观、访谈和完成调查报告等丰富多元的方式来进行探究。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绘制人物图谱、按推荐路线图参观、创作剧本、制作视频等任务。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采访、写作、地图制作、绘画、剧本创作、视频制作等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思辨与创作能力,更使得历史人物与现代内容通过网络与信息技术创新结合,实现了学科知识的创新交融。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交流和创新设计,创造性地实现个性化内容建构。通过线上线下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学生学会了客观、多维度地进行人物评价。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学会了发布信息、发表观点,传播网络正能量。最后,在学期末,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担任志愿者,自选成果形式,进行线上线下的人物成长历程讲述,阐述与人物有关的话题,展示校内外成果。

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索问题解决途径。以素养为导向,学生得以在活动作业中充分利用课后辅导时间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实践,从而展现其个性化风采。

四、结语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影响一堂课的质量高低,在新课标改革与“双减”背景下,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与教学能力是必然要求[5]。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必然趋势。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时间中逐渐积累,并在多元化的场域中生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前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对学情的关注度;在课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构建信息化互动教学平台;在课后应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的作业及评价体系。通过强化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落实素养培育的目标。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我们要发挥专业智慧,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和探索,将有效地改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双减学科信息化
【学科新书导览】
月“睹”教育信息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